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永星
當今農村中小學,普遍存在寄宿生和走讀生并存的辦學模式,學校老師身兼數職,既要輔導學生的學習,也肩負著培養學生良好生活習慣的重要責任。針對農村中小學寄宿生的現狀,本文對培養寄宿生良好生活習慣談談幾點建議。
1 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
人身安全是一個人一切其他行為的基礎,沒有人身安全也就不存在人的其他行為,因此,作為班主任必須在學生入學時就給他們灌輸相應的安全知識。安全教育的內容主要有以下的幾點:
(1)注意交通安全及其他安全。貪玩是孩子的天性,作為班主任尤其需要提醒學生在上學放學的途中注意交通安全,教育學生在上學放學的途中不要乘坐黑車、報廢車;走路、騎自行車、開電動車都要遵守交通規則,注意交通信號燈指示和交警的指揮。
(2)學校應當定期舉辦安全教育活動,教育寄宿生們在參加校內校外的各種活動時,要嚴格按照活動要求執行。
(3)學校應當加強對寄宿生住宿安全的管理。學校和班主任應當經常教育寄宿生不要在宿舍亂接電線,避免觸電事故,禁止學生在宿舍內使用大功率電器或者私自點燃蠟燭等,避免出現火災事故。
(4)學校要加強對校內飲食衛生的監管。我們都知道 “病從口入”,為了保障學生的身體健康,學校必須加強校內食品衛生監管,保障學生飲食安全。同時學校也應當教育學生按學校的相關規定在學校食堂內就餐,不買、不帶“三無食品”進校園等。
2 培養學生自理能力
青少年學生正處于在人生中一個相對不成熟的階段,因此對于他們的生活能力的養成及教育的內容應當以自理能力的某些指標作為下限,同時以學習獨立生活和在一些特定的條件下能夠獨立生活作為上限。教會學生學習生存知識,為突發狀況的處理進行知識儲備,對于學生們的成長和生活都是十分有意義的。
寄宿制生活對學生的自理能力的來說是一種極大的考驗。學生在家中過的生活幾乎是 “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享受,但在學校,所有的一切都需要自己一個人獨立完成,寄宿生活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鍛煉學生們的自理能力。學校就像一個小社會,培養學生通過學校、班級、寢室這些小集體的聯系,學會與人相處以及照顧自己,這些對學生的未來都有著極大的幫助。
3 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不僅體現出一個學生的文明程度,同時也影響著學生們的整體素質。作為班主任,必須教會寄宿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一方面,疊被子、洗漱、打掃宿舍和教室這些事情,是學生們的做事習慣;另一方面,學生們在食堂就餐時,應當學會自覺排隊就餐,不浪費糧食,這就是學生們的就餐習慣;同時,在寢室和其他室友相處時,要學會照顧室友情緒和生活習慣,早睡早起,保持安靜,不打擾別人;最后,要教會學生時刻注意自己的衛生習慣,勤洗頭洗澡,不亂扔垃圾,學會打掃衛生,這是學生們很重要的衛生習慣。
有專家的研究指出,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十分需要父母的關懷和照顧,而作為寄宿生,他們常常沒有太多的時間和父母共處,這個時候,教師尤其是班主任需要格外注意學生們的情緒變化。青少年學生處于一個人生中最為敏感的階段,情緒往往多變而且心智不夠成熟,老師要經常和學生進行交流,了解他們生活上、學習中和心理上的問題,并且積極幫助學生們解決問題,讓學生感受到如同家一般的溫暖,這樣才會讓學生們健康成長,這也是每一位教師的光榮使命。
4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青少年學生由于缺少社會閱歷,因此,他們常被學習以外的事情吸引和誘惑,導致不能夠專心學習。寄宿制學校的學生由于缺少父母在身邊的督促和管教,更容易放松對自己的要求,荒廢學業,迷失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作為班主任,應當適時培養學生們良好的學習習慣,教會他們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找到正確的學習方法,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
首先,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時間管理意識,正確而且科學地安排自己的時間,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科學的管理時間,首先需要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并且嚴格按照計劃執行。
其次,寄宿生們應當自覺養成定時定量的學習習慣,保證每天都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學習,同時要注意學習中必須保證注意力的集中,提高學習效率。對于中小學生來說,課前的預習和課后的復習都是十分有必要的。課堂的認真聽講,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跟隨老師的思路,學會記筆記,并且在課后整理筆記,不懂的內容做出記號,課后和同學和老師進行交流討論,這都是提高學習效率十分有效的方法。
5 培養寄宿生良好的精神面貌
在學校中,學校不該只關注學生們的學習成績,對于學生的精神面貌尤其需要多加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過程是需要精神支撐的,作為班主任,要做的就是引導學生培養一種精神,支撐著他們努力學習,樂觀生活。
精神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學校可以通過一些活動讓學生們獲得一些感性的東西,班主任再通過言語的引導,讓學生們進一步領悟這些外在事物的內涵和它們所蘊含的意義,最后學生會自發的模仿和堅持,加上旁人不斷的約束和指引,最終他們會自發地產生一系列行為來滿足自己的愿望。
寄宿生在學校中遠離父母,班主任成了他們接觸最多的長輩,因此班主任也就肩負了格外沉重的責任。作為教育工作者,應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他們發現自己、改變自己、完善自己、升華自己,最終實現自我成長和升華,為自身未來的成長和發展做好準備。
參考文獻:
[1] 楊雪娟.延邊地區初中寄宿生學校適應與心理健康關系研究[J].延邊大學,2010.
[2] 楊建艷.農村初中寄宿生行為習慣的養成[J].山西晉中學院,2014.
[3] 劉均.農村初中寄宿生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J].連云港市板浦初級中學,2012.
(作者單位:廣西南寧市上林縣木山鄉民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