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卓然
摘要:近年來,我國依法治國法治體系日趨完善,法律意識和人權觀念得到深入發展與強化。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為保障落實該原則的實施,故而在民事訴訟法中確立了訴訟權利平等原則并作出了一系列具體法律規定。訴訟權利平等原則一直是民事訴訟領域的重點研究對象,實際上,該原則在保障人權、有效維護當事人雙方合法權益上起著重要作用。但是理論與實踐之間仍然存在大量沖突,難以完全適應法律實踐的需要,亟待不斷的探索與實踐從而進一步完善訴訟權利平等原則,使其展現現代法治應有之意。
關鍵詞:民事訴訟權利;平等原則;缺陷修正
中圖分類號:D925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9)018-0357-02
一、訴訟權利平等原則的概述
(一)訴訟權利平等原則的定義
民事訴訟中所謂訴訟權利平等原則,是指在民事訴訟中,雙方當事人享有平等的訴訟權利,人民法院依法為當事人提供平等的機會保障和便利其行使自己的訴訟權利。該原則是憲法平等原則在民事訴訟法中的具體體現,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核心內涵。
(二)訴訟權利平等原則的內涵
1.當事人享有平等的訴訟權利
雙方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義務平等,并非二者擁有完全相同的權利義務,而是指原告與被告進行攻防手段以及承擔的法律后果是公平、對等的,都可以提出訴訟請求和主張事實理由,并提供證據予以證明。這一原則,在司法實踐中實質表現為當事人雙方擁有同等或對等的訴訟權利,例如,原告有起訴權,而被告有反訴權;原告有權變更訴訟請求、放棄訴訟請求,而被告有權反駁訴訟請求、承認訴訟請求。當事人訴訟權利平等,是“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這一憲法原則在我們生活中的深刻體現。
總之,訴訟權利平等原則是社會主義民主的表現,體現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的核心內涵。
2.當事人享有平等的訴訟地位
訴訟地位平等取決于當事人雙方訴訟權利與訴訟義務的立法分配。《民事訴訟法》規定,當事人之間應當平等地享有訴訟權利,同時也應平等地承擔訴訟義務。民事訴訟中不論是原告、被告還是第三人,也無論當事人民族、性別、職業、文化程度、經濟狀況等的差異,訴訟地位一律平等,人民法院應當一視同仁。當然當事人雙方身處不同的身份,可能會導致在司法實踐中所享有的具體權利義務不同,然而這種不同,不會導致當事人雙方在法庭上地位的不平等。同樣,在《民事訴訟法》規定的“同等、對等原則”前提下,外國的、無國籍的公民、組織在我國做當事人,進行民事訴訟,其訴訟地位與我國當事人平等。
3.保障當事人平等地行使訴訟權利
民事訴訟法規定出了雙方當事人訴訟權利的平等原則,但這充其量只是當事人享有平等訴訟權利的前提。實現這些權利,必須有人民法院的保障。法院對其提供的平等保護包括兩項基本要求:一是法院要對當事人雙方提出主張和證據予以平等關注,應當告知當事人所享有的訴訟權利,并為保障和便利訴訟的進行積極履行必要的職責;二是在審理案件時,法官應當保持中立,平等對待雙方當事人,既不能隨意限制或者剝奪某一方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也不能無視原告或者被告中的一方做出超過自身合法權利的行為,影響法院工作的正常秩序與程序的執行。
二、通過訴訟權利平等原則評析3一L法缺陷
在我國的立法中,將訴訟權利平等原則設置為總則中一項基本原則,能夠體會到我國立法過程中對于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地位的重視。但不能否認的是,在我國現行的民事訴訟法中部分規定卻背離了訴訟權利平等原則的價值理念,造成了立法缺陷,不利于保障訴權的平等行使。
(一)未規定強制答辯義務影響原告行使辯論權
《民事訴訟法》規定,法院應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內,將起訴狀副本送達被告,被告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內提出答辯狀。被告不提出答辯狀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審理。該規定表明雖然法院應向被告送達起訴狀,但并未對被告賦加強制性答辯的義務,即使其未如期答辯訴訟仍照常進行。司法實踐中,該條文極易成為被告方援引的工具,在答辯期內故意不提交答辯狀,而在法庭審理階段臨時進行突襲答辯,以致原告倉促應對。在發現此問題之后,最高院在《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中明確“被告應當在答辯期屆滿前提出書面答辯,闡明其對原告訴訟請求及所依據的事實和理由的意見。”此規定中最高院雖對該問題做出了回應,但“應當”一詞缺乏對被告的法律強制性,被告即使不提交答辯狀,法院也依然無法追究其法律責任,仍然會致使原告方在訴訟中處于劣勢地位。
(二)未合理限制當事人變更訴訟請求、提起反訴等權利
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原告有權放棄或者變更訴訟請求,被告可以承認或者反駁訴訟請求,有權提起反訴。但該規定對權利的行使期限沒有作出合理的限制,在訴訟過程中,當一方當事人在對方當事人應訴之后,突然提出要變更訴訟請求,法院依法同意請求,此時對于對方當事人已然處于被動且不利的境地,同時還會引發另一種情況,當一方當事人在變更請求之后,臨時提交了有關新訴訟內容的新的證據,對于對方當事人將更難進行有效的反抗和辯護。
(三)缺乏對原告撤訴權的有效制約
民事撤訴又稱訴之撤回,區分為按撤訴處理和申請撤訴兩類。以申請撤訴為例,《民事訴訟法》第145條規定“宣判前,原告申請撤訴的,是否準許,由人民法院裁定。”撤訴權是處分原則中為了保障當事人切實維護自身合法權益,遵循意思自治靈活處理訴訟而賦予給原告方的權利,但從被告的角度上看則截然相反。被告方屬于消極應訴,而原告方在起訴與撤訴時主動性、任意性均較強,能夠較為便利的開啟或終結訴訟。
缺乏明確制約機制的撤訴權的行使,會造成司法、訴訟成本的浪費。此外,若擁有主動權的原告在自知可能不會勝訴的情況下提出的撤訴并得到法院的同意,會極大地打擊被告對訴訟的信心,對于被告保護自身合法權益極為不利,違背了平等原則的本意。
(四)對當事人不到庭采取的處理舉措不對等
《民事訴訟法》規定,對于必須到庭的被告,經兩次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采取拘傳措施強制其到庭應訴;而原告拒不到庭或無故退庭則可以按撤訴處理。通過以上法條對比可見,對于雙方當事人缺席庭審的處理舉措有較大差別,對處于被告地位的當事人保護性較弱、有明顯劣勢,違背了訴訟權利平等原則的本意。
三、司法實踐中有悖訴訟權利平等原則的現象與修正
(一)司法實踐中有悖訴訟權利平等原則的現象
司法實踐中常可發現有悖于平等原則的影子,這些現象或多或少地影響著人民群眾對于平等二字的理解,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幾種情形:
一是審判實踐中法官違反有關規定在庭前接觸一方或雙方當事人。這種情形可能致使法官受到來自于當事人利益輸送的誘惑從而影響到案件的公正審判。對此問題,實行“不接觸原則”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即規定法官及其他庭審參與人員在開庭前一定時間內,不得單獨接觸雙方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其實在我國的立法實踐中,不接觸原則已在法官職業道德基本標準中進行體現。但筆者認為應當將這一原則上升為立法高度,在《法官法》等相關法律法規中進行明確規定,從而徹底貫徹訴訟權利平等原則的理念。
二是法院依職權主動收集證據的任意性。證據是訴訟過程中當事人雙方在法庭上進行質辯,保護自己的最有力的武器。《民事訴訟法》規定,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或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調查收集。此條規定中說明了法院有權依法為當事人收集證據,以保障訴訟的公平、公正進行。但并未對該主動收集證據的職權加以合理限制與規定,由于主觀任意性較強極易在收集證據的過程中滋生違背客觀事實搜集證據、利益輸送、暗箱操作等有違公平正義的影響惡劣的現象。另外,法院自行為當事人收集證據的行為一定程度上會動搖其中立性,影響訴訟的公正裁決,造成民眾對司法權威的質疑。
三是訴訟中的弱者因得不到法律援助而導致訴訟權利實質上的不平等。法律援助包括律師、公證員、基層法律工作者提供的法律幫助。隨著人民法律意識提升,我國民事訴訟案件法律援助需求量日益增長,這與法律援助的有限形成巨大的反差。要想解決這種難題,就必須建立高素質、高素養的法律人才隊伍,同時加大普法力度,提高國民整體法律素養,從根本上維護人民權益。
(二)有悖訴訟權利平等原則現象的成因分析
1.法律局限性
在立法過程中,立法者是根據當前社會現狀以及在基礎的道德層面上為未來的行為進行規范和限制的,因此法律有它自身的局限性。立法者在民事訴訟法總則中規定訴訟權利平等原則為基本原則,其重要性一目了然。但在司法實踐中,還是會出現各種違背平等原則的現象,這是囿于社會的復雜性。立法者無法推測社會的發展或每一個訴訟過程的細節,且訴訟權利平等原則在分則中的落實程度依然不夠,致使當事人合法權益被侵害。
2.權利意識淡薄
現今的司法實踐中,執法者不切實保障當事人應有權利的現象屢現,為了一己私利,濫用權力,與一方當事人暗箱操作,極大地危害著另一方當事人的利益。且從古至今,法律表現出的特點始終是刑罰內容居多,權利賦予的較少。在以上種種的隱形壓迫下,人民自身的權利意識增強進程緩慢,隨之帶來了更多的矛盾,造成更不平等的局面。
3.法律援助制度落實不徹底
近年來,在全面依法治國大力深化的背景下法律援助需求量日益增加,然而由于我國經濟還處于積極發展階段,對于法律層面的支出成本十分有限,法律援助的支持資本嚴重不足。尤其在基層偏遠地區,這種矛盾更為突出,由于基層地區的經濟基礎不夠扎實,可能連案件辦理的費用都不能解決。另外,我國法律援助的覆蓋面不夠大、援助律師緊缺,法律援助工作任重道遠,很多偏僻地區的人民甚至不知曉法律援助制度,何談通過法律援助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三)對有悖訴訟權利平等原則現象的修正
綜上所述,我國有關訴權制度的本質問題在于訴權沒有得到真正的認識,在司法實踐中,訴權權威的維護不足,加之當下我國法律制度上的漏洞,最終導致了訴權并不完全平等的現狀。
首先,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原告享有撤訴權,并由人民法院決定是否準許其撤訴,按照目前的規定,被告無任何表決的權利。因此賦予被告同等的權利值得探討,即賦予其對等的抗辯權,以對抗惡意撤訴。且原告撤訴時,也必須及時通知被告,同時需得到被告的同意。立法上也應該明確訴訟程序的撤訴標準,要求人民法院對原告的撤訴申請進行嚴格的審查和核實,以杜絕原告方濫用撤訴權,切實保障被告自身的合法權益,也能節省司法資源。
其次在訴訟程序中,合理地限制原告的訴訟權利。訴訟法中對原告變更訴訟請求權利并未作出限制,導致司法實踐中,原告會不適時地變更訴訟請求,浪費司法資源。因此確有必要合理地限制原告的訴訟權利,譬如,要求民事訴訟中原告及被告一旦確定變更或放棄其訴訟請求,除非確有必要,否則宣判前不可再次變動,以維護當事人雙方的利益,使訴訟程序更加科學、公平。此外,訴權在不同的背景下又有著不同的解釋。在實體說法中訴權其實是勝訴權,但在程序上來講就是起訴權,這意味著只要原告的起訴符合通常的法定條件,法院便應當予以受理。即如果訴權的消滅是訴訟時效的效力,那么準確地說應該是消滅起訴權以及消滅勝訴權。但根據我國的司法實踐對訴訟時效的一貫處理原則,并不是消滅起訴權的處理方法。雖然有玩文字游戲的嫌疑,但也不得不承認是法律的漏洞之一,訴訟時效屆滿后,是由當事人還是法官來提出的問題,成為了司法界仍會討論的焦點之一。
最后,完善相關立法,促進法律援助工作的發展。一是立法者要認識到如今司法工作中頻繁出現的問題,并及時通過制定、修正法律規范的方式積極調整社會關系,從根本上保障當事人的訴訟權利。二是要加大法律援助的宣傳工作力度。對社會上的弱者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正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的重要體現。法律援助能夠有效解決一些地區的人民“請不起律師,打不起官司”的問題,平等實現自己合法權益。另外,還可以結合我國國情,在各個城市設立專門的法律援助組織機構,在社會上廣招法律人才,讓更多的法律從業者、法律學者投身到法律援助事業中來,建設一支高素質、高素養的法治人才隊伍,積極倡導由法律援助保障當事人訴訟權利平等,為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