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春蘭 秦瑩
[摘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發展成為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有利于農業發展、美麗農村建設和農民收入增加。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為研究對象,首先,闡述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現狀,采用統計分析法,對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公示名單進行統計,對2012~2017年中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接待人數及我國鄉村旅游占國內旅游比重和收入統計等進行數據分析。其次,論述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的影響,發現其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相應解決路徑,對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發展具有積極促進作用。
[關鍵詞]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解決路徑
[中圖分類號]F323.4;F592.7[文獻標識碼]A
1 引言
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從鄉村旅游建設、農業供給側改革、城鄉一體化、新農村建設的高度提出要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更加凸顯了鄉村旅游在“三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一方面能直接有效地提高當地鄉村人民的收入;另一方面從縱向和橫向地拓寬了農產品銷售路徑,刺激農業經濟體規模不斷發展壯大。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不僅可以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提高農民群眾的綜合素質,使農民群眾的逐漸向城市居民所靠攏,更新自己的觀點。
我國鄉村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的激增點是休閑農業的發展,使我們對鄉村刮目相看。有效而深入地開發農業景觀、聚落景觀、農村文化景觀和農村牧區景觀,也是促進農業景觀、聚落景觀、鄉村文化景觀和鄉村牧區景觀發展的有效手段。它兼顧了娛樂、悠閑、度假、親子、教育等功能,使鄉村成為人們旅游首選的心儀地點,同時也促進了農村文明的進步。在21世紀,人們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工作節奏也是越來越快,基本上每天都在不停地加班,燈紅酒綠的都市生活缺乏人情味與一絲絲溫暖,城市居民已經喘不過氣來,鄉村生活的環境與節奏越來越受城市居民的追棒,其可以有效地緩解日常生活的壓力,使人從繁重的節奏中暫時剝離出來,休閑農業和農村旅游正好可以滿足這種需求,彌補這種不足。因此,休閑農業和農村旅游雖然發展速度緩慢,但隨著消費者需求不斷地激增和政府的支持,休閑農業和農村旅游在全國范圍內迅速發展,形成了“加快發展、優化布局、改善環境”的良好態勢。休閑農業和農村旅游持續健康快速發展成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新的激增點和亮點。它對提高農業質量和效率,增加農民就業收入,使收入穩定增長,調整農業旅游結構,造福農民作出了積極貢獻。休閑農業和農村旅游在我國的迅速興起,是大中城市郊區從食品、服裝、住房、交通向小康社會轉型過程中的一種特殊的經濟現象。“農民幸福”是一種旅游現象,表現為“吃、住、勞、體驗”,它強調崇尚自然,回歸自然。“農民幸福”現象也是城鄉協調發展的現象。由此可見,新型農村發展模式的雛形是“以城市為標桿,推進城鄉相互滲透,促進城鄉互動、相互促進”。如今,農家樂、民宿、鄉村酒店等不同階段、不同層次的鄉村旅游形式和旅游設施已經呈井噴式增長,普及到各個地方。
但是,任何事物均是一把雙刃劍,我們要辯證地看待問題。不僅要看到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發展所帶來的積極作用,同時,也要正確地看到一些負面影響比如生態遭到破壞,環境污染嚴重,社會治安弱化,地方傳統文化變異等等,并深入分析其原因,進而提出相應的改善對策。
2 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現狀
2.1 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公示名單統計分析
表1所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一共153個示范點包含31個省,其中省示范點平均為5個。中位數為5,說明各省的示范點一般范圍涵蓋5個示范點。研究數據發現示范點眾數等于中位數等于平均數均為5,說明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集中區域是5個示范點。其中廣西、廣東、重慶、四川、貴州、云南、甘肅、陜西、江蘇、安徽、湖北、湖南、江西、河南、黑龍江、天津、河北、北京示范點都是5個,分別占全國示范點約3.2%。西藏、遼寧、吉林、山西、內蒙古示范點都是4個,分別占全國示范點約2.6%。大連、新疆、上海、示范點都是3個,分別占全國示范點約1.9%。福建、山東范點都是7個,分別占全國示范點約4.5%。浙江示范點為6個,占全國示范點約3.9%。青海示范點為14個,占全國示范點約9.2%。其中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前三甲是青海省、福建和山東、浙江省,分別占全國示范點占比為9.2%、4.5%、3.9%,第二名和第三名與榜單第一名青海省的示范點懸殊還是比較大是福建和山東省的整整兩倍,是浙江省的兩倍之余。
2.2 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接待人數統計分析
2012~2017年中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接待人數總體趨勢大體上升,其中在2015年接待人數大幅度激增到22億人,增長率高達83%。
2.3 鄉村旅游發展現狀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現代休閑的一種趨勢。人們的消費水平逐漸升級,旅游的需求越來越多元化,從2012年到2017年我國國內鄉村旅游的比例和收入逐年遞增且大幅度增加。2017年,鄉村旅游在國內旅游中的占比高達58%左右,表明人們對鄉村旅游的這種旅游方式需求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追捧這種旅游方式,已然激起了一股鄉村旅游的新高潮,我們應審視奪度,維護并促進這股熱度,重視起設計好美麗的鄉村旅游,吸引更多的游客,從而帶動當地的發展。2012年到2017年,鄉村旅游發展是最快的幾年,且可能持續地加快發展,在2014到2015年,鄉村旅游占比增加了約15%左右,這一年增加比率最大,有了很大的突破。隨著鄉村旅游占國內旅游的比重越來越大,收入也隨之越來越多,且兩者成正比例關系,我們要持續推進鄉村旅游的熱潮,增加當地農民的收入,從而有效改變他們的生活,使農民可以充分就業,緩解就業壓力,也是精準扶貧的一種主動方式。
從2012年到2017年,我國鄉村旅游農家樂的數量逐年遞增,“農家樂”的特色在于可以品嘗到無公害、營養豐富的農家菜,體驗悠然自在的農家生活,賞盡田園風光,感受淳樸的農風,還可以同自己的孩子一起享受體驗農產品的采摘與種植,不僅促進親子的關系,更是陶冶了情操,是小朋友真實地感悟農民的不易與辛苦,且鄉村旅游的人均消費費用并不是很高,也適合家中老老少少以及年輕人的“百搭”旅游方式,有益于全家均參與其中。農民可以在政府和市場的支持、推動下,打造個人特色的農家樂,不斷挖掘客戶,從而滿足個人不同的需求,奔向自己向往的富裕、幸福、自由的美好生活,而不是一味的依靠苦力、政府的救助生活,使自己的生活也變得豐富有趣,更加有意義,滿足基本的需求同時,不斷追求個人的理想,實現自我的價值。
2.4 休閑農業與鄉村收入統計分析
2012~2017年中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收入不斷增高,增長的速度也是越來越快,在2017年,收入增長率達到了23%左右。在人們的生活中,休閑放松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由于人們工作繁重,生活環境非常的節奏快,休息的時間少,再加上各方面的壓力,使人的生活和工作都時刻處于緊繃的狀態。并且大多風景區旅游人流量大, 且路上花費時間較多,而逐漸將休閑方式轉向了親近大自然, 因此城市周邊的農村地區成為了首選。使人一眼望去就可以清晰可見農產品的種植環境,還可以讓游客親自體驗摘取農作物等的快樂。風景迤邐的自然山水風光,吸引眾多游客觀賞、拍照且帶動當地農家樂發展。
3 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業的發展
3.1 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業發展的增進作用
3.1.1 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建設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也是未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目標,而農村旅游的發展,既符合國家綠色、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也可在美麗中國、美麗鄉村建設中扮演重要角色,休閑農業除了為消費者提供美麗清新的鄉村環境外,為游客提供無公害的農產品,深受游客喜歡。不同于傳統農業產生的農產品,這里的農產品是高端、有特色,屬于無公害且營養價值高的食品。消費者從心理上也能接受相對于平時市場上隨處可見的農產品的價格,是農產品銷量被提高同時也為當地村民贏得更多的利潤 。
3.1.2 農民、農業、農村發展的催促劑。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發展,推動了“農業+住宿”式休閑民宿、“農業+教育”式親子旅游、“農業+互聯網”農產品銷售,“農業+旅游業”的等發展。發揮當地資源優勢,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提高農民的收入與素質、推動農民轉向市民的速度,間接利用文化旅游資源促進經濟發展,如民宿傳統的節日、最近很熱的“中國農民豐收節”等利用各種自媒體,吸引人們的眼球,將人們的注意力轉移到當地,為鄉村贏得更多的客流量,推動當地農村的發展。隨著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市場份額的增大,各地應利用原有的自然資源和旅游景點,增加旅游項目,帶動“農游合一”的新型產業,打造鄉村綠色游憩的空間。以此縮小城鄉收入的差距,增加當地村民的收入,提高鄉村的衛生水平,使更多的農民重新返回家鄉播種,共同努力打造新農村。
3.2 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業發展的消極影響
3.2.1 未合理開發利用資源,造成生態破壞。休閑農業的基礎是農業系統內部功能的良性循環和生態合理性。然而,目前大多數經營者對其內涵和本質屬性還不清楚,不注重長期的發展,只沉迷于眼下既得的利益,過分依賴非自然農業技術。這不僅破壞了生態平衡,失去了休閑農業的“自然”屬性,而且與休閑農業的科學發展背道而行。
3.2.2 村莊環境“臟、亂、差”問題日益顯著。目前,關于休閑農業管理等相關法律較少,違背社會責任的經營活動得不到有效地遏制且相關負責人容易鉆空子,狡猾的逃避責任。另外,到目前為止,事實上,關于環境的保護與資源有效利用的相關法律法規體系沒有健全,現在的管理方式帶有一定的政府強迫性,真正對破壞環境和資源的責任人實施相關的法律的手段較松,透明度不高,所以導致鄉村的自然資源和美麗的環境越來越差。悠閑農業建設資金投入欠缺,建設理念不健全缺乏長遠的眼光,所以建設鄉村旅游景點時,不注重對環境的有效開發和利用,有些農家樂衛生條件不合格,部分鄉村居民素質較低,缺乏社會責任意識。有的農業休閑項目還存在欺騙客戶的行為,態度蠻橫,惡意提高物價,導致游客再也不想重游故地,甚至出現消費者大量的不滿與投訴,從而給農村旅游甚至整個行業帶來消極影響。
3.2.3 城市工業污染向農村轉移趨勢加劇。近年來,隨著我國現代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以及城市人口數量的劇增及產業梯級轉移和農村生產力布局調整的加速,越來越多的開發區、工業園區特別是化工園區在農村地區悄然興起,造成城鎮工業廢水、生活污水和垃圾向農村地區轉移的趨勢進一步加劇,工業企業的“三廢”超標排放已成為影響農村地區環境質量的主要因素。
4 加快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業發展的措施
4.1 繼承地方特色,打造主題農園
傳承傳統工藝品、傳統風俗習慣與節日文化和生產方法,建立小型展覽館展示一些文化遺產與作品;形成親子農場、觀光型農場、租賃農場等形式,承載鄉村文化、親子教育的功能;承載古村落、新文化村、新經濟村等階段全體農村人民認識和體驗文化生態系統物化與理想化統一過程的功能;承載董事會、商務、員工獎勵、度假、旅游風景地產等功能;建設高水平的鄉村旅游俱樂部,集生產、科研、營銷、溝通、教育為一體的現代化鄉村旅游與休閑農業。
4.2 與生態旅游、文化旅游緊密相融
生態文明要素是鄉村旅游得以興起的根基。鄉村旅游開展所依托的資源,不是先人遺留下來的死氣沉沉的、被稱作凝固樂章的靜景觀,不是靠恢復、模仿而再現的歷史場景,而是世代伴隨人類繁衍、進化、充滿生氣與興旺景象的能將人融于其中的環境、氛圍和活動。
鄉村旅游是保護生態環境和繼承傳統文化的一種有效方式。工業革命在給人類提供豐富的物質基礎的同時,也使城市的自然環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使城市的綠色慢慢消退;經濟飛速發展并趨向一體化,但也造成全國各地的城市文化趨同的后果;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發展對傳統文化也有一定的排異性。
4.3 開發優質的鄉村旅游產品,滿足國際市場需求
促進鄉村旅游科學、健康地發展,以市場營銷為切入點,使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有穩定而持久的需求市場;以環境為切入點,可持續地開發下去。進入21世紀以后,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業已經從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出現了稱之為 “陽朔現象”的“怪現象”。隨著人們對旅游行為自身的文化性質、社會性質認識的深入,人們對“陽朔現象”從驚訝到理解再到接受。
在現代科技鄉村旅游觀光中,使消費者在旅游中了解農業科技知識,開拓生態農業區,為游人提供充分的體驗、娛樂的空間。旅游經濟附帶作用和生態農業的發展相互催動,在資源立體的文化旅游落后地區,增強了有待開發的地區的文化含量,可開發度假型、體驗型旅游產品,以適應買方市場日益增加的需求。
4.4 加強鄉村旅游理論的研究
目前,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未來發展都無可避免地面對著兩個重要的問題,其一是新文明與舊文明的辯證問題,其二是農業與旅游結合的形式問題。新文化已進入工業文化時期和后工業文化時期,而舊文化的保留區基本還是停留在農業文化時期。在兩種文化并存期間,不管是物質生活,精神生活,還是社會意識策略都存在極大的差距。而其中最實出、最直觀的是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豐富程度,這對于長期處于封閉、落后環境中的人們是不可抗拒的誘惑。作為有過這種享受的人又無權阻止、限制這些剛開放眼界的人們對外界事物的追求。很多舊文化就是在這種向往美好的心態下,由于無人繼承而消亡的。旅游是文化交匯的窗口,鄉村旅游又是要新文化與舊文化交匯的最前沿。如何在鄉村旅游的發展中使這種沖撞得到化解,使其新與舊得以交融,是旅游界需要攻破的難題。
4.5 注重人才培訓,統籌鄉村旅游
旅游業發展要具有規模化、高端化,關鍵要有專業的管理人才。農民從傳統的農業將其與旅游相結合,跨度很大,需要加以帶領和培訓。當然,還要加強對鄉村人民的旅游教育,營造和諧文明的旅游環境。
4.6 保持本色,突出特色,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
鄉村旅游開發應立足于自身的特色文化和地域資源優勢,設計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品牌,不要相互抄襲,要根據自身的資源環境,尋找唯一的、最中心的發展目標,努力做到創新,并盡可能地形成標準,形成規范,形成景觀效應,同時,農村民俗文化展示有利于讓人們重拾良好的民俗文化,不需要刻意模仿、追逐城市的文化。鄉村旅游是創立在自然的生態環境基礎上的,保護生態環境與鄉村旅游資源的保護兩者之間是互補的關系,二者之間相互促進。只有盡力維護完好的自然生態、農村傳統習俗和鮮明的民族特色,當地的鄉村才能成為游客首選的旅游地。其中,當地的村民是鄉村旅游的主要受益者,但其小農意識較強,因此,還應該不斷努力增強村民的生態保護觀念。
4.7 打造區域景觀整體與鄉村景觀意境夢幻體驗
打造區域景觀整體與鄉村景觀意境夢幻體驗是區域尺度下通道式動態旅游類型。鄉村景觀意境可劃分為地方文化代表型——鄉村文化意境,水體景觀主導型——水鄉意境,山野鄉村主導型——自然意境,林間鄉村代表型——林海意境,平原農耕代表型——農田耕作意境,牧區鄉村代表型——自然天堂意境,民族村寨型——異域人文意境,城鄉過渡代表型——都市鄉村意境8大類型。基于兒時的記憶、尋找傳說中的桃花源里避世文化的理想空間、中國詩畫文化的靈魂等多種意境追尋,鄉村景觀意境的感知和體驗也成為現代最為時尚和有吸引力的鄉村旅游活動和產品形態。
[參考文獻]
[1] 張云誠.淺論休閑觀光農業助推農村經濟發展[J].農民致富之友,2018(23):246.
[2] 夏顯力.大都市邊緣區休閑農業發展內涵模式及其策略研究[J].農業環境與發展,2008(03):48-53.
[3] 王婉飛,王敏嫻,周丹.中國觀光農業發展態勢[J].經濟地理,2006(05):854-856.
[4] 鄭穎莉.淺談鄉村旅游業的發展[J].河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01):98-102.
[5] 王兵.從中外鄉村旅游的現狀對比看我國鄉村旅游的未來[J].旅游學刊,1999(02):38-42+79.
[6] 趙云.云南省鄉村旅游經濟發展模式的分析與探討[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5(04):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