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相斌 李小燕
摘 要:新自由主義所主張的經濟全球化,在實踐中不斷加劇全球發展的不平衡性,使不少發展中國家日益被邊緣化、貧困化,他們被剝奪感不斷增強,導致“反全球化”思潮在不少地區涌動。中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和平發展”的全球化、“合作共贏”的全球化,有助于實現經濟全球化的再平衡,引領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既順應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普遍愿望,又有助于確保經濟全球化行穩致遠。
關鍵詞:新自由主義;人類命運共同體;經濟全球化
中圖分類號:D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9)05 — 0019 — 04
2008年席卷全球的國際金融危機雖然已過去十年,但是時至今日,許多國家仍然受困于金融危機負面影響。危機中的人們不僅將矛頭指向美國銀行大亨的貪婪和不負責任,更直指主導本輪經濟全球化的理論——新自由主義,認為金融危機敲響了“新自由主義”的喪鐘。正如大衛·科茨所說:“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場嚴重的金融危機和一次嚴重的經濟衰退。我們正在目睹一場資本主義的新自由主義形式的體系危機。這種形式的資本主義促進產量和利潤增長的能力現在看來已經竭盡?!薄?〕金融危機的陰霾還未散盡,英國“脫歐”、美國總統特朗普鼓吹“美國優先”并大肆推進貿易保護主義等一系列“逆全球化”事件又打擊了人們對經濟全球化的信心,人們對經濟全球化發展前景充滿了憂慮。應該說,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這輪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是當今世界發展最顯著的特點,它給世界各國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但是在新自由主義的影響下,經濟全球化發展出現了重大偏差。
一、新自由主義將經濟全球化引向歧途
(一)新自由主義經濟全球化背離廣大發展中國的根本利益
反思國際金融危機,哈貝馬斯提出:“我希望新自由主義的議程不再被當作現成的鑄幣,而是被列入退伍行列。使生活世界毫不遲疑地屈從市場的命令,這整個的綱領必須被放到檢驗臺去?!薄?〕的確,面對全球發展不平衡不斷加劇,面對國際金融危機所造成的巨大損失,必須對由新自由主義所主導的全球化進行更多地反思。特別是對于絕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而言,這種新自由主義經濟全球化并不符合他們的根本利益。
首先,“新自由主義”經濟全球化忽視不同國家發展基礎的差異性,事實上使發展中國家處在不利地位。新自由主義主張減少政府干預和管制,提倡自由貿易和資本在國際間不受限制地自由流動。這似乎對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一視同仁,但是,事實上發展中國家普遍缺乏參與全球競爭的能力,再加上并不十分公平的國際貿易體系,它們要想與實力雄厚的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競爭,幾乎不可能獲勝。
其次,“新自由主義”經濟全球化謀求的是“優勢”而非“共贏”,發展中國家并不都能獲得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利益。在新自由主義廣泛推行中,“自由化”“市場化”與發達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是并行的。發達國家一再要求發展中國家接受“華盛頓共識”,降低關稅,減少政府管制,從而為其商品和服務大舉進入提供便利,甚至要求在一些國計民生的行業也要求外資介入。而對于發展中國家的商品出口則設置重重新型壁壘,“標準壁壘”“綠色壁壘”等新型貿易保護措施層出不窮。發達國家還動輒使用“知識產權”的大棒對發展中國家的商品進行制裁。新自由主義的“自由”是維持發達國家“優勢”的自由,而非發展中國家快速發展的自由。
此外,新自由主義的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穩定帶來了負面影響。新自由主義是西方發展模式的一種理論總結,其中,西方的政治發展模式也隱含其中,比如要求增加維護資本權益的法律制度、減少政府對市場的干預等等。新自由主義的經濟全球化不僅要求推動自由貿易的普世性,也要求實現西方價值觀的普世性。這與世界多樣性發展的現實不相符合。從國際現實來看,西方政治制度在不少發展中國家出現嚴重水土不服,并不適應當地的歷史、文化和社會傳統。嫁接西方的政治制度,許多發展中國家不僅沒有獲得發展,反而政局陷入動蕩,社會陷入分裂。古巴前領導人卡斯特羅就曾大聲呼吁必須擊敗新自由主義,“因為如果我們不擊敗新自由主義,作為國家我們就會銷聲匿跡,作為獨立的國家我們就會銷聲匿跡,我們就會成為比第三世界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殖民地的殖民地?!薄?〕P170由此,可以看到,“新自由主義”敗壞了經濟全球化的聲譽,在很大程度上已成為經濟全球化發展障礙。
(二)新自由主義全球化加劇全球發展不平衡性
新自由主義所主張的政策既導致實施此類措施的國家內部發展不平衡性加劇,也導致全球發展不平衡性加劇。從全球來看,國家間的不平衡發展已經成為當代一種全球現象。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近四十多年的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發展差距不是在縮小而是在擴大,國家間的發展不平衡問題更加突出。
全球發展不平衡既有歷史因素,也有現實原因。但是,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情況看,全球發展失衡的加劇與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推進有非常密切的關系。因為,在新自由主義貌似公平的理論背后隱藏著明顯的偏向性與不合理性:一是新自由主義的“自由化”具有雙重標準,一方面,西方發達國家要求發展中國家開放市場,消除貿易壁壘;另一方面,西方發達國家又從利己主義出發,在自己的一些弱勢領域推行貿易保護主義,限制發展中國家產品進入,由此對發展中國家造成重大損失。二是新自由主義的“自由化”是發達國家“剩余資本”的全球自由流動,而不是發展中國家“剩余勞動力”的全球自由流動。發達國家為了限制發展中國家普通勞動力的流入,制定了嚴格的移民法;同時,卻對發展中國家的金融開放施加巨大壓力,并且對國際“熱錢”給發展中國家造成的金融動蕩不負任何責任。
事實上,新自由主義的推行不光惡化了發展中國家發展的環境,更重要的是它使許多發展中國家在經濟上不得不更加依賴于發達國家,形成新的“依附”關系。根據沃勒斯坦的世界體系論觀點,雖然,在全球化背景下會形成“中心—半邊緣—邊緣”的世界結構體系,核心和邊緣的差距會始終存在,但是核心和邊緣國家的地位并非是固定,可以發生轉換。如以前的核心地區經過一定時期的發展可能成為邊緣地區,而以前的邊緣區則可能經過競爭成為核心地區。但是,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來,核心區與邊緣區并沒有轉換,關鍵就是“不平等交換”的存在。而新自由主義的“自由化”核心就是繼續維持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事實上的“不平等交換”,并由此造成雙方發展差距越來越大。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是這種不平衡發展的產物。金融危機爆發后,新自由主義的經濟全球化的聲譽已降到了歷史的低點,其信任危機伴隨著金融危機的蔓延而擴展到全球,新自由主義的經濟全球化正逐漸走入歷史終結。經濟全球化的前景在哪里,應如何正確發展?中國通過自己的實踐探索正給出不同于新自由主義的“中國方案”。
二、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經濟全球化的人間正道
從歷史發展進程來看,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是大勢所趨,不可逆轉。近代科技的發展極大提升了人類的生產力,并由此提出對全球資源進行更有效配置的要求。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各種區域性和跨區域性的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逐漸形成,并向全球擴展,人類前所未有的緊密聯系在一起,“地球村”這樣一個“共同體”的面貌越來越明晰。由此可見,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必然提出建立“共同體”的要求,這不僅是經濟全球化發展的結果,而且也是加強對經濟全球化進行有效治理的必然要求。正如習近平主席所指出的:“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雖然經濟全球化確實帶來了新問題,正確的面對態度,不是全面否定經濟全球化,而要適應和引導好經濟全球化,消解它的負面影響。要實現這個目標,“中國方案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核心價值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積極推動基于上述核心價值的全球化,能促進經濟全球化釋放出更多正面效應,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再平衡,讓各國人民共享經濟全球化和世界經濟增長成果。
(一)“和平發展”的全球化促進經濟全球化釋放更多正面效應
歷史地來看,早期的“全球化”是伴隨著西方野蠻的殖民主義而行的,一路走來充滿了征服與反抗的戰爭和鮮血,是血與火的歷史,它給非西方國家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梢哉f,早期的全球化就是西方殖民主義在全球的擴張,它必然遭遇到來自被殖民地人民的反抗和抵制。二戰后,人類開始大規模“告別”殖民主義,許多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展開了聲勢浩大的“反殖”運動,并取得了成功。但是,早期“殖民主義全球化”的陰影遠未在曾經肆虐的地方消除。正因為此,今天在亞非拉一些地方,當人們討論全球化時,“新殖民主義”的憂慮仍然存在并成為“反全球化”一種理論支撐。新殖民主義的提出反映了當前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之間始終存在的“不平等”關系依然根深蒂固,這成為推進經濟全球化的一大障礙。要平息發展中國家對經濟全球化的疑慮,化解對“全球化”的敵意,只有建立起公正平等、相互尊重的國際關系才有可能。中國所倡導建立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無疑為此開辟了新的路徑。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個“和而不同”的大家庭?!昂投煌本褪菑娬{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主權和尊嚴必須得到尊重,內政不容干涉,都有權自主選擇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昂投煌笔紫润w現在“和平共處”上,強調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應摒棄“冷戰”思維,不應把經濟全球化理解為某種文化和模式一統天下,理解為“單極化”,在國際事務中,遵循聯合國憲章和國際關系準則,堅持國與國之間政治上相互尊重,通過平等協商解決彼此的矛盾、分歧和地區性、全球性問題?!昂投煌币搀w現在“尊重不同發展道路”上。長期以來,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參與全球經濟、爭取發展資源時總是遭遇到不少“門禁系統”,即由西方發達國家基于政治和意識形態為各種援助、投資設置種種先決條件,比如實行西方的民主制度、推動國有資產私有化等,強行輸出西方發展模式,強調“先同化后發展”。這些“門禁系統”要么讓一些發展中國家被排斥于全球市場之外,要么被動接受西方模式后,陷入社會貧富懸殊、經濟混亂、國家發展的后勁枯竭的“發展陷阱”中。要扭轉這種局面,中國倡導國際社會應充分肯定發展模式的多樣性,為各國獨立自主地探索符合自身實際的發展道路提供空間。不同國家、同一個國家的不同發展階段都有著不同的時代條件,照搬某種僵化的、單一的模式并不可行。要實現發展,首先要求各國根據自身實際妥善地進行經濟、政治和社會改革,實施符合國情的發展戰略。試圖用一種模式來實現全球發展不僅不切實際,而且有悖于人類社會多樣性發展的歷史潮流。中國在與廣大發展中國家交流中,從不將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更不輸出自己的發展模式,強調尊重他國的主權和內政,愿意與世界各國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些主張都反映出,中國所倡導的經濟全球化,是堅持和平共處、肯定發展模式多樣性的經濟全球化,是推動“和平發展”、釋放更多正面效應的經濟全球化。
(二)“合作共贏”的全球化推動經濟全球化實現再平衡
當前,全球經濟失衡主要表現為世界財富分配失衡,特別是南北發展差距加大。從根本上看,導致失衡的原因與現行國際經濟體系有密切關聯。只有廣大發展中國家有效實現發展,世界經濟增長才能持久,共同繁榮局面才能實現,經濟全球化才能順利向前推進。為此,中國主張應該完善促進平衡發展的國際機制,加大對發展中國家的援助和幫扶,實現經濟全球化的再平衡。這一目標的實現離不開積極實踐“合作共贏”的理念。
“合作共贏”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核心價值?;仡櫲祟惏l展歷史,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基于不同的利益訴求,不同國家之間都曾形成過各式各樣的利益共同體,比如各種聯盟、各種伙伴關系、各種區域性甚至全球性組織,都是利益共同體的不同表現形式。相對而言,“利益共同體”比較容易形成,只要雙方或多方在利益上有交集,就容易形成爭取和捍衛共同利益的統一體。中國提出的“命運共同體”既是一種“利益共同體”,又是一種區別于單純以“各國利益交集”為紐帶建立的共同體的形式?!叭祟惷\共同體”并不追求搭建一個有著明確組織形式的具體的“共同體”,而是強調秉持“共同體”的精神實質,即合作精神來共同應對全球性問題,反對單邊主義,倡導多邊主義,反對霸權主義,倡導對話協商。同時,人類命運共同體超越了狹隘的“成員利益”,將關注的目光聚焦于“人類共同價值”,以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為目標,凸顯追求“共贏”的價值取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的首倡,但它并不是中國的“獨唱”,而是各國人民的“大合唱”,是各國人民共建共享、合作共贏的事業。
長期以來,中國始終高舉“合作”的旗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毛澤東在新政治協商籌備會上的講話中就表示,“中國人民愿意同世界人民實行友好合作”。〔6〕改革開放前夕,鄧小平明確表示:“我們實現四個現代化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自己的資源,自己的基礎,但是,離開了國際的合作是不可能的?!薄?〕改革開放就是中國積極擴大國際合作的重要舉措。四十年來,中國積極推動對外合作,不僅恢復和發展了與世界眾多國際組織的合作關系,而且積極推動多邊外交,倡導通過合作來解決矛盾、化解危機。同時,中國還為全球合作提供了大量公共產品,包括“一帶一路”倡議、組建“亞投行”、推動“亞太自由貿易區”建設、設立“絲路基金”、召開世界互聯網大會、設立“中國進口博覽會”等,都充分反映了中國是“合作”全球化的積極推動者。
實現經濟全球化的再平衡,不僅需要加強全球合作,更為關鍵的是通過合作實現“共贏”,促進全球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的均衡發展。目前,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機構具有一些促進全球均衡發展的職能,但從過去的情況來看,這些職能發揮的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是發展中國家在相關國際機構中缺乏話語權,二是現行的國際機制對于各國多樣化的需要缺乏靈活的適應能力,出現了治理赤字和治理空白,一些發展中國家急需的項目、援助不能及時得到相關國際機構支持。針對上述狀況,中國積極支持擴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上的代表性和發言權,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更加平衡地反映發展中國家的意愿和利益?!?〕同時,中國力所能及支持對最不發達國家進行援助,主動免除相關國家的到期債務,向聯合國相關項目提供資金,并且通過設立“絲路基金”、“亞投行”等機制為發展中國家提供發展貸款融資等服務。特別是近年來,中國積極推進中非“十大合作計劃”,陸續提供數百億美元資金,幫助非洲建設了一大批鐵路、公路、機場、港口等基礎設施,還幫助籌建經貿合作區,給非洲的發展帶來了實實在在的豐碩成果,增強了非洲等廣大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全球化中的獲得感。這些實際措施都充分表明中國是“共贏”全球化的積極踐行者。中國的成功實踐也表明只有秉持“合作共贏”的理念,才能推動經濟全球化在促進全球均衡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
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當然,經濟全球化又是一把“雙刃劍”。因此,需要消解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使它能更好惠及各個國家。新自由主義所推崇的“私有化”、“自由化”不但沒有給實行這些政策的國家帶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反而加劇了這些國家內部的兩極分化,也加劇了全球發展的不平衡性,敗壞了經濟全球化的聲譽,將經濟全球化引入歧途,其自身也正走入歷史終結。中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倡導“和而不同、共建共享”的發展理念,為經濟全球化貢獻出新的“中國方案”。通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積極推動“和平發展”的全球化、“合作共贏”的全球化,能促進經濟全球化釋放出更多的正面效應,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再平衡,讓經濟全球化更有助于實現各國人民共同繁榮。
〔參 考 文 獻〕
〔1〕大衛·科茨.又一場新的體制性危機〔J〕.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05-28(03).
〔2〕托馬斯·阿斯紹耶.破產之后的世界秩序——哈貝馬斯論新自由主義的終結與新的世界秩序〔J〕.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01-01(07).
〔3〕菲德爾·卡斯特羅.全球化與現代資本主義〔M〕.王玫,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170.
〔4〕習近平.共擔時代責任 共促全球發展——在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J〕.光明日報,2017-1-18(3).
〔5〕習近平.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J〕.光明日報,2017-1-20(02).
〔6〕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66.
〔7〕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3-234.
〔8〕習近平.攜手共命運 同心促發展——在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開幕式上的主旨講話〔J〕.光明日報,2018-09-04(02).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