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覺堂 田同勇 田應軍
摘要? ? 分析潛江市蝦稻共作田機械插秧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關鍵技術,包括品種選擇、改用機耕船整地、實行減量增效施肥技術、科學管水、病蟲草害防治等方面內容,以期為種植戶提供參考。
關鍵詞? ? 機械插秧;蝦稻共作田;問題;關鍵技術;湖北潛江
中圖分類號? ? S511?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2-0045-01
潛江市地處江漢平原腹地,是蝦稻共作模式發源地,有“中國小龍蝦之鄉”的美稱。近年來,蝦稻共作在潛江市得到迅猛發展,由2013年的不足4 000 hm2擴大到2018年的超過4萬hm2,2019年面積還將繼續擴大。初期,蝦稻共作田水稻種植以直播為主,機械插秧所占比重較低。隨著時間推移,水稻直播的缺點逐漸顯露。一是容易倒伏。2017年,潛江市水稻倒伏面積達4萬hm2,90%以上面積是直播。二是草害嚴重,難以防除,成為困擾農資經銷商和農民的難題。三是直播稻幼苗期遇雨漲水,小龍蝦進入大田咬斷莖葉,補種趕種時有發生,不僅增加了成本,影響了水稻收割,也推遲了第2季小龍蝦上市時間。
從發展觀點看,蝦稻共作田機械插秧占主導會成為必然。機械插秧可以避開直播方式的一些缺點,確保水稻高產穩產,還可以有效緩解養蝦種稻茬口緊張的矛盾,提高或確保小龍蝦養殖效益[1-2]。在實際生產中,蝦稻共作田機械插秧還存在一些問題,經過多年摸索,筆者總結出蝦稻共作田機械插秧關鍵技術。
1? ? 蝦稻共作田機械插秧存在的問題
1.1? ? 機械作業困難
在蝦稻共作模式下,土壤的緊實度顯著小于中稻單作模式,機械耕整和機械插秧均出現困難。由于土壤承載能力較差,拖拉機不能下田,插秧機也經常“陷車”,影響插秧質量和速度,對車輛也有損壞;育秧工廠對插秧機的需求往往得不到滿足。
1.2? ? 返青期長,僵苗現象嚴重
蝦稻共作一般是地下水位較高的低湖田、落河田,要求養殖溝常年有水,尤其是水稻收割后上水浸泡,在長期淹水的情況下,往往造成稻田成為冷浸田、爛泥田。這樣的田塊機械插秧后,由于土壤透氣性差,返青期一般很長,僵苗現象也比中稻單作嚴重。
1.3? ? 水稻極易貪青晚熟
蝦稻共作模式能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性狀。研究表明,蝦稻共作田土壤有機質、堿解氮、有效磷、速效鉀含量明顯增加。在蝦稻共作模式下,秸稈還田和飼料的投入,導致蝦稻共作田田面水的全氮、氨態氮含量都高于水稻單作田。如果施肥過多或不合理,水稻會出現貪青晚熟,造成水稻減產。
1.4? ? 病害嚴重
在蝦稻共作模式下,紋枯病、稻瘟病、稻曲病往往要重于水稻單作。
2? ? 蝦稻共作田機械插秧關鍵技術
2.1? ? 品種選擇
水稻品種應選擇適合本區域種植、抗病害、抗倒伏、米優質、生育期相對較短的品種。
2.2? ? 改用機耕船整地
蝦稻共作田泥腳一般較深,改用機耕船整地是行之有效的措施。機耕船驅動輪葉片插入土壤推動船體前進,解決了拖拉機在爛泥水田作業的弊端,也防止了插秧機“陷車”問題的發生。
2.3? ? 實行減量增效施肥技術
蝦稻共作田較單作田可減少化肥施用量,其共作年限越長,肥料施用量減少越多,4年以上田塊節約化肥30%以上。應根據模式年限確立其施肥量。2年內N、P、K、Zn施用量分別為157.5、60.0、90.0、1.8 kg/hm2;3年內N、P、K、Zn施用量分別為150.0、52.5、75.0、1.8 kg/hm2;4年內N、P、K、Zn施用量分別為142.5、52.5、67.5、1.8 kg/hm2;5年內N、P、K、Zn施用量分別為135.0、52.5、60.0、1.8 kg/hm2。堅持“前促中控后補”的原則,提倡使用有機復合肥與農家肥,具體措施如下。①施足基肥。耕整前,施42%復合肥(21-9-12)375~600 kg/hm2、25%大粒鋅4.5 kg/hm2、20%大粒硅60 kg/hm2,均勻撒在田面并用機器耕整均勻。②早施分蘗肥。栽后5~7 d施尿素75~120 kg/hm2;7 d后對長勢差的田塊施一次平衡肥。③巧施穗肥。曬田復水后,對落黃的田塊施尿素45~75 kg/hm2、氯化鉀90~120 kg/hm2;長勢正常的施氯化鉀90~120 kg/hm2,不施或少施尿素。抽穗前一般不追施尿素。④根外噴施葉面肥。在齊穗期、灌漿期可以單獨或結合病蟲防治葉面噴施0.2%磷酸二氫鉀2~3次,以提高千粒重[3]。
2.4? ? 科學管水
分蘗期做到薄水返青、淺水分蘗、適當緊泥露田。一般平均莖蘗數達到225萬~270萬個/hm2,即平均單蔸12~14株時應立即曬田,要曬到稻田中開小裂、不陷腳、葉落黃、見白根。曬田復水后淺水勤灌,孕穗期保持3~5 cm水層;抽穗后干濕交替,養根保葉,活熟到老;遇高溫可灌8 cm左右深水調溫;收割前10 d斷水。
2.5? ? 病蟲草害防治
2.5.1? ? 蟲害防治。一是稻田安裝殺蟲燈。每2 hm2安裝1盞15 W殺蟲燈,可以誘殺成蟲,減少農藥使用量。二是生物防治。利用和保護好害蟲天敵,使用性誘劑誘殺成蟲,使用短穩桿菌、生物農藥Bt粉劑防治螟蟲[4]。三是化學防治。防治薊馬、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稻飛虱等害蟲,不得使用對小龍蝦敏感的有機磷、菊酯類殺蟲劑。
2.5.2? ? 病害防治。重點在破口期防治好穗頸瘟、稻曲病[5]。
2.5.3? ? 草害防治。水稻移栽7 d左右,用50%二氯喹啉酸或90%禾草丹乳油拌細土或尿素撒施防除雜草,藥后大田與蝦溝不竄水,大田禁止使用對小龍蝦有毒的氰氟草酯、噁草酮等除草劑。
3? ? 參考文獻
[1] 曹湊貴,江洋,汪金平,等.稻蝦共作模式的“雙刃性”及可持續發展策略[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7,25(9):1245-1253.
[2] 佀國涵,彭成林,徐祥玉,等.稻蝦共作模式澇漬稻田土壤理化性狀的影響[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7,25(1):61-68.
[3] 吳家瓊,丁亨虎.潛江市“蝦稻共作”模式下水稻科學施肥與管水技術[J].種子科技,2014(6):50.
[4] 黃富強,米長生,王曉鵬,等.稻蝦共作種養模式的優勢及綜合配套技術[J].北方水稻,2016,46(2):43-45.
[5] 汪本福,楊志勇,張枝盛,等.基于稻蝦共作模式的水稻綠色生產技術[J].湖北農業科學,2017,56(24):4711-4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