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光照 趙銓鎣 張素鵬 朱宇寒 任全佳 丁超勛


[摘要]城鄉協調均衡發展是促進社會經濟整體進步的基礎。通過層次分析法以及模糊綜合評價等,對新常態下河南省城鄉互動現狀進行研究,得出現階段河南省城鄉互動現狀處于一般水平的結論,并對河南省的城鄉互動提出了可行性建議: 扶持農業發展,加強城鄉生產要素互動;縮小公共服務差距,提升城鄉規模效益;加快小城鎮建設,建立城鄉經濟互動的橋梁等。
[關鍵詞]新常態;河南省;城鄉互動;評價
[中圖分類號]F299.2;F323[文獻標識碼]A
1 引言
近年來,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呈現出新特征,這一轉變意味著經濟已步入新常態。然而現今河南省城鄉發展并不均衡,與“對稱性可持續發展”有明顯的差距,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尚未完成向現代經濟結構的轉換。其中農村經濟較為薄弱,仍以小農經濟為主,教育及人均消費水平均低于城鎮水平。在此現狀下,我們需要積極探索整改,發展代替原本經濟增長模式的新型增長點。在經濟結構對稱態的基礎上,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研究城鄉互動的發展狀況,依據河南省城鄉互動情況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運用定量定性相結合的方法合理分析,對河南省的發展情況做出綜合評價,研究影響河南省城鄉互動的原因,提出可實施建議,為河南省城鄉均衡發展做出貢獻。
2 文獻綜述
眾多學者針對城鄉互動問題研究調查,對代表性地區的城鄉互動提出了不同的評價體系與對策建議。
從指標體系的構建角度來說:魯奇等(2005)克服了以往城鄉互動與關聯發展評價中僅采用單一方法所帶來的片面性和局面性,得出東中西地帶性區域的分布規律與我國總體區域經濟地帶性差異基本規律相一致的結論。段娟等(2007)根據城鄉互動發展的內涵構建了區域城鄉互動發展水平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對我國中部地區城鄉互動發展進行研究,提出加強制度創新,發展縣域經濟,發展城市群,加強中部各省與其他地區的經濟合作等對策來促進城鄉互動發展。張改素,李艷雨,孟怡偉等(2018)通過時序演變分析法、空間分布格局演變特征指明河南省的格局演變受經濟基礎實力、城鎮化拉動、信息化的力量以及戰略政策保證等四方面的影響,并以此為出發點提出建議。
從研究的代表地區角度來看:胡一鳴(2015)以皖北和沿淮部分縣市為例,提出了城鎮帶動鄉村的點—軸模式和鄉村反哺城鎮的人口流動推拉模式兩種城鄉互動發展模式,以更好地推動皖北和沿淮地區城鄉一體化發展。丁志偉,張改素等(2016)建立基于單項指標的城鄉統籌發展狀態評價和基于綜合指標的城鄉統籌發展狀態評價,提出時序整合推進和空間整合推進的建議。唐永康等(2017)以河南省漯河市為例,指出城鄉互動的運行機理并說明城鄉互動生產要素通道能極好的推動城鄉產業互動、展現以互動促進空間關聯的有效性。
從宏觀整體角度來分:王二紅(2005)研究指出鄉鎮企業的聚集為鄉村的發展提供了關鍵的資金支持,保障了農村城鎮化的穩定發展。范昊,景普秋(2018)提出了城鄉關聯-共生發展分析框架,通過“降維”思想的主成分分析法對中國不同區域進行實證測度,表明中國整體上處于城鄉互動融合發展格局。張金珠,趙亞偉(2018)通過數據分析提出“城市病”和“鄉村病”的概念,并提出美麗鄉村建設需要建立城鄉之間雙向互動機制。蔡秀玲,陳貴珍(2018)提出要素雙向流動優化配置的概念,通過建立城鄉共建共享循環系統、城鎮人力資源下鄉通道、資本下鄉機制和模式來推動城鄉之間的互動交流。
3 指標體系的構建
3.1 構建原則
為了保證指標體系的科學化、規范化,在構建指標體系時,遵守系統性原則:指標間具有一定的邏輯關系,不僅能從側面反映出城鄉之間的經濟互動,公共服務水平,空間關聯和社會文化發展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和狀態,而且還能反映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各指標互相獨立,又彼此聯系,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評價體系。
3.2 評價指標體系
對城鄉互動發展的研究主要從經濟關聯水平,社會文化發展,公共服務差異以及空間關聯水平等四個方面分析。我們根據河南省統計年鑒中城鄉聯系較為密切的數據項,進行定性分析,建立突顯城鄉發展水平、交流互動、均衡發展狀況的指標。指標體系中部分重要指標解釋如表1所示。
準則層解釋:社會文化發展:積極影響當地的文化發展的互動形式,包括商業形式、人員流動、經濟發展、社會安定等。
指標層解釋:GDP非農比重:GDP除去農業外所有部分占GDP總量的比重;城鄉家庭人均消費比:城市家庭人均消費與農村家庭人均消費的比值;農村農戶固定資產非農比重:農村農戶除農業投資外所有部分占總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鄉村非農人員比例:農村總人口中除去務農人員,其余人員占總人口比值;農業機械化水平:農業機械化生產耗費的總動力與農業耕地總面積的比值;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比:城市居民人均收入與農村居民人均收入比值;教育經費分配的系數:城市教育經費總額與農村教育經費總額的比值。
3.3 指標權重的確定
權重計算通過15名專家評定,運用層次分析法(AHP)處理所得。其中,運用層次分析法處理所得的權重,均通過了一次性檢驗,符合邏輯,具有科學可比性。
AHP分析法是一種適用于多方案或多目標的決策及分析方法,是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適用于城鄉互動二元經濟體多目標、多準則、多要素、多指標、多層次的復雜的問題。AHP的計算公式如下:
計算出權重之后,根據一致性檢驗方法,對所得數據進行檢驗,通過結果檢驗來驗證權重計算是否合理。
4 河南省城鄉互動評價
4.1 評價方法
模糊綜合評價根據模糊數學的隸屬度理論把定性評價轉化為定量評價,即用模糊數學對受到多種因素制約的事物或對象做出一個總體的評價。本文的評定影響等級是通過10名專家之間互不影響評定后,依據綜合數據利用模糊綜合評價計算所得。具體計算如下:
S=WF*Ru=WE*ST(S為綜合隸屬向量,u為綜合評定值)
4.2 評價分析
(1)由圖1對原始數據分析可知,鄉村居民收入呈現出持續增長的狀態,消費水平在日益增長,緊追城市居民的發展。通過功能層總體指標數據對比的折線圖可以看出,在2007年到2016年,河南省城鄉經濟發展較為緩慢,總體來看,河南省城鄉經濟互動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
(2)城鄉公共服務發展(B)與經濟發展(A)現狀有較大的差異,公共衛生(B5)方面的發展總體上來較為緩慢;公共服務中義務教育(B4)和文化條件(B7)增長趨勢相反,公共衛生(B5)和體育結構(B6)增長趨勢相近,但增速緩慢,呈水平趨勢。2007年至2011年間,義務教育(B4)方面沒有明顯增長趨勢,數值在0.02左右浮動,且浮動范圍極小,但2012年,義務教育(B4)的發展系數逐漸增大,鄉村教育水平及文化方面有了明顯的改善,城鄉的教育水平逐年上升,教育經費分配逐漸趨近于平衡,鄉村的教育狀況日益改善,居民的文化素質有所提高,但公共衛生發展水平低于城鄉互動發展的平均水平。
(3)空間關聯水平(C)中,城鎮體系(C8)和交通條件(C9)都是呈現上升的發展趨勢,城鎮體系的變動較為明顯,從2007年的0增長到2016年的0.086,反映出河南省城鄉互動發展在資源方面的交流正在逐步改善。城鎮體系的建立是連接城鄉互動發展的橋梁,小城鎮處于大城市與鄉村的交界處,城鄉通過小城鎮能實現物資、人員、產業的互動。
(4)城鄉社會文化發展(D)中,文化產業結構(D10)呈直線增長趨勢,但人均教育水平(D11)呈直線下降,總體發展呈現水平曲線。此類指標的發展,與近十年來人均教育事業經費的連續增長聯系緊密,反映了雖然政府注重文化建設,但是社會居民的文化活動降低的現象。
研究城鄉互動發展的影響因素,結合現今研究成果,提出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第一步,經過了大量的實地走訪調查,查閱相關資料,篩選出有效參考數據并以此作為模型的基礎數據支撐。第二步,建立模型,采用層次分析法確定的權重進行實證分析,使用河南省統計年鑒的十年數據代入公式計算,模糊綜合評價法進行定量定性的分析計算,通過模糊數學的工具將各個指標因素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實現數據間的統一單位,得出清晰結果,研究并檢查模型的準確性,使各指標間具有一定范圍內的可比性,確保模型的準確性、有效性和可統性。最后一步聽取專家評判并得出:河南省城鄉互動發展綜合評價結果為72.91分,在70~80分之間,屬于一般水平,結果說明河南省的城鄉互動具有很大潛力,根據專家意見:每增加百分之一的城鄉互動水平,經濟效益將成倍增長,這將是河南省乃至我國下一步經濟的活力增長點。通過數據分析和整體研究,我們認為近年來河南省城鄉互動具有向優發展的趨勢,并提出對策建議,從研究層面給予實踐者們經濟發展方向,分析并展現了建議的利弊,真摯希望實踐者能早日成功。
5 建議
5.1 扶持農業發展,加強城鄉生產要素互動
引導農村居民進行多樣化的農林牧漁生產。通過政府引導,向農村提供專業的專家團隊,教授農民先進的種植理念,引進新型農業科技,吸引投資,開發特色農產品、特色養殖品、特色林業產品,例如:奇特品種的花卉苗木、中藥材以及養殖產業。
實行產業結構一體化,使農業從生產到銷售實現一體化經營。企業通過承包土地實現全機械化大規模生產;采用流水線模式將養殖業實現育種到屠宰的產業流水化,例如:針對養豬戶,企業提供飼料、售賣一條龍承包的完整產業線。
實行政策優惠。對農產品運輸進行補貼,適當降低農業稅收。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加大區域內農村市場的開發力度、加大農村種植養殖等產品向城市輸入的優惠力度。
5.2 縮小公共服務差距,提升城鄉規模效益
制定相關政策,進一步提高現有的規模效益。河南省是農業大省,農村人口眾多,其公共服務的規模效益作用不明顯,農村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務質量與城市人口相比仍有較大差距。通過制定促進城鎮穩定就業,積極推進城鎮化等政策,讓農村居民享受更好的基本公共服務,進一步提升政府基本公共服務的規模效應,促進河南省整體效益提高。難點:新近的研究發現,縮小生活質量差距會影響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數,這一建議需要與正確價值觀念共同發揮效用。
5.3 加快小城鎮建設,建立城鄉經濟互動的橋梁
建設完善城鎮基礎公共設施,包括公共交通、通信設施建設、水電氣供應、污水和垃圾處理。城建局需統籌規劃住宅區、商業區、服務區的建設,建立環保、高效、可持續發展的小城鎮體系。
因地制宜發展具有特色產業的小城鎮,立根當地獨有的民風民俗,建設旅游型小城鎮;根據當地適宜的區位條件,發展工業型企業集中的小城鎮。開創特色經濟,促進城鄉互動,帶動城鎮發展。招商納資,用具有吸引力的政策條件與強健的資金儲備號召城市企業遷往城鎮發展。
5.4 加強文化建設,促進城鄉文化的互動
地方政府應加強政策引導,促進農村文化產業化,注重產品和文化的結合。河南省擁有悠久的文化底蘊,其中農村仍存在許多未開發的文化資源。政府應加強對地方文化的挖掘與開發、加強地方產品與特色文化的結合,形成例如:登封市的“小倉娃芥菜絲”這樣具有文化產業標志的特色文化產業。
加強企業與農村的文化聯系,提高企業反哺農村的積極性與自覺性。通過政府的引導,開展地方文化活動等文化交流項目,使企業與農村緊密聯系,方便企業了解農村境況、農村創業者學習企業先進知識。政府提供一定的經濟補助,促進企業形成反哺社會的幫扶意識,形成政府帶動企業,企業帶動鄉村的良性循環。
5.5 農村電商平臺,推動特色地方產業
通過在農村發展電商,方便生產要素的流動,推動農村第一產業發展。通過建設健全的網絡體系將農村綠色食品、地方特色食品等農副產品通過電商平臺進行銷售,依托互聯網開發銷售渠道、增加銷售量,以此促進農村經濟發展。運用第三媒體——自媒體平臺。河南省可以將鄉村文化轉化為有形資本和地區優勢,實現農村經濟的崛起。例如:當地政府通過宣傳別具一格的農村景象,建立具有特色地理環境、蘊含鄉土氣息和地域風情的標志性景區,并通過新媒體進行宣傳吸引顧客,提供給顧客優質的服務體驗,帶動農村旅游業的發展,增加農村經濟收益。
深挖互聯網經濟效益,開設農產品專用服務平臺。建立對農村剩余產能管理的ERP系統軟件。例如:將農村每家每戶大量剩余的季節性果蔬、花草等進行信息化管理,通過平臺售賣給城市小區居民,同時居民也可以通過平臺定制所需的新鮮果蔬,形成城鄉雙向互動售賣模式。難點:技術具有瓶頸,Wed網頁平臺程序的友好與便捷程度將決定項目是否成功。
[參考文獻]
[1] 段娟,魯奇,文余源.我國區域城鄉互動與關聯發展綜合評價[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5,15(1):77-81.
[2] 段娟,文余源,魯奇.我國中部地區城鄉互動發展水平綜合評價[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7(1):7-10.
[3] 張改素,李艷雨,孟怡偉.河南省縣域城鄉互動水平的時空演變[J].河南科學,2018,36(6):971-977.
[4] 胡一鳴.皖北和沿淮部分市縣城鄉互動發展水平綜合評價[J].安徽農業科學,2015(12):357-358,361.
[5] 丁志偉,張改素,王發曾,等. 河南省城鄉統籌發展的狀態評價與整合推進[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6(2):41-46.
[6] 唐永偉,唐將偉,陳懷錄.中國農業區城鄉互動發展路徑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7,36(6):149-153,170.
[7] 王二紅.論集聚經濟規律對我國城鄉互動的影響[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5(7):246-250.
[8] 范昊,景普秋.基于互動融合的中國城鄉關聯-共生發展區域測度研究[J].商業研究,2018(8): 45-54.
[9] 張金珠,趙亞偉.城鄉雙向互動,建設美麗鄉村[J].人民論壇,2018(26):78-79.
[10] 蔡秀珍,陳貴珍.鄉村振興與城鎮化進程中城鄉要素雙向配置[J].社會科學研究,2018(6):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