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濤
[摘要]農業經濟能否持續穩定發展關系到“三農”工作進展和精準扶貧實效,關系到國民就業、糧食安全、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地位十分重要。統計歸納2018年荊門市農業經濟發展情況,分析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找準短板,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促發展建議,對理清發展思路,穩定農業發展支撐作用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農業;統計;發展建議
[中圖分類號]F327[文獻標識碼]A
1 引言
2018年,荊門市圍繞鄉村振興戰略調整發展思路,圍繞高質量發展構建產業體系,圍繞新舊動能轉換深化改革創新,農業經濟發展總體保持穩中有進、穩中向優的發展態勢,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總體保持穩定增長,農業結構調整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邁出新步伐。
2 農業發展現狀
2.1 產值穩定增長
2018年,荊門農業經濟發展總體呈現穩中有進態勢,農業服務業發展較為迅速。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401.20億元,扣除價格因素同比增長3.4%。其中,種植業產值178.81億元,增長1.9%;林業產值8.85億元,增長9.0%;畜牧業產值89.66億元,增長3.7%;漁業產值90.13億元,增長2.8%;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33.75億元,增長12.0%。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40.00億元,按2015年不變價格計算,增長3.2%。
2.2 大宗種植業產品生產有增有減
在荊門持續推進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政策下,糧棉油蔬等大宗農產品生產有增有減。以保口糧、保產能為指導,穩糧減棉繼續調整。全年糧食播種面積為47.68萬hm2,比上年減少0.35萬hm2,同比下降0.7%;糧食總產量295.15萬t,比上年增加0.4萬t,同比增長0.1%;糧食平均單產412.7kg/667m2,增長0.8%。全市糧食產能保持穩定主要得益于中稻單產穩中有增,中稻產量增長1.6%。棉花種植熱情持續下降。全年棉花播種面積為0.57萬hm2,比上年減少0.11萬hm2,同比下降15.4%,已連續5年減少;皮棉產量0.56萬t,下降9.2%。油料作物種植受政策調整和天氣因素影響,減產較多。全年油料播種面積9.8萬hm2,比上年減少0.88萬hm2,同比下降7.1%;油料產量28.59萬t,比上年減少2.71萬t,下降8.7%。蔬菜綜合供給能力繼續提升。全年蔬菜播種面積4.82萬hm2,比上年增長0.17萬hm2,同比增長3.7%;產量173.51萬t,比上年增長5.97萬t,增長3.6%。
2.3 畜牧業生產此消彼長
受市場價格波動風險及非洲豬瘟疫情帶來的影響,荊門生豬產能下降,全年生豬出欄384.6萬頭,同比下降1.9%;全年生豬出欄平均價格下跌20%,生豬養殖效益低于盈虧平衡點,對生豬養殖產業的持續發展造成一定沖擊。但與此同時,生豬疫情沖擊卻促進了家禽、牛、羊的消費量激增,市場價格普遍上漲,同比分別上漲16%、9%和13%。全年牛出欄8.93萬頭,同比增長0.3%;羊出欄44.22萬只,下降3.5%;家禽出籠3746.74萬只,增長2.6%。
2.4 特色漁業穩健增長
為持續推進綠色可持續發展,保護生態環境,荊門繼續推進拆圍、禁漁等禁限養措施,倒逼了漁業養殖結構加快調整。河溝養殖全部退出,精養魚池及塘堰養殖保持微增態勢,全年水產品產量為44.94萬t,同比增長0.5%。名特優水產如小龍蝦、龜鱉、鰍鱔、鯽魚等養殖面積快速擴大,稻田綜合種養達5.1萬hm2,比上年增加0.42萬hm2,同比增長達8.9%,在產業和品牌的打造帶動下,特色漁業養殖經濟效益明顯,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環保政策高壓帶來的下行壓力。
2.5 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
依托城區三環線的現有產業基礎和區位優勢確定了“一核四區十三園”的空間發展布局,高質量策劃推進了水漾年華、漳河農業科技園等一批重點項目。按照打造細分領域“隱形冠軍”的理念,出臺了八大產業發展行動計劃和推進方案。如發展優質稻米產業、高油酸油菜、漳河“果凍橙”項目等。2018年農業總產值中農、林、牧、漁、服務業結構比調整為44.6:2.2:22.3:22.5:8.4,其中農林牧漁服務業比重達到8.4%,比上年同期提高1.2個百分點,產業結構調整效果初步顯現。
2.6 改革增添新動力
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有序推進,荊門基本完成了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頒證率達99.2%。啟動了鐘祥市、沙洋縣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省級改革試點。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加快推進,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全面推開,全市1442個村啟動改革,1344個村完成清產核資,1014個村完成集體組織成員身份確認工作,組建股份經濟合作社411個。全市建立市縣鄉三級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平臺,全年交易成交項目199個,總成交金額1.2億元。持續深入推進的改革措施,新的市場主體的建立運營,將逐步釋放改革紅利,更深層次地調動農業從業人員干事創業的熱情,不斷為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3 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3.1 農民持續增收壓力較大
糧食價格下跌,與此同時種子、肥料、人工、運輸等必須費用開支不減反增,壓縮了利潤空間,對農民增收帶來了一定沖擊,遠期看還影響到農民的種糧積極性、產業發展和糧食安全,必須予以重視。2018年,荊門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8776元,雖高于全省、全國平均水平,但月均僅1565元,促進增收任重道遠;農民收入結構中經營凈收入帶給農民增收的作用力還在進一步減弱,2018年經營凈收入增速低于農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4.1個百分點,收入占比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83個百分點。當土地難以帶來滿意的經濟效益時,談持續健康發展可能是一句空話。
3.2 農業結構調整難度較大
傳統農業仍然是荊門農村經濟的主導,總量雖大,但結構不優,質效不高。盡管近年來積極推進土地流轉和連片種植,但存在流轉量不大、流轉程序不規范、利益沖突多發、生產經營技術支撐弱等現實問題,規模化、技術化程度仍然較低,農業生產效益難以體現。此外,缺乏產業結構優勢和產品質量優勢,特別是傳統種養比重大;缺乏龍頭企業和主打品牌有效帶動;缺乏利潤較高的特色農產品,這些問題所造成的地區之間比較效益低下,帶來的是難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突圍,制約了農業經濟相對較快、高質量地發展。
4 促進農業發展的建議
4.1 努力提高農民群眾種糧收益
應切身加強對糧食生產的政策支持力度,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種糧效益是穩產增產的指揮棒,應充分考慮政策對種糧效益的提升作用。一是可制定有利于提高糧食產能的政策,如支持高產農田建設,加強水利基礎建設,增加旱澇保收面積,支持糧食優良品種引進和推廣等。二是制定合理的糧食最低收購價和市場指導價格,有關部門應做好糧食市場的執法工作,切實維護農民合法權益,保證糧食生產、加工和銷售環節的合理效益。三是可考慮實行以獎代補政策,支持再生稻米規模化經營,引導農民擴大再生稻種植面積,保持糧食生產能力。
4.2 做大做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企業是市場上最有活力的組織細胞,既能凝聚力量謀發展,也能抵御風險穩生活。應積極培育和發展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興組織,將散亂的自耕農組織成致富集體,互幫互助。應扶持重點農業企業做大做強,讓他們成為現代農業經營的主力軍,帶動形成一批專業化、規模化的特色農業生產和加工基地。可輔助推進有需求有條件的龍頭企業兼并重組,不斷提升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提高質效。可引進一批農產品加工知名企業和品牌,為農業市場注入新活力。
4.3 持續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契合宏觀環境,用好政策條件,持續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一是盡力推進“三鄉”工程,鼓勵市民、企業和農村能人回鄉創業,以創業帶動農民就業。二是進一步推動土地流轉,推廣適度規模經營,著力提高農業土地產出率和經濟效益,培育農民增收新動能。三是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體系建設,重點培育一批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術型、社會服務型等新型職業農民,讓他們成為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帶頭人和骨干力量。
4.4 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發展現代特色高效農業
積極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文章。大力推廣立體高效、種養結合、生態循環農業生產模式,推動農旅結合,發展賞花經濟、鄉村休閑、都市農業等產業鏈條長的生態觀光農業,使農業資源變成旅游“富礦”,讓農民在家門口實現創業就業。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和新產業新業態發展,搭乘“互聯網+”快車,加強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大力發展智慧農業,拓展農業發展新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