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妮
摘 要: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改革,對初中音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音樂節奏,而且不斷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反應能力。利用奧爾夫的音樂教學方法在中學音樂課堂上可以有效改變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進而不斷激發學生的主觀興趣,以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反應能力,從而有效地促進了初中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本文著重對初中音樂課堂中的奧爾夫音樂方法進行了具體的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奧爾夫教學法;音樂課堂;應用
1 前言
奧爾夫音樂教學方法是世界著名的音樂教學體系之一。由德國著名的現代音樂教育家卡爾·奧爾夫總結討論,最終形成了一個在音樂研究領域中廣為人知的教學體系。它將“原創音樂”視為自己獨特的標志,并且借助人類最自然的實踐形式――即興創造,促進音樂滿足了人類的需要。結合奧爾夫音樂教學方法的優點,對如何實施初中音樂課堂教學進行了有效的分析,以期激發初中學生對音樂的學習和享受的興趣,并促進師生的共鳴.
2 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及其特點
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首創者是德國著名音樂家卡爾?奧爾夫,這是當今流行世界的音樂教學法。經過60多年的發展與積淀,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已經被列入當今世界優秀兒童藝術教育體系之中。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本質特點在于注重開發學生的情感領地,讓學生把音樂當作一種休閑娛樂,讓學生用自己的手和腳等肢體和簡易樂器配合語言輕松愉快地演繹音樂,注重親身體驗,強調音樂感性和回歸人本。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最值得教師借鑒的是即興性創作表演,讓學生用肢體動作、舞蹈、表演和樂器等全身心放松地表現音樂,來抒發內心感受,讓音樂成為學生的樂園。課堂上,教師讓學生參與音樂活動,學生在表現中學到音樂知識,并感受到樂趣,音樂課堂充滿活力,充滿春天的氣息。
3 初中音樂課堂中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運用
3.1結合語言、動作、舞蹈進行音樂教學
奧爾夫認為:“音樂活動是人類最自然,最原始的行為。”音樂是人人生而有之的本能,是一種人類表達情感和情緒的自我流露的方式。原始人表達情感最原始,最簡單的形式,也許就是各種聲調的呼叫加上肢體動作,這就是音樂,語言、動作、舞蹈的統一的雛形。所以,奧爾夫說:“原始的音樂決不是單獨的音樂,它是和動作、舞蹈、語言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以身體奏樂,并把音樂移置于軀體之中”。因此,他認為:“音樂來自動作,動作來自音樂”。他從孩子們自發的音樂活動中,也發現這些方面是一個“不可分離開來的領域”。因此,奧爾夫就“致力于重建它們之間的天然聯系”。奧爾夫所編《學校音樂教材》大多取材于民謠、民歌、諺語、故事、舞蹈、游戲等,聯系兒童生活體驗。教材的形式有配樂詩朗誦、配樂游戲、配樂故事、歌曲、器樂曲、舞蹈等。這樣,他的教材與教法完全符合兒童的心理特征,從兒童出發,讓兒童參與音樂活動,有利于調動和發揮它們的中動性和積極性。
3.2結合圖像,讓奧爾夫音樂教學更具特色
奧爾夫音樂教學理念中,圖像的結合是十分必要的,這種方法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這也是實踐中最常用的一種方式。初中生的思維方式處于抽象和具象的邊緣地帶,故而,在思考一些音樂中表達的情感時,很難在大腦中抽象出變化多端的畫面,也就無法和作曲家、作詞者進行情感和靈魂的互動,這就是為什么教師在培養學生音樂賞析能力和創作能力時總會覺得困難的原因。
為了突破這些教學的困境,初中音樂教師可以在實施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過程中,將圖像展示的方法融合進來,以此幫助初中生科學地走進音樂、感受音樂,理解和體會音樂各個要素在音樂表現中的積極作用,進而培養和提升他們的音樂鑒賞和創作能力。圖像展示可以將點、線、面、實體或者符號、文字等內容進行具體化、直觀化和生動化,這樣,初中生便可以借助這些圖像對歌曲的節奏和音高強弱進行比較了。比如,在教學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彎彎的月亮》一課時,歌詞中表現出的自然景象,如“夜空”“月亮”“小橋”“河水”等,宛如形成了一幅優美的畫面。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將歌曲中表現的畫面以視頻動畫的形式展示出來,達到一定的借景烘托感情的效果,向學生傳遞歌曲的意境,給人無限的遐想空間,豐富初中生對這首具有思鄉之情的歌曲的具體感知,讓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展示其魅力。
3.3創造性的表演
綜合性是奧爾夫教學法中很有代表性的特點,在課堂中除了把音樂和舞蹈結合起來,還可把音樂和表演結合起。針對初中學生,備課時,筆者選擇幾首學生學過的有譜曲的古詩詞給他們學唱。比如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上課時,教師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每組分為三個角色:唱歌的、伴奏的、表演的。每組輪番表演,學生隨著旋律,唱歌的唱歌,打節奏的打節奏,表演的表演,學生積極投入自己的角色,把自己的潛能發揮到極致。這樣,奧爾夫音樂給學生提供了展現個性的空間,同時在集體表演中培養了學生團體意識與合作品質,更賦予了學生一個很自由的創意空間,課堂成了學生的表演舞臺,這樣比教師強行灌輸給孩子知識有趣得多。再如,教唱《我愛你中國》時,筆者請幾位學生走上講臺,分別為同學們介紹作品的創作背景、結構、調式、調性和旋律線條走向等。這樣,讓他們從作品的各個方面去揣摩、總結、規劃聲音、塑造意境、以情帶聲,最后達到所要表達的效果。這時,學生成了表演者,課堂上的主角,教師自始至終是傾聽者、觀看者、指導者,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鍛煉。創造性的表演走進音樂課堂,讓音樂課堂豐富多彩,這是奧爾夫音樂教學法賦予音樂課堂的創新意義。
3.4樂器演奏
奧爾夫樂器追求學生奏樂,通過即興演奏設計自己的音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奧爾夫樂器包括兩大類:無固定音高的打擊樂器與有固定音高的樂器。前者可細分為皮革類、木質類、金屬類、散響類。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有特異音響的打擊樂,如蛙鳴筒,包括一些音色非常獨特的各國民族樂器都可以在以上樂器組的基礎上加進去,甚至可以動手自制樂器。如在八年級下冊《當兵的人》一課中,請學生討論不同樂句可以配合什么樣的樂器,并自己制作。回課時學生有的用瓶、罐裝豆子、大米、沙子做沙錘,用木棍做打棒等,帶來了各種自制“樂器”。在圖示與清晰的口令手勢下,學生部分演唱歌曲,部分用自制樂器進行伴奏,還有同學進行聲勢伴奏,在活躍的氣氛中,學生們感受到了歌曲鮮明的節奏,體會到了音樂賦予的情感力量,同時在此過程中也提高了學生的音樂素養。
4 結語
綜上所述, 奧爾夫教學法在我國音樂教育上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需要政府與教育系統投入更大的關注,改變現有的傳統教育觀念,提高對非主要學科的重視程度,最終為我國培養出高綜合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曾崢.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實踐運用[J].音樂時空,2014,(21):183-183.
[2]李萍.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在中小學課堂中的運用[J].音樂時空,2014,(19):95-96.
[3]潘鷗,孟夢.小學音樂教學中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在音樂欣賞課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5,(2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