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蒔雨
[摘要]岱山祭海作為重要的海洋類民俗文化活動,近年來正在積極進行轉型。通過考察祭海文化的由來,對這些年舉辦的“祭海謝洋”大典進行了梳理和回顧,對海洋文化的傳承進行了分析。通過研究分析中國海洋文化節的發展現狀,對海洋文化的進一步發展活動提出對策。
[關鍵詞]岱山祭海;中國海洋文化節;海洋文化
[中圖分類號]G811.4[文獻標識碼]B
岱山,位于舟山群島中部,地處長江與錢塘江入海處,東瀕太平洋,西臨杭州灣,南鄰定海,北接嵊泗列島;境內包括秀山、大魚山等404 座島嶼,面積達到5242 km2,其中海域面積4916 km2。根據出土的文物顯示,早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進行生產活動。岱山境內盛產各類魚蝦蟹貝,具有極其豐饒的水產品資源。
祭海活動是岱山地區一種傳統的習俗。由于地理原因,岱山地區的居民的祖祖輩輩基本是以漁為生,以船為家,過去由于生產工具落后,再加上人們的認知水平有限,對大自然充滿了天然的崇拜和畏懼,漁民們便將平安和豐收的希望寄托于海神身上,于是每次出海之前會舉行祭祀儀式。
1 傳統的祭海歷史
祭海這一活動在岱山傳承已有千年之久,歷史上主要分為官方祭海和民間祭海兩種形式。官方祭海活動,根據歷史記載,包括秦朝、隋朝、宋朝以及清朝都進行過。民間的祭海活動,雖然沒有具體的記載,但是卻一直被傳承保存著,最開始的祭海活動并沒有設置固定的時間,通常都是只要漁家修繕好漁船,整裝好捕魚工具,在出海作業前便可舉行祭祀活動。
1.1 祭海儀式
閩浙地區祭海的形式多樣,根據不同的作用可以分為開洋祭、謝洋祭、封船祭、祭小海等,祭祀的對象也不一樣。但是傳統的祭祀活動在儀式上基本相似,包括了“供、請、祭、謝”幾個主要程序,傳統的祭海節,活動雖然簡樸但是十分莊嚴。
岱山的“樣桅”是一項富有人文特色的祭海儀式,“樣桅”就是在海中進行溜網作業時的一種標志桿,它是由竹竿組成,在頂尖保留有碧綠的竹葉,然后在竹竿上面捆扎著棕櫚,將竹根伸入石磉子間進行固定,這樣“樣桅”隨風浪漂浮在海面上,其形狀就好像船桅,給人一種檣桅林立的感覺,來增加了漁船作業的氣勢。開洋前夕,漁民們會選擇良辰吉日和處漲潮汐的時候,背著樣桅,打著彩旗,抬著裝有祭品的箱子前行,鑼鼓開道,鞭炮齊鳴。當隊伍到達停泊的漁船后,把所有祭品放在魚艙上的八仙桌,豬羊分別放在左右專架上。供桌前鋪有桌幃,放置香燭,后面擺著一把掛著緞子被面的太師椅。隨著海潮上漲,以船老大為首,其他漁民分類在兩旁,三跪九叩進行上香。祭海活動結束后,用大酒杯采集每種供品些許,一齊朝天拋入大海。此時,鑼鼓齊天,鞭炮大鳴,恭送龍王,與此同時,所有漁船開航出海。
1.2 祭海對象
一般來說,我國對于海神的祭祀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屬于神靈祭祀,主要是以祭奠海神為主;另外一種“開漁祭祀”,主要是希望通過祭祀來保佑漁民出海平安、滿載而歸。岱山的祭海活動具有多樣性的特點,沒有固定的對象,主要是下面幾個:
(1)海龍王,海龍王在浙東地區漁民的信仰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根據歷史傳說記載,岱山周邊的海域有四位龍王,好行善事,深受當地居民的喜愛。先民認為海龍王是大海之神,會給人類帶來福氣也會帶來災害,所以先民希望通過祭祀龍王,來保護自己。久而久之,岱山地區就形成了“出海祭龍王、豐收謝龍王、求魚靠龍王”的習俗。
(2)觀音,唐朝以來,隨著佛教文化的輸入,觀音道場的香火不斷興旺,大慈大悲的觀音逐漸成為普羅大眾的信仰對象。過去由于生產水平的落后,漁民出海的安全性無法得到保障,而觀世音菩薩的出現正好可以成為精神依托的對象,在清末民初的時候,舟山地區的觀音信仰正式形成。
(3)媽祖,又稱林默娘,在岱山被稱為“天后”。媽祖信仰隨著福建漁民的流動也流入到了舟山地區,根據史料記載,舟山地區出現38處“天后宮”,祭祀活動主要都是小范圍的進行,沒有海龍王和觀音普及度高。
(4)地方各類海神,岱山祭海活動目的就是為了風調雨順、魚蝦滿堂,因此會出現逢廟必拜的現象,所以除了海龍王、觀音、媽祖,還包括關老爺、羊府大帝等其他海上保護神。
2 岱山祭海的變化
祭海活動是岱山地區漁民在長期的耕海牧漁生活中形成的一種獨具特色的海洋文化。如今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祭海的地點也從碼頭、岸邊轉移到了祭海壇,祭海的時間逐漸固定集中下來,祭海的內容多以休閑娛樂型為主,傳統的民俗文化也發生了變化。
2.1 祭海儀式的簡化
過去,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航海和捕魚技術落后,漁民對大海充滿了敬畏和恐懼心理,正如岱山漁歌:“天呵天呵天呵,發風落雨不留情呵。海呵海呵海呵,浪打礁觸嘸人命呵”。所以漁民們出海之前都會舉行隆重而嚴格的祭海儀式。隨著科學技術不斷發展,漁民可以依靠科學技術掌握出海捕魚的規律,對海洋的掌控能力增強。同時隨著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漁民也不再像過去一樣重視祭海活動了,一些繁瑣嚴謹的祭海儀規和程序也被不斷地簡化甚至省略,祭海儀式也完全地祛除了封建迷信元素。現在的祭海活動中,除了保留了請龍王、敬香等傳統祭祀環節之外,還重點展示了謝洋放生、漁家千人宴等活動。
2.2 祭海價值的升華
從過去到現在,岱山祭海不管如何發展變化,敬畏自然的核心理念是不會消失的。過去出海漁民往往生死難料,出海前就會進行許多充滿封建迷信色彩的活動,但是這也體現出了我們的先民樸素的生態觀。現在伴隨著社會水平的提高,岱山祭海在繼承傳統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的提出了人海和諧的內涵,這和過去相比,祛除了迷信消極的元素,推動祭海文化的多元化發展。
過去,漁民們往往是匍匐在大海的腳下,缺乏一種主體精神內涵。這種情況在漁區的傳統生產生活習俗中十分普遍,譬如漁船下水后婦女路過不可以跨過網,這會被認為是不干凈;還有漁船上等級十分森嚴,連吃飯都有固定位置不能隨意亂坐。后來隨著社會科技的發展,漁文化被賦予了“以人為本”的價值內涵,譬如現在的岱山祭海增加了寓教于樂的因素,經常會組織一些民間文藝隊外出巡演,滿足了群眾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2.3 祭海群體的多元化
以前,祭海儀式的組織者和參與者都是當地漁民;不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過去的那種“家家都出海,戶戶開織網”的情況已經不復存在,漁民已經不再是岱山居民的唯一職業選擇了,以漁家樂為載體的服務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當地的漁業人員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外來的漁民群體也逐漸壯大起來,岱山祭海的地域性發生了改變,祭海群體進一步的多元化起來。
傳統的祭海儀式變成了充滿地域特色的海洋民俗活動,2007年,“岱山祭海”正式入選了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錄。2008年,岱山地區的“漁民謝洋節”被列入了第二批國家非遺目錄的名單。也就是在在這個背景條件下岱山政府于2005年以東海海域休漁為背景,以民間謝洋儀式為特色,以“弘揚海洋文化、實現和諧發展”為主題,成功舉辦了首屆中國海洋文化節。
3 岱山祭海的傳承
從2005年開始的中國海洋文化節到現在已經舉辦了13屆,岱山祭海已經從單體行為變成了一項大型群體活動,從一項民間自發活動發展成了一項政府組織的文化盛會,從漁家百姓的民俗活動轉變成一項“政府搭臺,經濟唱戲”的多維度盛典。
3.1 從民間到官方,注重文化推動岱山祭海的生態化發展
通過舉辦中國海洋文化節,岱山祭海活動從簡單的民間活動升級成為了政府參與的文化盛典。祭海文化與岱山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通過對傳統祭海活動的升級,是對民俗活動的一種生態化發展。岱山祭海以保護傳統漁村民俗為前提,注重民俗文化與市場相協調,一方面以傳統為資源和根據,尋求傳統的支持,另一方面超越和突破傳統,對其進行解構,重新整合批判和創造,做好海洋文化的現代化轉型。當地政府科學制定規劃,將活動根植于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舉辦文化節慶活動擴大了群眾參與程度。
中國海洋文化節舉辦的過程中,傳統的沐浴更衣、焚香祈禱、吉時出海等具有迷信色彩被完全的摒棄。同時周邊地區還舉辦了海洋美術攝影、漁歌廣場舞等一系列極具海洋韻味的活動,不僅為與會者和參與者帶來了持續的海洋文化體驗,也帶動了周邊地區的交通、住宿、餐飲等消費市場的繁榮。
3.2 從個人到社會,保護傳統推動海洋民俗的大眾化傳播
隨著祭海群體的多元化趨勢,岱山祭海也從個人行為變成一項社會組織活動,在這期間許多傳統的民俗活動得到了保留和發展,并且通過中國海洋文化節這一平臺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在歷屆海洋文化節中,許多古老的漁民習俗文化都得到了展示演出,不僅有舟山鑼鼓、嵊泗漁歌、岱山船拳、舟山漁民號子這些非遺文化節目,還包括了木船制造、岱山海鹽等一批傳統制作技藝。
文化是民俗活動的基因,民俗活動又是傳承文化的重要載體。岱山政府通過對傳統漁業文化的保護,從個人到社會,擴大海洋文化的合作與交流范圍。對促進地方文化產業經濟發展、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提升地區和城市的整體形象等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3.3 從單一維度到多維度,與時俱進促進海洋文化的現代化轉型
在社會的變遷中,傳統的漁業習俗不可避免的發生了轉變,因此要不斷的與時俱進。而民俗文化節慶就是推動傳統文化實現現代化的重要紐帶,中國海洋文化節依托歷史文化等資源,從時代背景和市場需求出發,不斷豐富漁文化的現代意義,促使傳統海洋文化的現代化。
在發展過程中,岱山祭海也從單一維度發展成一個多維度載體。現在,岱山祭海已經不再是一個簡單漁業民俗文化活動,它已經升級為一個重要的文化經濟交易平臺。目前整個舟山地區正在以中國海洋文化節為中心,深度挖掘整合周邊的文化資源,加強基礎建設的建設力度,逐漸推動傳統海洋產業的升級。
4 結語
從民間祭海到“祭海謝洋”大典,隨著時代的發展,岱山祭海一直都是在傳承發展。中國海洋文化節以海洋文化為載體,以海洋產業為依托,通過深度挖掘地區文化習俗,融合了時代發展的特色,不斷探索市場發展的新模式,豐富發展了海洋文化的現代意義,推進了傳統和現代的融合,推動了當地人文休閑漁業的發展;這一模式對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提升海島城市的形象有著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陳萬懷. 浙江海洋節慶文化品牌形象的塑造與提升——基于中國開漁節和中國海洋文化節的比較分析[J].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6,14(3):12-17.
[2] 勵東升,朱小敏. 傳統漁文化資源的現代化轉型——中國開漁節對傳統漁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研究[J].海洋經濟,2012,2(6):20-25.
[3] 張莉.浙東海島漁區海神信仰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學院,2014.
[4] 錢張帆.岱山島民間信仰與漁民生活——兼論民間信仰的現代意義[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