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俊 包晶 張海麗 賈虎 鄭文豫


摘要:近些年,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國能源消費呈遞增趨勢。本文以南陽市為研究對象,首先基于對其1994年至2016年的GDP與能源消費數據的整理分析,通過碳排放系數法估算出每年的碳排放量,然后采用Tapio脫鉤分析法對碳排放與GDP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南陽市能源消費與碳排放之間呈多元化表現狀態;南陽市GDP與碳排放存在不穩定的脫鉤關系,要完成GDP與碳排放的脫鉤還需要做大量工作。
關鍵詞:南陽市;經濟增長;能源消耗;碳排放;Tapio脫鉤分析
中圖分類號:X22;F127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9)018-0487-02
隨著全球經濟的高速發展,環境問題變得日益嚴峻,低碳環保的生活開始被中國消費者追逐,環保化的日常消費也是大勢所趨,順應了我國政府一直以來所倡導的綠色發展模式和生活方式。煤炭和石油(高碳能源)消耗量逐年遞增使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二氧化碳量濃度的升高帶來全球氣候變化,引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如何控制CO2的排放及如何協調可持續發展能源、經濟、環境。可持續發展道路是當今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如何推動能源節約和降低碳排放是目前我國所面臨的重大問題。
本文以南陽市1994-2016年的實際生產總值(GDP)和能源消費總量為樣本,利用碳排放系數法計算出碳排放量,理論與實證上分析能源消費、碳排放和經濟增長三者之間的關系,并基于Tapio脫鉤理論分析了南陽市GDP與碳排放之間的脫鉤關系。本文的研究有利于南陽市乃至河南省制定更加合理的能源管理政策。
一、南陽市能源消費、碳排放和經濟增長現狀分析
煤炭、石油、天然氣和電力等能源是南陽市能源消費結構的核心,為本文主要重點分析的對象。本文在查閱整理大量科技文獻和南陽歷年統計年鑒的基礎上,進行歸納總結,力圖通過Tapio脫鉤理論來準確衡量經濟增長和碳排放長短期的數量關系,并最終提出相應參考對策。本文所使用的數據來源有:1995-2006年是從《南陽統計年鑒》的主要能源本年消費量表中獲得;2007-2016年是從《南陽統計年鑒》的綜合能源消費情況表中獲得。對煤炭、石油、天然氣等一次性能源進行測算時,能源實物量數據的折算標準來源于《中國能源統計年鑒2017》所附的“各種能源折標準煤參考系數”,如表1所示。各類能源碳排放系數(t碳/t標準煤),如表2所示。
通過以上公式并結合表1及表2可以計算出南陽市1994-2016各年份的碳排放量,結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南陽市GDP隨時間逐年穩步增加,從1994年的223.04億元逐步增加到2016年的3114.97億元,平均值為1349.5億元,平均環比增長速度為0.14。除個別年份外,能源消費總量和碳排放總量總體上也均隨著時間呈上升趨勢:能源消費總量(標準煤)由1994年的298.70萬噸增加到2016年的1270.30萬噸,平均值為841.78萬噸,平均環比增長速度為0.076;碳排放總量由1994年的142.17萬噸增加到2016年的486.04萬噸,平均值為374.42萬噸,平均環比增長速度為0.065。可以看出,南陽市GDP的平均環比增長速率明顯大于能源消費總量和碳排放總量的平均環比增長速率。
本文選取南陽市1994年到2016年的碳排放量及GDP歷年的數據,并計算出每年的碳排放總量及實際GDP增長率,按照減排彈性指標,最后依據Tapio脫鉤狀態對每年的指標做出對應的歸類,結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以看出,南陽市脫鉤狀態不穩定,南陽市碳排放與實際GDP之間的發展彈性在1994-2016年期間經歷了弱脫鉤、強脫鉤、弱脫鉤、擴張負脫鉤、擴張連接、弱脫鉤、強脫鉤、擴張負脫鉤、強脫鉤、弱脫鉤、強脫鉤、擴張連接、弱脫鉤等一系列不穩定的變化過程。1995年呈弱脫鉤狀態,經濟和碳排放都增加,但是經濟增長速率要大于碳排放增長速率。1996年呈強脫鉤狀態,碳排放減少,經濟增加。1998年呈弱脫鉤狀態。1999年呈擴張負脫鉤狀態,經濟增長、碳排放增加,但是經濟增長速率小于碳排放增長速率。2000-2002年間為擴張連接狀態,2003-2005年呈弱脫鉤狀態,2006-2007年轉為強脫鉤狀態,2008年又弱脫鉤狀態,2009年有變為擴張負脫鉤。2010-2014年間呈強弱脫鉤交替狀態,2015年轉為擴張連接,接在在后續的2016年間又轉呈弱脫鉤狀態嗍。
三、結語
通過對南陽市經濟增長與二氧化碳的脫鉤關系進行分析,結果說明:南陽市GDP與碳排放存在不穩定的脫鉤關系,要完成GDP與碳排放的脫鉤還需要做大量工作。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在保證經濟增長的基礎上,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改變經濟增長模式;大力發展低碳能源,促進供應多樣化;大力發揮政府職能,倡導節能減排。才能對碳排放的過多、過快增長產生有效的抑制作用,完成協調、平衡與可持續發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