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燕玲
【摘要】歐拉是18世紀的最優秀的數學家,他的父親保羅·歐拉也是一個數學家,原希望小歐拉學神學,同時教他一點數學,常給歐拉講一些有趣的數學故事,使歐拉很早就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創造性地借用數學讀本輔助數學的學習,能從數學知識的本質入手,用童趣化的故事承載數學思想,積淀數學活動經驗.數學讀本的使用可分為幾種:預備閱讀,無直接數學概念的,作為課前閱讀;課堂教學利用;配合一堂課后的閱讀;一個單元學習后的閱讀;課后的拓展閱讀.本文主要論述如何利用數學讀本中的繪本,幫助學生發展數學學科素養,get到數學新技能.
【關鍵詞】數學繪本;學習興趣;知識技能;發展素養
一、生動的形象搭配色彩鮮明,get到數學學習興趣
盡管教材的編寫已經意識到要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連,但在學生的眼里,書中的素材與他們的現實生活還有一定的距離,遠遠不及發生在他們身邊,或者他們喜歡的故事情節更能激發他們的興趣.教材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數學繪本將學生的生活編寫成了生動的故事,故事中描繪了學生喜愛的形象,加上繪本圖畫鮮明的色彩,恰好能get到數學學習興趣點.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數學繪本的故事情境中,讓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中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建構新知.
二、美妙的故事蘊含數學元素,get到發展數學概念
小學生的思維帶有鮮明的形象性和情緒性,數學知識抽象性的特點和小學生思維形象性的差異,成為小學生數學學習的認知障礙.課堂上,如果能夠再現學生熟悉的蘊藏著抽象的數學知識的生活事例或生活原型,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利于學生將抽象的數學知識還原成可見、可觸、可感的具體形象,從而為學生克服以上認知障礙提供幫助.
如,人教版三年級上冊“認識周長”,教材中是呈現不同形狀的物體去找到它們的周長,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可以提供繪本故事來感受.在故事情境中知道:防止羊群過來吃草,可以用柵欄圍起來,但是圍了柵欄后留了個門,由于沒有完全封閉,羊還是進來了,通過故事找到生活原型,為學生探索新知,理解和掌握新知建立直觀的表象,令課堂更顯生機.
如,《阿曼達的瘋狂大夢》通過對這本繪本的閱讀指導,發展學生對乘法的概念掌握.繪本中的阿曼達從酷愛數數到最終喜歡上乘法這種新的數數方法,通過故事閱讀讓學生感受到乘法的魅力.
三、豐富的場景結合生活經驗,get到解決問題能力
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或者一個系列的故事,可以統一成同一類前后分布的幾個例題歸并在一起學習;或者同一單元的前后兩節知識分開教學難以順利地解釋生活現象時,使用讀本可以將幾個知識點進行連接.
在乘法的認識后,教學“用數學”一課,要讓學生根據乘法意義和所學的乘法口訣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學會閱讀圖畫,根據問題收集數學信息,并用乘法計算解決;也要學會收集信息,提出用乘法計算的問題并解決.為此筆者結合乘法的認識和運用,用圖畫結合文字的方式為學生提供繪本閱讀材料《阿曼達的瘋狂大夢——乘法的秘密》,引導學生在圖畫結合文字的數學故事中,細致觀察畫面,從畫面中發現數學信息,理解數學信息,從文字中提取數學信息,運用數學信息,進行邏輯思維,分析其中的關系.在集體閱讀指導后,讓學生將《阿曼達的瘋狂大夢——乘法的秘密》進行獨立閱讀,學會從閱讀材料中發現數學信息,懂得以“問題”為核心,通過“問題”的生成、解決發展學生的思維.
四、有趣的問題融于故事情節,get到掌握知識技能
在選擇讀物應意識到,如果選擇內容時,能夠注意到學生的興趣、需要和能力,并盡可能與之相適應的話,不僅會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雙基目標”,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
如,借用繪本《大胃王崔女士》教學“簡單的小數加減法”.充分挖掘繪本中蘊含的數學元素.通過多媒體軟件把繪本故事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進行整合修改,在學生比較難理解的“小數點對齊、滿十進一、退一當十”知識點上提供了直觀的情節畫面,用“整塊糕”和“小條糕”代替小數的整數部分和小數部分,學生畫米糕的方法和撥計數器、擺小棒的原理是一樣的,而且更具有童趣,學生更加樂于參與其中,對完成教學重點,分解教學難點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讓學生置身于大胃王崔女士參加“米糕大胃王挑戰賽”的故事情境中,做“米糕大胃王”挑戰賽的記錄員.
一開始公布記分規則時,問:“為什么1小條糕得0.1分?”順勢復習了十分之一用小數表示是0.1,幫助學生理解記分規則,為后續的數學活動奠定了基礎;在第二個環節,問:“你原來是怎么畫的?(畫14小條糕)為什么擦掉改成這樣?(1整塊糕和4小條糕)”,引導學生說清算理,理解滿十進一;在第三個環節,問:“2-6不夠減怎么辦?”引發學生思考,把1整塊糕變成10小條糕,加上2小條糕就是12小條糕就可以減.學生邊說道理教師邊用箭頭在圖中表示每一步的意思,讓學生直觀地明白退一當十的原理.學生在故事情節中的問題引領下,主動思考,創造性地利用自己的方法解決一個個問題,并通過交流分享,相互學習,不斷修正完善,最終自己總結出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再如,教學“兩位數加一位數、整十數”,兩位數加一位數(不進位)的基礎是整十數加一位數和10以內的加法.兩位數加整十數的基礎是整十數加整十數和整十數加一位數.學生在第四單元已經學習了整十數加一位數及相應的減法,但主要運用數的組成進行計算,缺乏對算理的理解.本節課著重解決相同數位的數相加的問題,這是后面學習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基礎.借用繪本《黑暗銀行》中的一個個情境問題,幫助學生領悟重點.如銀行職員將藍寶石10顆裝一袋,20顆與新帶來的6顆合起來,復習了兩位數加一位數20+6,直觀感受2袋是2個十,為探究新知識的十位上的數要十位上的數相加做鋪墊.學生通過在表格中畫一畫,獲得幾袋要和幾袋相加、幾個要和幾個相加的直觀印象,深刻感受到相同計數單位的數才能直接相加,即幾個一和幾個一相加、幾個十和幾個十相加.
五、完整的情節融合思想方法,get到達成目標連接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要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社會價值,并從生活中體會數學思想.繪本故事選取學生的生活故事,在故事中感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如,教學“克和千克”,有限的課堂時間學生無法感受更多的物體質量.繪本閱讀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生活場景.在繪本《妖精豆豆去購物》中,小豆豆對物體有多重的體驗從集市到水果店,到游戲用品店,到禮品店,充分體驗質量單位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如統計思想,感覺很深奧,隨著越來越信息化的社會,學會運用數據說話,做出科學的推斷和決定,是每個人必須具備的數學素養和思維方式.培養統計思想,對學生未來的生活、工作和學習能提出有用的指導意見.統計對一年級的學生來說似乎很遙遠,選擇合適的繪本故事,能把學生帶進熟悉的領域.如借用繪本《誰是“神通王”》,每名學生扮作拉拉烏王國的居民參與投票,從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中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分析過程,并根據數據能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議,逐漸習得統計的方法,可以幫助學生逐漸培養起從統計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的意識.
借用《數學的魔法》作者劉炯朗的話:“有一個寶藏,里面有許多美麗、珍貴的珠寶,老師牽著學生的手一步步向寶藏走去,這就是‘灌輸;教師也可以給學生一張地圖,讓他按著地圖往寶藏走去,這就是‘引導;又或者教師也可為學生描述這些珠寶如何美麗、珍貴,讓學生自己去找方向,以自助旅行的方式,走到寶藏的所在,這就是‘激發.”借數學讀本學數學,正是引導、激發學生對數學里、數學外一些事物的興趣,從而走在探尋數學寶藏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