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秀娟
【摘要】抑郁是人類心理失調最主要、最經常出現的問題之一。大學生抑郁發生率較高且呈不斷增長趨勢,已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國內外學者采用多種方法對大學生抑郁情緒進行了大量干預研究。基于此,文章簡要梳理了對大學生抑郁干預行之有效的措施,以期為干預大學生抑郁情緒提供有效參考。
【關鍵詞】大學生;抑郁情緒;干預策略
抑郁是21世紀影響人類身心健康的主要危險因素,在正常人群中的發生率呈不斷增長趨勢[1]。國內外研究表明,大學生群體的抑郁發生率是其他環境同齡人的2倍。抑郁情緒嚴重影響大學生身心健康和學習生活。近年來,高校大學生抑郁發病率明顯上升,并且因抑郁發作發生多起行為失控的惡性事件,給家庭和社會造成了巨大損失。緩解和減少大學生抑郁已經成為我國一個亟待解決的重大的社會和教育問題。本文擬回顧以往研究,簡要闡述目前干預大學生抑郁情緒的五種主要干預策略。
一、認知行為干預
認知行為理論認為導致個體情緒失調的原因是個體對事件的認知與評價,如果認知得到矯正和改變,情緒就會相應好轉。抑郁患者往往在思維和信念上存在不合邏輯的推論,低估自己的潛力,夸大自己的弱點,從而導致抑郁。認知行為治療被認為是治療抑郁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在輕中度或更嚴重的抑郁癥患者治療中,認知療法可以替代抗抑郁藥物療法,且可以降低抑郁復發率[2]。楊燕等采用認知行為治療對我國大學生抑郁癥狀進行干預研究,結果表明,該技術能有效緩解大學生的抑郁癥狀,對輕中度抑郁的大學生干預效果明顯,且具有長期性;同時又能促進其解釋風格的積極轉變,提升解決問題能力,提高生活滿意度,預防未來抑郁的發生發展[3]。
目前認知行為治療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治療抑郁癥的不同情況中,大學生的理解和認知領悟能力較強,因此比較適合采用認知行為療法進行抑郁情緒干預。
二、體育運動干預
運動與心理健康密切相關,研究表明,運動能夠緩解個體的抑郁癥狀[4]。有規律的運動可以改善機體的生理功能,同時又能促進多巴胺、內啡肽和5-羥色胺等神經遞質的釋放,從而緩解焦慮和抑郁[5]。運動還能增強突觸間隙的活性,達到增強幸福感和改善抑郁的作用[6]。大量實證研究表明,舞蹈、健美操、球類運動、瑜伽、跆拳道、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等不同類型的運動項目均能有效緩解大學生的抑郁狀況。其中,集體運動項目較個體運動項目能夠更好地釋放參與者的心理壓力,提高鍛煉的心理效益。此外,運動的不同時間和強度對抑郁干預有不同的效果,長期運動干預不僅能夠有效改善抑郁,而且經常鍛煉的個體比不鍛煉的個體,抑郁發病率低。中等強度的運動對輕、中度抑郁的治療效果更好[7-8]。
體育運動干預項目多種多樣,且簡單易操作。學校可以通過開展不同類型的運動項目吸引大學生參加,以幫助大學生預防和改善抑郁。
三、藝術審美干預
常用的藝術審美干預手段包括音樂療法和繪畫療法。音樂作為一種特殊語言,可調節生理功能,對人的心理產生復雜多樣的作用。研究表明,音樂治療可以明顯緩解大學生的抑郁、焦慮情緒,使其心理狀況好轉[9]。音樂欣賞能平衡個體情緒,進一步調動個體主動參加干預治療的積極性,還能培養他們主動聆聽音樂的習慣,積極有效地促進個體用更好的身心狀態面對學習和生活[10]。繪畫治療則主要通過繪畫的創作過程讓患者身心緩和,緩解情感沖突和情緒困擾。集體繪畫可以促進患者了解自我,釋放壓抑等負性情緒,通過集體形式和繪畫治療之間的交互作用來達到緩解患者抑郁情緒的目的。研究發現,通過對有抑郁傾向大學生進行為期6周到3個月的繪畫團體輔導活動,能夠顯著改善大學生的抑郁情況;集體繪畫治療對被試者的抑郁傾向起到了積極的干預作用。
藝術審美干預由于其專業性較強,實施過程相對復雜,相關研究普遍樣本量較小,干預時間較短,未來還需進行更加專業和深層的研究。
四、注意訓練干預
抑郁患者存在認知功能的異常,諸如學習、工作記憶等功能的損害,而注意功能的異常是抑郁患者其他認知功能異常的基礎。抑郁個體在情緒干擾中不能進行很好的注意控制,他們不能抑制對負性刺激的加工,不能把注意力從負性刺激轉向正性刺激,這也許正是情緒障礙產生并發展的原因。研究表明,抑郁和亞臨床抑郁患者均表現出對消極負性刺激的注意偏向,由于抑制障礙,他們難以從負性刺激中脫離。注意偏向矯正訓練是對個體原有的注意偏向進行有計劃的合理訓練,使其發生糾正或改變。通過多次訓練,直到被試的注意偏向慢慢朝向中性刺激,并與負性刺激相脫離,達到治療抑郁的目的。國內外大量研究表明,注意訓練能有效操縱個體的注意偏向,從而緩解其與抑郁有關的臨床癥狀,是一種長期有效的改善抑郁癥狀的治療方法。另外,抑郁癥的快感缺失和控制減弱主要與多巴胺系統有關,而多巴胺系統又是執行控制功能的驅動者。大量研究表明,抑郁患者存在注意網絡的異常,特別是警覺和執行控制網絡的損害;他們解決沖突的時間增加,執行控制能力下降。因此,注意的警覺和執行控制網絡的修復訓練能否改善抑郁值得未來研究。
五、團體心理咨詢干預
團體心理咨詢是在團體的情境下進行的一種心理咨詢形式,它通過團體內人際交互作用,促使個體在交往中觀察、學習、體驗,從而認識自我、探索自我、接納自我及發展自我,調整、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學習新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以促進良好的適應與發展的助人過程。近年來,研究者通過采用積極心理團體輔導、自我接納團體輔導、焦點解決團體輔導及人際交往團體輔導等不同類型的團體心理咨詢方式對大學生抑郁情緒進行干預研究,發現團體咨詢可以有效改善大學生的抑郁情緒,且干預效果具有穩定性。
團體心理咨詢具有受益面更廣、成員互動交流機會更多、咨詢效率高等優勢,現已廣泛應用于各高校的心理教育工作中。但它對領導者的素質要求較高,易受場地、人數等條件限制。同時,在團體情景中難以周全照顧個體差異,性格極端內向、害羞等自我封閉的社交障礙者不宜參加。
六、總結
綜觀現有抑郁干預研究,發現采用前后測實驗設計,對實驗組進行一定的干預操作,借助相關量表問卷對被試抑郁水平進行測量,經數據統計分析后均發現對大學生抑郁干預效果顯著。但是部分研究存在被試人數少、干預時間短、跟蹤研究不夠等問題,未來相關研究應注意通過增強樣本代表性、加強追蹤研究來提高研究的信度。另外,融合幾種有效干預策略對大學生抑郁進行干預是否比單一策略干預更為有效值得未來研究探討。
關于大學生抑郁干預的研究較多,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應結合學生興趣愛好,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采取適合的干預措施。當大學生的抑郁情緒超出單純的心理干預范圍時,要及時就醫,在藥物治療的作用下輔以心理干預。
【參考文獻】
[1]Holden C.Global Survey Examines Impact of Depression[J].Science, 2000, 288(5463): 39-40.
[2]劉建平.認知行為治療技術對大學生抑郁障礙及自殺意念干預效果的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醫科大學,2009.
[3]楊燕,楊冉明,林瀟驍,等.認知行為團體咨詢對大學生抑郁癥狀的干預效果[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4,28(12):913-919.
[4]Babyak M, Blumenthal J A, Herman S, et al.Exercise treatment for major depression: maintenance of therapeutic benefit at 10 months[J].Psychosomatic Medicine, 2000, 62(05): 633-638.
[5]于愛華.體育鍛煉對大學生負性情緒的影響調查 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3,16(15):69-70.
[6]Ho C W, Chan S C, Wong J S, et al.Effect of aerobic exercise training on Chinese population with mild to moderate depression in Hong Kong[J].Rehabilit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2014 (117): 627,376.
[7]許琳潔,張瑩,鄭瑀,等.不同運動項目對大學生抑郁癥干預效果的研究進展[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09):1326-1328.
[8]王琬,姜媛.運動干預改善大學生抑郁的研究現狀與發展建議[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17,31(02):76-81.
[9]季迪,范堯,張勇,等.音樂療法對大學生抑郁情緒干預效果的系統評價[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5(04):588-593.
[10]閆薇.淺談音樂藝術欣賞對大學生抑郁、焦慮癥的心理干預影響[J].黃河之聲,2012(17):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