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麗娜
[摘要]近年來,寧波的海洋生物產業發展速度較快,涌現出一批有一定影響力的企業和品牌,產業集聚基本形成,海洋生物科技創新平臺發展較快,出臺了相關的支持政策,但橫向來看,還存在諸如發展速度不理想、產品科技含量偏低、空間布局不合理、海洋科技創新平臺發展較慢及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不足等問題。針對上述問題,提出“海洋健康制造+”理念,并以此推動寧波海洋生物產業創新發展。
[關鍵詞]海洋健康制造+;寧波;海洋生物產業
[中圖分類號]F426.72[文獻標識碼]A
2017年6月,寧波市獲批國家“十三五”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范城市。黨的十八大提出海洋強國戰略,十九大又提出健康中國戰略。海洋生物產業是海洋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兩大戰略的對接點,其發展水平如何,直接影響到國家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范的成效。作為海洋大市,近年來,寧波的海洋生物產業發展速度較快,但橫向來看,還存在著產品科技含量偏低、空間布局不合理、海洋科技創新平臺發展較慢及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不足等問題。本研究通過實地調研,提出寧波海洋生物產業發展應該轉變思路,以“海洋健康制造+”為理念,創新發展海洋生物產業。
1 寧波市海洋生物產業發展現狀
1.1 發展速度較快,但波動較大,相比全國増長速度尚有一定差距
因為目前還沒有海洋生物產業的統計口徑,所以僅以海洋生物醫藥產業為例,根據寧波市海洋與漁業局提供的數據,從2012年到2017年,寧波市的海洋生物醫藥總產值分別為:19.4、30.22、16.56、18.49、17.87、19.5億元,其中2013年的增長率高達55.8%,但2014年即變為負增長,到2016年的總產值反倒比2012年還少,2017年才恢復到2012年的水平,等于近6年幾乎沒有増長。而近17年來,我國海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非常迅速,已從2001年的5.7億元增長為2017年的385億元,增長了近9倍,從2012~2017年的年均増長率為17.66%為占GDP的比重也呈迅速上升態勢。
1.2 涌現出了一批有一定影響力的企業和品牌,但產品科技含量偏低,附加值不高
如寧波紅龍、寧波立華、寧波超星、旭文海藻、寧波希諾亞、美康生物等企業在行業內具備較強的競爭能力,此外寧波的“海鮮王”、“海博士”等品牌在國內已有一定知名度,但寧波的海洋生物制造業總體還是以小型企業為主,水產品精深加工比例不高。如作為水產加工企業的集聚地象山,其深加工和精加工僅占40%,其中精深加工比例不足10%,產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目前行業毛利率不足8%,且能耗高、污染大,對生態環境產生一定破壞。在近海資源衰退嚴重,水產加工企業原料緊缺,原料成本節節攀升的情況下,迫切需要加快向低值水產品、貝類藻類、水產廢棄物等精深加工領域拓展,提高行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1.3 產業集聚區基本形成,但產業空間布局不甚合理
目前已逐步形成了以象山石浦水產品加工區、寧海生物產業園、象山港海水養殖產業園區等產業集群,但是缺乏從整個寧波大市的角度進行的整體規劃,空間布局上存在著一定的重復和不合理。如海寧已有生物產業園,而象山正準備籌建海洋生物產業園;象山和寧海發展海洋生物的自然條件比較理想,但又缺乏大專院校科技人才的支撐;梅山具有發展海洋生物的科研優勢,但附近海域不適合海洋生物繁育等。
1.4 海洋生物科技發展較快,但與其他海洋大市的差距較大
近年來,寧波的海洋生物科技發展速度較快,目前,政府、企業、高校“三位一體”的海洋科技支撐體系逐步形成,政府層面,已經建成了寧波海洋與漁業研究院、寧波海洋研究院。企業層面,寧波超星、寧波人健及美康生物的研發中心均為“省級高新技術研發中心”,美康生物還擁有院士工作站、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寧波市企業研究院等科研平臺。高校層面,有寧波大學等5所涉海高校,涉海專業18個。寧波大學還獲批國家“海洋生物醫藥創新引智基地”。盡管如此,與青島、廈門等市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如寧波僅有2個涉海的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與青島、廈門擁有的國家級涉海科教機構18家和8家相去甚遠。寧波海洋科教機構從業人員數量也僅相當于中國海洋大學的70%,且其他同類城市在海洋學科領域擁有的院士、973首席專家、長江學者等領軍人物也遠超過寧波。同時,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及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等頂尖海洋科研機構在寧波既無實體分支又無聯合共建機構,導致寧波海洋生物產業發展缺乏足夠的科技支撐。
1.5 出臺了相關的扶持政策,但對海洋生物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尚顯不足
如目前已出臺了《寧波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促進生命健康產業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2016~2020》,成立了寧波市海洋產業發展基金,建立了海洋生物產業聯盟,但對海洋生物產業的支持力度極為有限,表現在:一是經費投入不足,缺乏專門針對海洋生物產業的政策,產業發展基金中涉及海洋的只有3億元,占比僅為15%;二是平臺運作不盡如人意,自2015年11月象山成立海洋生物聯盟后鮮有動作,遠未達到當時目標;三是研發投入不足,市本級海洋創新的R&D經費支出(2015年2.5%)一直低于青島(2013年2.6%)、廈門(2015年高于2.9%)和深圳(2015年4.5%);四是人才引進力度不足。雖然寧波在集聚科技人才方面出臺了一些優惠政策,但缺乏專門針對海洋科教人才的優惠政策,在成建制、成團隊引進海洋人才方面仍然缺乏力度,導致海洋生物科技人才缺乏相關學科平臺與團隊支撐。此外,對本地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的海洋生物科研青年骨干的培養、激勵和服務重視不足,直接導致部分有潛質的青年科研骨干流失。
2 推進寧波市海洋生物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大健康產業是當今世界經濟體系中的朝陽產業,普遍認為,大健康產業將成為繼IT產業之后第五波經濟浪潮的支撐。海洋生物產業中的核心產業,如海洋生物醫藥、海洋保健食品、海洋化妝品以及海洋健康養殖等,均屬于大健康產業的范疇。而海洋生物材料、海洋生物制品檢測等也與大健康產業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應充分發揮寧波市特有的海洋生物資源優勢,推動海洋生物產業向海洋大健康產業延伸,形成“海洋健康制造+”產業創新發展模式。
2.1 以“海洋健康制造+”理念,加快海洋生物產業發展
2.1.1 推動產業融合發展。圍繞海洋健康食品和海洋生物醫藥,做強海洋健康制造業;采用“海洋健康制造+”模式,促進主體產業向旅游經濟、休閑經濟、文化創意等領域拓展延伸,構建海洋大健康特色產業生態圈。重點推進海洋健康制造業和旅游業的有機結合,在產品開發、市場開拓、產品營銷等方實現合作共贏。
2.1.2 加強區域品牌建設。圍繞海洋健康食品制造、海洋化妝品、海洋生物制藥等海洋健康制造領域以及海洋健康養生領域,加速形成核心競爭力。利用中國水產城、“中國開漁節”等平臺和載體,提升“海洋健康制造+”和“養生天堂”區域名片,擴大寧波海洋生物產業的影響力。
2.2 加大產品科技含量,提升企業競爭力
2.2.1 實施大企業培育計劃。加大對海洋生物產業領域“強勢型”、“實力型”、“潛力型”企業的扶持力度,推動寧波紅龍、寧波立華、寧波超星等龍頭企業上規模上層次,上臺階。積極鼓勵和推動海洋生物領域的企業上市。
2.2.2 加大海洋生物高科技企業培育力度。在2015年12月成立的海洋產業發展基金的基礎上加快成立海洋生物產業發展子基金,重點培育一批科技型海洋生物企業。推動海洋生物高新技術企業與科技金融和產業金融深度融合,在項目融資、產業創新、科技研發、成果轉化等方面提供相應的金融支持。支持鼓勵企業申報省級農業科技及省、市級科技型企業。
2.2.3 積極推進企業孵化器和加速器建設。以各種創業園科技園等為載體,逐步擴大建設規模,加速海洋科技成果轉化。突出海洋生物科技型企業孵化,打造海洋生物高科技孵化基地。遠期可以采用“園中園”的形式,在海洋生物產業專業園內設置海洋生物科技園。
2.3 加強產業集聚,優化空間布局
2.3.1 優化“一鎮”。 “一鎮”即石浦鎮。逐步引導水產品加工企業空間集聚。適時擴大石浦水產品加工園區范圍,結合鎮區改造,逐步引導水產加工企業進一步集聚,建立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打造漁港景觀風貌區。加快中心漁港的沿港環境整治,建設漁人俱樂部、遠洋主題文化館和海洋風情商業街等設施,以“海洋健康制造+”模式,推動海洋生物產業與文化旅游、養生休閑、文化創意等的融合發展。
2.3.2 力推“三園”。重點推進象山海洋生物產業園、寧海生物產業園和梅山海洋生命健康產業園的建設,打造寧波海洋生物產業集聚主平臺。積極做好基礎設施和服務配套,在土地、財政、稅收等方面出臺優惠政策,吸引海洋生物企業及人才入駐。著力推進技術交易市場、公共技術平臺、投融資服務平臺、科技中介服務平臺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構建完備的全鏈條式海洋生物科技服務體系,著力解決海洋生物科技成果轉化受阻的難題。
2.3.3 強化“三基地”。一是水產品精深加工與貿易基地。以“精深化、融合化、集聚化、特色化、品牌化”為導向,推動水產品企業的集聚與轉型;依托中國水產城和國際水產冷鏈物流基地,大力發展水產交易、漁獲集散、水產出口加工、冷鏈物流倉儲等,將象山石浦打造成區域性水產品精深加工與貿易基地。二是海洋生物育種及高效養殖基地。進一步強化象山在海洋生物育種與高新養殖領域的領先地位,提升水產種業育、繁、推一體化水平。三是海洋生物科技人才培養基地。以寧波大學海洋學院的相關專業和國家級、省級、市級重點實驗室為基礎,通過與企業合作建立培養基地的方式培養海洋生物產業發展急需的各類科技人才。
2.4 提升海洋生物科技創新能力
2.4.1 實施海洋生物科技創新提升計劃。在水產品精深加工、海水養殖、海洋生物醫藥、海洋化妝品等領域,大力實施共性關鍵技術的研發和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選擇若干具有戰略意義、能顯著提高產業競爭力的技術方向,實施一批重大工藝技術、產業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及應用示范項目。
2.4.2 海洋生物高科技人才匯聚工程。加強海洋生物產業人才引進、培育及人才隊伍管理和建設,將海洋生物產業發展緊缺人才列入寧波市年度緊缺人才引進指導目錄,探索人才服務外包、“候鳥型人才”和“銀發人才”挖掘、跨區人才合作等人才引進模式。創新政企人才雙向流動機制,設立專項事業編制,支持企業引進高端緊缺人才,同時利用本地高校的基礎優勢培養海洋生物科技人才。
2.4.3 引導企業建立研發機構。引導和支持企業不斷完善內部技術創新體系,支持龍頭企業依托自身資源建設重點實驗室、研發中心和工程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研發機構。
2.5 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2.5.1 積極推進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以2018年12月成立的海洋經濟產業創新發展聯盟為基礎,充分發揮目前的海洋生物產業聯盟的平臺功能。搭建企業與科研院所之間的對接平臺,為產學研合作開發提供創新資源共享服務和技術轉移服務;支持寧波希諾亞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寧波浮田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從公共檢測/檢測服務平臺起步,建立貫穿海洋生物制品全生命周期的公共開發和檢測服務平臺;在投融資綜合服務、海洋生物制品分銷服務、產業集群協同創新等領域,逐步建立與產業發展相適應的公共服務平臺;積極引入海洋生物研發機構。爭取浙江省海洋水產研究所、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水產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來甬設立分支機構。
2.5.2 打破阻礙海洋生物科技成果轉化的制度障礙。從建設技術交易市場、公共技術平臺、投融資服務平臺、科技中介服務平臺著手,打造海洋生物科技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工程化開發到產業化轉化的完整的創新鏈條。積極探索建立“知識產權和科技成果作價入股”、“技術轉讓獎勵機制”等制度,打通海洋生物科技成果轉化通道,吸引高水平的海洋生物科技團隊攜具有產業化價值的海洋生物科技成果入駐寧波創業或入股參股企業;探索建立技術轉讓市場,將海洋生物技術納入技術交易平臺,加強海洋生物技術成果的轉化交易。
2.5.3 出臺海洋生物產業發展優惠政策。研究并出臺《寧波市關于加快海洋生物產業發展指導意見》,從土地政策、稅收政策、服務政策等方面,結合海洋生物產業專業園,出臺系列產業發展優惠政策。
[參考文獻]
[1] 毛利丹.寧波海洋經濟現狀與可持續發展思考[J].經濟研究導刊,2016(13):44-45.
[2] 以大健康產業為突破口,探索普陀區科技創業領軍人才項目發展路徑[N].今日普陀,2017-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