摘 要:基于核心素養視角下的“讀寫一體化”實踐研究,應該實現從知識素養到核心素養的理念嬗變,由碎片讀寫到整體把握的螺旋上升,由套路模仿到自主自悟的內在轉變,以此引領學生在讀寫一體化的路上漸行漸深。
關鍵詞:讀寫一體化;理念嬗變;螺旋上升;內在轉變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22-0122-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2.112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基于實證的研究與構建需要教學一線的教師來完成。核心素養視角下的“讀寫一體化”也是如此。如何讀?讀出什么?如何寫?寫什么?讀寫之間如何鋪設一條能夠讓核心素養落地生根的橋梁,就自然而然成為語文教師進行讀寫訓練的一個重要的視點。
“閱讀與寫作是一對孿生兄弟。”自古以來,這對“孿生兄弟”不分手,“讀”是“寫”的基礎,“深讀”是“會寫”的基礎。然而,傳統意義上的讀寫都是為“考試”而準備的。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學生的“讀”集中在文史知識、作者朝代、中心思想、寫作手法等方面,而學生的“寫”則集中在套式作文、應景作文、“八股作文”方面,其嚴絲合縫的讀寫活動,阻礙了學生創新意識的提高,更阻礙著核心素養的積淀與積累。
這種情況不能再繼續下去了,我們必須重建一種新的閱讀觀:為學生自身靈性發展、童心舒展而讀;我們必須重建一種新的寫作觀:為真正的“吾手寫吾心”而寫,為品性的滋養與純化而寫。核心素養下的“讀”,應該是基于生命本身的閱讀,比如個性解讀、自由閱讀、多元解讀,應該是讀出自己的體會,與自己的生命成長對接。核心素養下的“寫”,應該是寫真話實話,表真情實感,抒發原生態生命情態下的酸甜苦辣。
在這個意義上,“人文底蘊、勇于探究、勤于反思”等,具體落實到語文學科中,其實就是在強調“讀與寫”的結合,“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其實就是從知識素養到核心素養的理念嬗變。因而,基于核心素養下的“讀寫一體化”實踐活動,無論是從理論層面,還是從實踐層面,都顯得任重而道遠,都需要語文教師轉變理念,以高度的警覺、難得的勇氣和特別的敏感去對待。
不論是專家,還是教材編輯者,都特別注重“整體性”,特別是語文教材,更應注重讀與寫的“一體化”。而這也恰恰是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所不可缺少的。試想,僅僅是模仿某個詞語,僅僅是某個片段的由此及彼,怎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讀寫結合,又何談學生核心素養的落地生根。在這個意義上說,整體把握與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密不可分。
讀與寫不再是兩張皮,而是有機地整合在一起;不再是某個詞、某個句子的碎片讀寫,而是整體把握一個單元、一個主題之后的讀寫。比如,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中的第八單元以“世界之初”為主題,閱讀時應整體把握“根據課文內容展開想象”這一重點,寫話時也應鼓勵學生敢于想象、善于想象,真切、自由、大膽地表達,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想象能力。
葉圣陶曾經提到在“在課文中走一個來回”,其實也是從整體把握上而言的。實踐多次證明,那些讀寫素養較好的學生,都注重整體把握,注重整個單元的“一脈相承”,注重前后知識點的銜接和過渡,因而實現了讀與寫的深度對接。可以說,開始時的整體把握愈扎實,后期的讀寫結合就愈緊密,讀寫一體化之路也就愈來愈開闊,行走在其間的學生也就愈能收獲到多方面的讀寫素養。
運用是語言學習的靈魂。運用就是由“讀”過渡到“寫”,如何“寫”?是“讀”之后的套路模仿,還是創新創造?顯然,簡單的模仿、復制和粘貼是不可取的,是沒有生命力的,也難有強大的讀寫后續力。諸如比喻、擬人、排比、首尾呼應、借景抒情等寫作手法可以模仿,但個性思想、內心情感、典型事件,你能模仿嗎?鑒于此,讀寫一體化之路更應重視獨創、原創、首創。而這,也恰恰與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提法一脈相承。
比如讀完《當世界年紀還小的時候》,要求學生照著課文中的寫法大膽寫話。告訴學生,這個故事沒有結尾,但有無數個開始,想寫什么就寫什么。樹木、石頭、昆蟲、星星等事物都可以,發揮想象,續編故事,揮筆成文。
“借鑒類”讀寫也罷、“改編型”讀寫也罷、“感悟型”讀寫也罷,都應注重自主感悟,注重扔掉“拐杖”,注重“仿中求新”。或許,“嶄新”的那一部分是不成熟的,有點青澀,有點天真,有點不流暢,但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此過程中學生自主能力的提高,創新意識的萌芽,核心素養的積淀。語文教師應該引領學生走在這樣的創新之路上,培育學生的創新精神,豐富學生的言語生命,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樊植華.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學策略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6(15).
[2]張永強.小學語文教學應重樂趣、重積累、重運用[J].小學語文教學,2015(31).
[責任編輯 李 媛]
作者簡介: 曹學淵(1968.6— ),男,漢族,甘肅永昌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語文教學及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