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俊濤
[摘要]在國內外學者的研究以及國內旅游集散中心建設運行實踐基礎上,探討了襄陽市旅游集散中心構建的必要性,基于全域旅游的視角對旅游集散中心構建及其功能進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促進旅游集散中心在旅游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的相關對策。
[關鍵詞]旅游集散中心;全域旅游;襄陽
[中圖分類號]F592.7[文獻標識碼]A
引言
旅游集散中心最初出現在巴黎、倫敦、威尼斯、法蘭克福等發達的西方國家,主要目的是“為自助游旅游者提供的旅游服務中心”,是為短線游客提供便捷的旅游服務的公共服務平臺。旅游集散中心在區域融合、資源共享、互惠互利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是實現全域統籌、服務提升、產品升級、末端帶動的有效途徑,是整合旅游產業體系與公共服務產業體系聯動的重要推手。
基于此,本文在國內外學者的研究以及國內旅游集散中心建設運行實踐基礎上,探討襄陽市旅游集散中心建設問題。
1 建設襄陽旅游集散中心的必要性
襄陽旅游實施“旅游二次創業”以來,既取得了不菲的成績,形成了特色文化旅游、生態休閑旅游、紅色旅游、鄉村旅游、體育旅游、研學旅行六大旅游產業體系,也積累了一些結構性的矛盾。新形勢下,有必要盡快建立自己的城市旅游集散中心系統,帶動襄陽市旅游業的快速發展。
1.1 內涵發展,提高質量的要求
經過了連續幾年的持續快速發展,襄陽旅游已經初步形成了相對完善的全域旅游開放發展格局。與此同時,襄陽旅游發展也還面臨著不平衡的矛盾,如旅游交通、廁所、停車場、游客集散中心和咨詢中心等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嚴重滯后于旅游產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其中旅游產業發育度與旅游公共服務的不足是其中最亟待解決的結構問題。具體表現在:“互聯網+全域旅游”新時代下,旅游運營日趨智能化和復雜化,客觀上要求必須擁有一個以完善的旅游信息集成平臺作為連接各行各業與旅游的紐帶。而旅游集散中心是綜合性旅游服務部門,具備實時更新的動態信息數據庫,旅游咨詢、線路旅游、酒店預訂以及個性化服務等方面的功能,能有效實現互聯網與旅游業的融合,是襄陽內涵式發展的必然選擇。
1.2 整合旅游要素,壯大旅游產業的必然要求
2018年,襄陽市政府提出“全景式打造、全產業融合、全季節體驗、全方位服務、全社會參與”的旅游發展新模式,以全域旅游發展理念,實現對旅游資源進行全域整合和全域覆蓋。那么,最有效的方案,就是落地于全域旅游平臺的搭建,而全域旅游平臺,旅游集散中心則是重頭戲,通過集散中心這個資源整合平臺串聯交通資源,連接襄陽各個特色旅游景點,快速高效的孵化多種服務體系和產品體系,逐步形成全新的供應鏈生態。同時,在這些產品和服務架構基礎上,必然會吸引更多的資本參與,激發出全新的、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實現“單客經濟”。
此外,移動互聯網環境下集散中心的建設必然會帶來襄陽旅游供應鏈的重構。通過整合旅游要素,將會把襄陽旅游產業和其他傳統產業推向一個全新的共享經濟時代,供應鏈上服務組織、旅游產品和服務方式將會被重組,也會創造一個巨大的價值空間。
1.3 壯大襄陽城市旅游的必然要求
隨著漢十鐵路、鄭萬高鐵等高鐵的即將啟用,以高速鐵路為依托的“1~2小時經濟朋友圈”即將形成,區位升級刺激市場擴張,戰略上將改變襄陽市旅游格局和發展方式。這就客觀要求襄陽旅游必須順勢而為,按照線性多向流動與節點匯聚的空間布局原則,頂層設計重構全域旅游大骨架,積極融入“高鐵經濟圈”,主動對接高鐵客源資源,從過境服務功能提升到全面配套的現代化綜合服務功能。
在這個形勢下,襄陽旅游勢必要發揮城市的聚集和整合作用,否則仍然單純依賴景區單點突破而忽視城市中心旅游配套的“外圍強,中心弱”發展格局,很容易導致襄陽旅游的邊緣化。那么,打造一個組織和集散功能的吸引核,對內盤活資源,對外承接各類資源是大勢所趨。
2 襄陽旅游集散中心體系構成
2.1 “半小時主城、2小時襄陽”的運輸服務體系
襄陽旅游集散中心的核心功能是承擔車輛機務維修駐站、停放和機務保障,為旅客提供多種車型的運力保障,方便游客快捷、舒適、集體直達旅游目的地。按照游客的空間流動方向規劃旅游交通線路,對外依托高鐵、高速公路、民航構建“快進”交通網絡,對內承接各大旅游景區,構建“快出”交通網絡,打造立體“半小時主城、2小時襄陽”快捷、高效的集散交通網絡,滿足游客出行需求。
2.2 信息咨詢三平臺
集散中心信息咨詢系統是面向旅游管理部門、旅游企業、旅游者而搭建的服務平臺。為旅游管理部門搭建電子政務平臺,滿足管理部門行業監管需求;為旅游企業搭建B2C電子商務平臺,便于旅游企業開展營銷宣傳、產品介紹等業務;為旅游者搭建信息咨詢平臺,能讓游客快速查閱旅游服務相關信息和資訊,包括旅游線路、旅游景點、旅游費用、旅游行程、精品線路推薦等。
2.3 中介服務功能
通過旅游集散中心這一中介機構,由旅行社、景點、酒店各旅游行業的派駐機構為游客提供導游預約、景點門票代售、票務預訂、住宿預訂、訂餐辦理等“一條龍”服務。
2.4綜合商業服務功能
未來的襄陽高速高鐵經濟必將是潛力無限的黃金產業,所帶來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具有巨大的商業開發價值,為商業化運營提供機遇。旅游集散中心則是這個產業鏈中商機最大的亮點,其蘊含的商業價值應當被挖掘和發揮出來,不應單單是“快速位移”通道,也應該是高附加值的多功能的商業組合體。而城市商業綜合體是商業發展的頂級模式,因此,打造集散中心城市商業綜合體這一商業經營平臺,積極參與市場活動,創造市場價值,實現旅游集散中心經營與旅游、物流、商業零售等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將成為未來襄陽旅游經濟新的經濟增長點。
3 襄陽旅游集散中心構建策略
3.1 完善體系,優化布局
襄陽市旅游集散中心的布局應著眼于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及國內外客源市場的實際情況和旅游需求特點,以“快進和快出”為工作目標,全局優化與重點突出相結合的均衡布局,超前發展。建議重點打造襄陽市區旅游集散分中心為引擎和核心,以旅游線路上各縣旅游集散分站為支撐,以各景點的旅游服務中心為補充的三級網絡結構,構建高效運行的襄陽旅游集散中心網絡組織體系。即,按照“市場導向,統籌推進,遠近結合”的原則,抓住集散中心健康發展的核心問題,率先發展市區旅游集散中心,將之打造成為綜合性的旅游集散樞紐。通過合理的旅游線路組織和交通轉換設施建設,輻射旅游資源豐富的保康、南漳等地,進而延伸其他縣區。
3.2 旅游交通的整體優化
欲實現集散中心的游客集散功能,首先要解決旅游客流的交通組織問題。
目前襄陽市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到599km,“兩縱兩橫一環”的“井”字型高速公路骨架網基本形成,實現了“縣縣通高速”。一二級公路總里程達到2715km,其中一級公路總里程達到646km,二級公路總里程達到2069km,實現所有縣市通一級及以上公路密集的交通網絡系統的建設為構建襄陽市旅游集散中心系統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提供了發展的機遇。那么,欲發揮集散中心對襄陽旅游的支撐作用,就需在運輸服務的能力和水平上拔高提升,其中加強運輸方式之間的銜接和協調是重中之重。具體措施是:一是建立客運服務一體化機制。在政策層面對襄陽市客運方式的布局進行統一規劃、統一協調,確保各客運之間的銜接順暢和信息傳遞與處理的及時;二是建立旅游交通的共融和共享機制。構建旅游交通數字化綜合指揮中心和統一的旅游客運信息系統,統計分析客流量,合理安排運力,實現信息共享,促進旅游交通方式的優勢互補,滿足旅游市場的小批量、多頻度的運輸要求。
3.3 構建旅游集散中心網絡公共服務支撐平臺
作為一個集旅游、集散服務、咨詢等功能為一體的旅游公共服務平臺,應首先在市區旅游集散中心構建高效的平臺化智慧運營體系。包括兩個平臺體系,面向旅游企業構建綜合型公共服務平臺,以互聯網和信息化平臺為依托和手段全面匯集整合景區和交通的信息資源,及時進行信息和業務上的銜接,帶動集散中心內各旅游企業和組織共同參與,形成資源共享和高效的智能化的服務體系,對旅游信息發布、景點開放、客流引導、服務配置等進行智能管理,實現旅游業務的高效聯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面向游客構建云平臺和手機APP系統。盡管APP的市場開發目前還是處于空白階段,但在移動購物的便攜性等方面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已經取代了電腦成為電商領域中運用最廣泛的媒介。因此,集散中心融合餐飲、住宿、交通、景區(點)娛樂、購物等領域,開發掌上公交、網上預訂和線上支付、手機查詢等系列APP產品,可有效提高服務便利性,便于游客智能感知各類旅游信息、及時安排和調整工作與旅游計劃,讓游客能夠更有效地和景區、酒店之間進行實時溝通。
3.4通過共同利益和規則建立BOT伙伴關系
BOT這種投資與建設方式被一些發展中國家用來進行其基礎設施建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引起了世界范圍廣泛的青睞。綜合考慮其他建設方式,采用BOT融資建設模式比較適合襄陽的實際。一方面,集散中心是個綜合性的、大型的、持續的建設工程,政府財力有限,融資壓力大,允許私營實體參與能吸引大量的民營資本解決建設資金的缺口問題;另一方面,在BOT模式中,政府和投資者共同分擔BOT項目風險,項目公司承擔建造、財經等風險,政府承擔政治和法律風險,其中不可抗力風險雙方都必須共同承擔。將企業發展納入到集散中心建設中,為企業發展提供經濟和政治后盾,又對企業施加其影響力和控制權,將會有利于集散中心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薛瑩.論上海旅游集散中心的形成與發展[J].旅游科學,2004(02):16.
[2] 吳必虎,等.中國國內旅游客源市場系統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3] 葉紅征.旅游市場步入散客時代[N].華東旅游報,2004-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