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宇
[摘要]通過對湘潭縣H村貧困地區的田野調查發現,鄉村振興背景下,產業精準扶貧收效甚微,主要是受農戶思想、企業市場、扶貧機制多重因素的影響。為此,探究合理的產業精準扶貧路徑刻不容緩,政府須激發農戶脫貧活力,補齊產業精神短板;健全企業激勵機制,聯動發展特色扶貧產業;依托網絡媒體加強管理監督,助力產業精準脫貧。
[關鍵詞]鄉村振興;產業扶貧;精準度;路徑選擇;社會調查
[中圖分類號]F126[文獻標識碼]A
1 村振興背景下產業精準扶貧的發展意義
1.1 產業扶貧提高了貧困村的經濟水平
政府及相關社會組織大力支持農民脫貧,提高農民收入,優化農民生活環境,極力打造“產業參與、平臺協同與精準扶貧”的優良環境,必然會加快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產業扶貧為失業和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和經濟補助,通過吸引企業在農村建廠,為農民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使農民的收入方式多元化,加快了貧困地區的脫貧速度。同時,吸引大量資金流入農村,對于農村生態環境的改善、農民生產方式的進步有巨大的推動作用,為產業扶貧策略的推進提供充裕的資金支持,拉動了貧困村經濟收入的增加,縮小了城鄉經濟差距,提升了農村整體經濟水平。
1.2 產業扶貧加快了精準扶貧的政策落實
產業扶貧依托精準扶貧,反作用于鄉村振興,是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政策的實踐檢驗。為此,國家指定高效可行的政策規范,在協調政府和農民之間的關系、保障農民合法權益、制定脫貧新標準上,為產業扶貧提供了強有力的指導作用,嚴格把控扶貧資金的流入流出、明確上級政府職責、規范基層政府的行為,為產業扶貧的實施提供了成熟的考核機制,實現產業扶貧的“精準化”推動扶貧政策的“高效化”發展。
1.3 產業扶貧促進了特色農業的現代化發展
農村由于經濟條件有限、地理位置偏遠、人才資源流失、思想意識保守等阻礙,難以在大數據和互聯網時代下與城市共融發展。產業扶貧對貧困村講究“天時地利人和”,一方面可以利用獨特的土地資源和風俗特色來發展簡單、高效、持續的養殖、種植、旅游、光伏產業,實現“準數字化”的特色農業發展;另一方面引進人才,吸引大批大學生及高級知識分子投入基層工作,為產業扶貧培養了大批優秀干部和學者,變傳統思想為現代思想,從意識上實現貧困戶產業發展的現代化。
2 湘潭縣H村產業精準扶貧的生存現狀
2.1 扶貧村經濟發展水平低
據訪談顯示,H村整體經濟水平低,大多數村民年收入不高,難以實現產業發展,有30%的占比人數人均年收入低于國家貧困線,其中16.7%的占比人數人均年收入低于800元,收入來源于簡單的種植業、國家農田補貼以及親戚兒女援助,占比人數最多的為人均年收入1800~3000元。部分青壯年村民因為家庭負擔較大,需要贍養老人和負擔子女,選擇外出經商或務工,但受文化素質偏低和技能落后的限制,經濟收入也僅夠維持家庭生活。H村自然條件差且勞動力缺乏,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以耕作傳統作物、養殖雞鴨豬牛為主,發展現代產業困難重重,有66.67%人認為扶貧資金不足,缺少資金和設施的農村產業舉步維艱。
2.2 產業精準扶貧認知度低
據調查得出,H村貧困戶對產業扶貧政策了解甚微,認知度低,扶貧意識薄弱,宣傳范圍狹小。問卷結果表明,在政策含義上,有66.7%的人未聽聞過“產業扶貧”,對政策的內容顯示出漠不關心、形同虛設、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態度;在扶貧信息獲取方面,有30%的群眾表示不了解如何獲取相關信息,這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該村在信息公開方面存在一定缺陷;在扶貧滿意度上,有50%的人對村莊目前的產業扶貧實施狀況的態度表示一般,大多數貧困戶沒有切身感受到扶助的“真實性”,受調查人群對當地的產業扶貧認同感不高。
2.3 村民盲目追求扶貧利益
據數據分析得出,H村村民思想保守,“等、靠、要”惰性思維嚴重,對政府扶助依賴性強,盲目追求扶貧利益,導致扶貧矛盾惡性發展。從社會調查可發現,在扶貧“公開性”問題上,有40%的占比人數表示不知道村里是否有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對貧困戶進行民主評議評選;在扶貧“精準度”問題上,有20%的占比人數表示當前扶貧有漏掉一些貧困戶或是錯置給非貧困戶,扶貧對象不精準,且有26.67%人表示并不清楚村莊開展的扶貧項目是否符合現實需求,出現“供不合求”的虛假扶貧現象;在特色種養業、特色林業產業、鄉村旅游業、電商、光伏、家庭手工業六大扶貧工程中,電商和光伏兩個扶貧工程的了解程度僅有2.23%,而電商產業是緊跟時代發展,提升農民技能,拓寬農民致富道路的創新性途徑之一,多數貧困戶由于本身技能不足和思想固化,不愿意從事腦力的產業工作,更加傾向無需思考的體力活,甚至是靠“坑蒙拐騙”來獲取扶貧福利。
3 貧困村產業扶貧“精準度”的影響因素
3.1 農民脫貧意志薄弱,產業扶貧動力不足
思想扶貧比物質扶貧更為重要,長期以來,H村扶貧工作未達到預期效果,原因就在于貧困戶缺乏脫貧致富的勇氣、缺乏勤勞實干的精神和勵志脫貧的干勁,多數存在“等、靠、要”、好吃懶做、不思進取等消極思想。該村經濟水平低,貧困戶脫貧意志薄弱,素質提升速度緩慢,受外在經濟壓力影響,利益化現象嚴重,村民陷入了“越扶貧越貧窮”、“窮人富人虛假脫貧”的惡性循環,精神貧困問題日益凸顯,脫貧的主觀能動性不強,成為脫貧攻堅的硬骨頭。貧困人口思想固化,意識薄弱,難以接受和適應時代化的集體產業扶貧,傾向從事勞動力型的個體工作來維持生活。某些農戶對產業扶貧漠不關心,單方面認為產業扶貧只是形式,沒有實際作用,脫貧動力不足,缺乏參與熱情,致使扶貧難以精準,效果甚微。
3.2 鄉村社會力量甚微,產業扶貧市場狹窄
龍頭企業、合作社、人才、技術、市場都是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隨著扶貧事業的推進,我國的扶貧方式逐步形成了“三位一體”的模式,即以國家扶貧辦的專項扶貧,各部委的行業扶貧,社會組織的扶貧。但在產業扶貧開發推進過程中存在著協調困難,扶貧資源配置低效,人才外流不進,部門合力不足,缺乏強有力的市場支持,沒有系統化的產業品牌,社會輔助力量微薄,扶貧市場狹窄,科研技術水平低,難以形成規范化的產業鏈。
3.3 扶貧機制流于形式,產業扶貧供需失衡
政府在扶貧中具有主導作用,在“權力-利益”影響下,為了完成政績,單向度為貧困戶提供扶貧資金,增設就業崗位,拓寬產業發展領域,忽視農民本身意愿和能力,產生扶貧“供過于求、供不合求、供不應求”的失衡問題,導致“假脫貧、被脫貧、數字脫貧”蔓延,“任務式”產業扶貧惡劣。H村扶貧單位僅進行內部協商決定,整個過程摻雜過多的人為主觀因素,既沒有讓扶貧戶、專家學者等多元主體一同參與,也沒有建立起科學統一的產業扶貧標準,缺乏科學性、透明性和公開性,致使H村產業精準扶貧徒有虛名,引發諸多問題。
4 農村產業精準扶貧的路徑選擇
4.1 激發農戶脫貧活力,補齊產業扶貧精神短板
產業精準扶貧,首要路徑在于幫助貧困戶樹立脫貧信心,燃起脫貧斗志,擺脫思想貧困,為產業扶貧提供精神動力。例如,注重貧困戶利益表達,合理提供脫貧幫助,做到對癥下藥;大力發展集體經濟,使更多人體會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增強責任感;在貧困村開展移風易俗活動,引入現代化生活觀念和方式,倡導社會主義道德規范;抓好貧困人口的基礎教育,倡導“扶志、扶智、扶學”教育模式,逐漸提高農戶綜合素質,豐富貧困人口精神文化生活。
4.2 健全企業激勵機制,聯動發展特色扶貧產業
規范龍頭企業進入和退出機制,提升扶貧企業責任意識,建立企業獎勵和淘汰機制,提高企業積極性和扶貧產業風險意識。全方位整合社會各界資源,繼續創新“合作社+貧困戶”的“農閑增收”模式,采取“企業出資投入+農戶出地出工+貧困戶共同分紅”的方式,發展特色養殖、種植、家庭產業,給符合扶貧申報條件的貧困戶提供就業扶助和貸款優惠。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致富能人的帶動作用,發動群眾投工投勞、出資出地,參與分享產業經營收益。優先聘請當地貧困戶務工,變“輸血”為“造血”,提高貧困戶的產業發展參與度和受益度。同時,積極開發全域旅游,通過互聯網發展電商產業,實現“互聯網+產業扶貧”的農村特產產業扶貧。
4.3 依托網絡媒體平臺,加強產業扶貧管理監督
在當前互聯網時代下,要充分發揮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平臺的快速交流和傳播作用,規范管理行政部門,落實精準扶貧政策,有效增強各個扶貧主體單位、監管部門及社會各界對扶貧工作的監管宣傳力度。例如,建立H村產業扶貧官方微博或者微信公眾號,及時發布精準識別人員名單、產業扶貧項目、扶貧資金下放情況、脫貧人員名單、合作企業單位等相關信息,精準審核,動態管理,透明公開,嚴格打擊扶貧貪污受賄行為,為社會公眾全面監督提供便利,大力宣傳產業扶貧優勢,高效落實產業精準扶貧。
[參考文獻]
[1] 易法敏.產業參與、平臺協同與精準扶貧[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7(06):12-21.
[2] 鄧永超,付強.鄉村振興下產業扶貧的機制創新研究——以廣東省為例[J].山西農經,2019(01):5-7.
[3] 張偉.鄉村振興背景下的產業扶貧研究——以河北省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01):154-155.
[4] 產業扶貧產業文化品牌設計系列成果展示[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2):171.
[5] 楊軍,池敏青.省級農業科研院所科技扶貧模式研究與思考——以福建省農業科學院為例[J].科學管理研究,2019(01):51-54.
[6] 張曦文.變“輸血”功能為“造血”功能——裕安區產業扶貧紀實[J].農民科技培訓,2018(1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