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娟
摘要:文章從高鐵乘務行業背景、人才需求預測及人才培養現狀等方面對高鐵乘務高職專業人才培養現狀進行了分析,以高鐵乘務崗位對人才的素質需求為切入點,對民辦院校培養技術應用型高鐵乘務人才提出建議。
關鍵詞:高鐵乘務;應用型專門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8.5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9)016-0476-01
一、行業背景
近年來,我國軌道交通有序快速發展,在2018年全國鐵路投產新線總計4683公里,其中高鐵4100公里。鐵路十三五規劃中指出,直至2020年,全國鐵路營業里程將達到15萬公里,高速鐵路營業里程達到3萬公里,80%以上的大城市將會被覆蓋,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陜西省,以西部經濟中心為目標,對應西部大開發發展戰略,做出了完善“兩縱五橫四個樞紐”鐵路骨架網絡的規劃。計劃在兩年內將營運里程從4600公里增加到5500公里;而作為絲綢之路的起點,西安也將融入一帶一路的戰略規劃,打造成為內陸型改革開放的新高地。
二、人才需求預測情況
高鐵建設的發展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高鐵行業的飛速發展形成了龐大的人才缺口,特別是對專業服務人才的需求加大,具有廣闊的市場需求和旺盛的生命力。目前大部分的高鐵服務人才來源以學校培養為主,并從學校直接輸送到各高鐵或其他城市軌道交通工作崗位。根據我國鐵路十三五發展規劃,高鐵類相關專業人才的需求在未來十幾年將高居榜首。
在2012年,中國的地鐵高鐵就已經躋身世界前列,而經濟的快速發展促進了鐵道行業的發展,也促進了高鐵服務業的發展。雖然我國高鐵起步相對晚,但發展很快,國內很多高校尚未開設高鐵相關的專業或是雖然開設了相關專業,但培養的方式和內容還在探索中,培養層次普遍較低。根據中國十三五發展規劃的數據和目前高鐵人才培養現狀的對比,這其中不僅包括服務人員,還包括鐵路維護人員、工程技術人員等等,可以看出高鐵系統的人才缺口數量是巨大的,層次是貫穿從上到下的。
三、目前西安地區開設高鐵乘務高職專業現狀
近幾年隨著高鐵動車的建設,越來越多的學校開設動車乘務員專業,部分學校還采用定向培養的模式,校企合作培養動車乘務員,培養層次以大專、高職為主。目前,全國范圍內開設高鐵乘務高職專業的院校共有168所(截止2017年),陜西省開設高鐵乘務高職專業的院校有七所,其中民辦院校兩所,公辦院校五所。公辦院校的畢業生主要服務于本地城市軌道交通部門,民辦院校的畢業生主要輸送到異地就業,很大一部分畢業生在南方鐵路交通部門就職,高鐵人才需求穩步增長,就業形勢普遍向好。目前來看,陜西地區每年培養的高鐵乘務人才與區域高鐵發展的速度相比,相對滯后。
四、高鐵乘務人才的需求標準
高鐵乘務專業主要培養乘務、管理、服務與禮儀等業務與管理工作的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其主要的就業崗位群是:面向高鐵的服務崗位如列車員、客運員或是面向城際軌道服務崗位的如站務員等,還可以面向其他服務行業崗位如酒店管理等。
針對其崗位特點,此類人才應起碼具備三方面技能,不僅要具備較高的政治素質、良好的思想品德、文化素質外,還對形象氣質、整體儀態等有所要求。對于職業素質方面的要求,首先要具備質量意識,外語、邏輯思考能力及突發事件的處理能力。對于業務技能方面的要求,包括基本鐵路知識、地理常識、語言能力、應技能力和急救常識等。在職業發展上,在熟練掌握了乘務業務的基礎上,加以實踐和積累,最終轉型為管理人員。
五、高鐵乘務高職人才培養建議
1.對專業認知培養的建議
這里大體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生源控制階段。特別是對于單考單招形式招收的學生,對在面試時對此專業感興趣但認知模糊的學生要明確專業培養目的。第二階段是在校學習階段。學生在身份轉換、環境轉換后會有一個適應期。對新生進行專業認知教育以樹立職業意識是非常重要的。第三階段是實習階段,從學校到社會的轉變會有落差,要注意對學生進行指導。
2.對專業知識培養的建議:課程設置提升服務與質量管理模塊
目前開設的課程中,對質量管理的課程比較少。雖然高鐵、城規屬于公共設施,其行業競爭性不大,但服務質量的好壞將會體現到公眾對運營商、政府公共事業服務評價。很多院校在課程設置中開設了基礎技術認知課程和服務技能類課程,但對服務質量管理課程設置的院校很少,普遍認為是商科的范疇。事實上,這亦是對服務意識認知不足的表現。
3.對應用能力培養的建議:從教師配備到實訓設施的投入
目前高鐵乘務人才培養層次相對較低,培養時間較短,師資力量薄弱,特別是雙師型、具有企業經驗的教師比較少。這在很大程度上在教學中成為了“閉門造車”,學生在進入到實際工作中的銜接出現了問題。高校應重視教師發展培養,進入行業一線進行培訓,鼓勵教師向雙師型發展并提供機會和資助。
高鐵乘務人員的主要工作場所是高鐵站點和車廂內部。大部分學校能滿足車廂模擬,但普遍比較簡單。在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高鐵車廂的設計也日益翻新,高校應緊跟行業發展,利用AI、軟件模擬等技術提高實訓效果的仿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