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琴

[摘要]以重慶市武隆區雙河鎮木根村為微觀案例,梳理其“農業產業—融合發展—推進鄉村振興”的歷史演進過程,總結木根村在各個發展階段中取得的關鍵經驗:在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戰略基礎地位的前提下,農業產業興旺更需要尊重產業發展的客觀規律;人是鄉村振興的核心要素,農業產業及融合發展的成效最終體現在人的興旺發展上;開放環境下的鄉村振興是一個更加系統復雜的工程,這對政府的參與協調能力,特別是對基層組織的村莊治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關鍵詞]鄉村振興;產業融合;路徑;案例
[中圖分類號]F320.3[文獻標識碼]A
1 前言
十九大報告和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都對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對此,政界和學術界均積極地探索鄉村振興的戰略措施和實現路徑,普遍將鄉村視作一個開放的發展系統,著力點在于通過外部資源的輸入激發鄉村的內生發展力量,形成鄉村發展的良性循環,從而實現鄉村振興。楊磊、徐雙敏(2018)在總結分析“自下而上積累”、“自上而下資源輸入”、“自外而內資本下鄉”的3條鄉村振興道路困境的基礎上,認為中堅農民是推動鄉村振興的理想主體,應以其為紐帶建立鄉村發展的多主體利益聯結機制,走一條“自內而外、聯結上下”的整合型道路。莊晉財、王春燕(2016)則將村莊視為一個由經濟、生態、社會子系統擬合而成的復合系統,通過開放發展打破村莊平衡狀態,實現與外界環境的能量交換形成負熵流,從而促進村莊系統形成耗散結構,實現村莊可持續發展。唐任伍、郭文娟(2018)對比分析鄉村振興演進韌性的新型治理路徑,發現鄉村集體主導的振興方式比政府和市場資本主導的振興方式更具韌性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但是,現實發展過程中在政績和利益的驅動下,村莊產業激進發展、社會資本擠占農民利益、農民參與程度低、大量資源投入浪費嚴重等情況屢見不鮮,鄉村振興應當遵循的路徑、規律、節奏需要重新思考。本文以一個典型村莊的微觀視角,用歷史的眼光回溯木根村20多年來經過“農業產業(蔬菜)—融合產業(鄉村旅游)—推進鄉村振興”的漸進發展過程,并總結全村村民在留土留鄉的前提下實現由窮變富的經驗,以期為鄉村振興的思路構建提供現實的參考。
2 木根村鄉村發展現狀概述
重慶市武隆區雙河鎮木根村,地處武陵山深處、高處,海拔1300m,位于豐都漢豐湖和涪陵武陵山大裂谷的交匯點,歷史上是一個典型的貧困村,現在成為全區首屈一指的產業村、致富村。木根村目前的發展可以用“產業興旺、融合發展、村民富足”來概括。
木根村能留住全體村民。全村共1526人,沒有一個人外出務工,村民一年四季無閑暇,“兩頭兩尾中藥材,早春開始收早菜,七月九月忙旅游,九月以后越冬菜”。這在較大的城鄉收入差距引致農村勞動力外流的背景下是非常罕見的(2016年武隆和重慶市的城鄉收入比分別為2.79和2.56)。據我們對武隆區白馬鎮豹巖村等4個村莊的調研顯示,村莊外出務工勞動力可達到50%以上,甚至有的村莊勞動力全部外出務工。
蔬菜產業是全村的主導產業。木根村作為高山蔬菜基地,對全市春淡和秋淡的蔬菜供應發揮了重要的平衡作用,成為全市蔬菜均衡供應的重要環節;木根村民不僅普遍建立了家庭菜園,還利用自身的技術優勢到貴州等地開展異地種菜;蔬菜產業的發展催生了木根村蔬菜經紀業務的繁榮,全村已經擁有14個蔬菜經紀人。
鄉村旅游帶動全村致富。每年夏季近3個月有大量都市人在此居住,帶動了當地民宿和餐飲等服務業發展。根據統計,包括周末散客在內,2017年全村鄉村旅游實現38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3600萬元。同時,2016年木根村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6萬元,位列武隆區全區第一,并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見表1)。
3 木根村產業融合的演進路徑
木根村的發展大致經歷了3個階段,演繹了“農業產業(蔬菜)—融合產業(鄉村旅游)—推進鄉村振興”的歷史進程。其鄉村發展升級路徑及效果。
3.1 蔬菜專業村形成階段(1995~2012年)
政府規劃是木根村產業選擇的關鍵指引。1995年,木根村還隸屬于涪陵地區,時任計劃單列市的重慶市主管領導從蔬菜保供角度,遴選了“域外”的木根作為重慶市高山反季節蔬菜基地,希冀對重慶主城區形成穩定的蔬菜供應。1996年重慶直轄前夕,武隆被劃歸為重慶代管,當地反季節蔬菜基地開始納入全市統籌建設。
能人帶動木根村蔬菜生產逐漸走上正軌。雖然,木根村已經定位為反季節蔬菜基地,但是當地村民的蔬菜種植技術比較落后,比如品種單一、產品品相較差、越冬種植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農民種植積極性較低。2007年湖北人王河興在武隆注冊成立了渝隆農業發展公司,在當地租種0.67hm2村集體沒有發包的耕地發展蔬菜種植,逐漸形成“公司(大戶)+農戶”的合作發展模式。在同農民的互動過程中,王河興首先解決大家思想認識問題,讓大家樹立種菜能賺錢的信心;其次解決合作互惠模式的問題,跟農民簽訂協議,統一生產計劃、統一操作規程、統一投入品采購、統一采后處理和統一銷售,并對農民進行溢價返還。
科研團隊助力蔬菜生產專業化、規模化、產業化。2008年,在武隆農委和有關各方的支持下,武隆縣委、縣政府與重慶市農科院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成立高山蔬菜研究所,對高山地區的蔬菜產業發展中的品種選育、栽培技術等進行專題攻關。“院(科研院所)+地(村莊)”合作為區域性大規模蔬菜生產解決系列技術難題:一是高山地區蔬菜品種單一的詬病得到有效解決,目前已經發展到了10多個蔬菜品種;二是突破了蔬菜連作障礙;三是越冬蔬菜的生產問題,實現了冬季高山耕地資源化利用;四是高山蔬菜病蟲害的綜合防治。
3.2 鄉村旅游帶動村莊升級階段(2012~至今)
2012年前后木根村開始走上了鄉村旅游的發展道路,并逐漸形成“家庭菜園+鄉村旅游+鄉村客棧”的融合化發展模式。每年7~9月份城里人來這里避暑納涼,成為鄉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