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莉
[摘要]在農村金融改革中,政府發揮著重要作用。梳理政府行為對農村金融影響的研究文獻,發現學術界關于政府行為對農村金融發展貢獻程度的研究幾乎都是規范性研究,缺少具體的量化評判指標,未來的研究應從定量的角度去研究兩者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政府行為;農村;農村金融
[中圖分類號]F830[文獻標識碼]A
“三農”問題一直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帶有全局性和戰略性的問題。深入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實現農村金融與農業、農村經濟的共同發展是現代化進程必不可少的一環。我國農村金融的發展主要以政府的推動與管理作為主要動力,農村金融環境的建設和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府對其管理行為是否合理可行。政府作為一只看不見的手,如何在農村金融發展過程中發揮作用?目前,學術界關于政府行為與農村金融相關關系的研究視角頗多,研究成果頗豐。梳理相關文獻,總結政府及政府行為在農村金融發展過程中的角色、定位以及作用,對于農村金融體系的構建及完善,促進農村經濟持續健康地發展有重要意義。
1 府行為對農村金融的影響研究
1.1 農村金融發展中的政府行為研究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也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生活質量的改善、農業生產的增長、農村經濟的發展對于我國未來社會可持續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為了培育農村金融市場,助推農村經濟發展,學者們紛紛投入到政府行為對農村金融發展的影響研究中。文獻表明,研究主要從政府行為對農村金融生態環境、農村民間金融發展、農村正規金融發展、農村信用體系的構建等視角展開。
1.1.1 政府行為對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影響研究。顏顯著(2010)、田霏(2015)研究了政府行為對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影響。研究表明,政府行為是構成金融生態環境的關鍵因素,中央政府應進一步加大政府財政支農力度,調整政府支農支出結構,靈活運用貨幣政策,同時要進一步深化農村稅費改革。地方政府應減少對農村金融的過度干預,實現農村金融機構經營的市場化運作,同時規范民間金融和地方政府的投資行為。
李金美(2015)、張萍、沈曉婷(2015)通過對政府行為在農村金融生態環境中的量化分析發現,金融供給既受制于政策導向,又受制于農村金融需求,政府的財政支農政策以及農村稅費改革對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發展有著顯著的促進作用。但從當前來看,不同的政府支持行為的規模與力度仍存在著不足。
1.1.2 政府行為對農村金融發展的影響研究。(1)政府行為對農村金融發展重要性研究。王琛(2011)、陳慧(2014)、商凇齊(2017)指出,政府的適度介入是農村金融體系成功的重要因素,政府行為是否適度和適當決定了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的實際價值,進而提出了針對于農村金融發展中政府行為適度性完善的意見。魏巍(2007)認為,政府行為在我國農村金融服務體系變遷中起著主導作用。進而分別從我國農村正規金融組織和非正規金融組織兩個方面、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兩個層面來闡釋政府行為方式,分析政府的作用機制及其所產生的效果,并在此基礎上就政府如何在對農村金融的干預中保持適度性這一問題進行探索。王秋華(2007)借鑒新經濟學制度變遷相關理論對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現狀進行分析,并以山東省農村信用社為例,檢驗政府行為對我國農村金融制度效率的影響情況。分析表明,政府行為確實能夠對制度效率產生一定影響,但影響范圍有限,農村金融制度效率能否提高取決于其自身的經營管理水平和服務“三農”的能力。
(2)政府行為對農村民間金融發展的影響研究。石盼盼(2012)以農村民間金融發展中的政府行為為切入點,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對我國農村民間金融發展中政府行為問題進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表明,應該合理定位農村民間金融和明確政府的角色,完善農村民間金融發展的法律法規,培育良好的社會信用體系,以及規范地方政府在農村民間金融發展中的行為。胡加毅(2010)借鑒“經濟人”假設理論、政府角色理論及激勵等理論,對重慶市農村經紀人發展中的政府行為進行實證分析。研究認為,重慶市農村經紀人的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政府在農村經紀人的發展中還存在一些不足,如政府對農村經紀人的外部環境建設不足、資金投入不足、政策支持不夠等,進而提出了優化政府行為的對策。賈莽(2007)考察了現階段我國政府在引導和規范農村民間金融中所存在的問題。在對農戶的特征、資金行為、農村民間金融的發展成因和我國政府的監管政策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一系列措施,以引導和規范農村民間金融的健康發展。李陽(2009)深入研究了我國西部地區農村金融深化問題,并就政府在其中的行為作用進行了探討。論文從梳理金融深化中政府行為相關研究理論入手,對西部地區農村金融深化程度進行實證分析,同時與全國及東部、中部地區進行比較。在借鑒國外落后地區開發農村金融體系先進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西部地區農村金融深化中政府行為的直接方式與間接方式,并嘗試性地構建了一個初步的分析框架。
(3)政府行為對農村正規金融發展的影響。潘海英、竇俊賢(2016)基于1998~2013 年長三角地區16個核心城市的數據,分兩階段(以 2006 年為界限)檢驗了政府行為、農村經濟、社會資本等因素對農村正規金融發展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 2006年以前,中央政府政策與農村正規金融規模增長正相關,與正規金融發展結構不相關,與正規金融發展效率負相關;地方政府干預與農村正規金融結構優化負相關,與農村正規金融發展規模、效率不相關。2006年以后,中央政府政策與農村正規金融發展規模的增長、結構的優化正相關,與金融發展效率不相關; 地方政府干預與農村正規金融發展規模、效率顯著負相關,而對發展結構的作用不顯著。
1.1.3 政府行為對農村信用體系的構建研究。鄧巖(2012)對山東省農村信用社經營效率進行跟蹤的結果顯示,強制性制度變遷背景下的農村信用社改革其經營效率提升不顯著,農村信用社決策指令化、管理粗放式、公司治理薄弱等問題和矛盾依然較為突出,應轉變農村信用社管理模式,提高其經營管理水平和增強其市場競爭力。蘇驍(2015)分析了地區風險水平和利率市場化程度對政府決策的影響,指出政府在低風險地區建立擔保機構是較為理性的行為,而在高風險地區建立征信機構是更為理性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