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瑞奇
摘 要:社會保障先今正是社會之關注熱點,政府致力行之。而一般以為社會保障思想興起于近代化之世代,殊不知其歷史積淀由來已久。中國早在先秦之世,就已存在一些后世所謂社會保障思想和實踐之初始狀態。其實際在于扎根先秦思想,多以政府為主導,開展對弱勢群體之救助。其中有開創許多行之有物之舉措,亦有一些思想、策略,超越其歷史時代,涉及范圍亦因時間之推移而推廣入深。如今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正如火如荼之開展,故而取源于“古”,取其精華思想,適于國情,可充分豐富我國之社會保障理論,煥發活力。
關鍵詞:社會保障;古代中國;歷史積淀
中圖分類號:C91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9)05 — 0074 — 03
考慮到我國現今社會狀況,乃于社會優化建設之階段,健全之社會保障體系極為重要。首先,我國經歷長時間之試探期之后,探索出一條本己特色之發展道路,并按規律向前行進,此乃邁向強國之路,任重道遠。其次,改革開放之新時期以來,我國于政治、經濟、文化方面取得許多成就,此番成就,乃于進步與改革中漸而形成。由此上兩項條件,我國人民生活平均水平正穩步上升。然而,實不應僅局限于此;健全我國之社會保障制度,從而提升人民之生活水平及福利,乃重中之重。尤其我國仍有部分地區,未能享受現行之社保制度,此亦為亟待解決之問題。私以為完善盡美之社會保障體系應成重視,因其乃關乎人人之日常。
一、社會保障思想及其起源之概述
社會保障這一觀念,如今看似乃因現代社會之人民民主性而言,是為現代社會出現后之產物。殊不知,其自產生至于發展、成熟,乃經歷良久。
以概念而言,社會保障制度乃由法律設定、按某種確定規則經常實施之社會保障政策群以及其措施體系。社會保障之內容,其目的即在于廣施社會福利,改善國民生活質量,完全扎源于社會之發展狀況;通過國家立法、調動社會各方面資源,使得一些遭遇不幸或者不得已身處貧困之人之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可以維持生計,具體而言乃是國民收入再分配之形式且通過一定制度得以實現。其于社會各地,皆有不同表現形式,可能鑒于國情、歷史條件、歷史時期等之不同,因而各國社保制度之內容都不甚相同。然其共同之處,即在于滿足社會成員之多層次需要,并依此相應安排多層次保障項目。〔1〕2
而究其成為確切制度之源,鑒于社會、自然等方面,略得如下所論。大概無論在哪一國家、制度抑或歷史階段中生存,全體人民之幸福大抵可作為眾世之理想。但是如若想立即促成,其概率甚微,因為社會上總有一部分人群仍處困獸之境,僅依自身勞力難以滿足自身之生存需求。若要解決其基本生存問題,即所謂社會貧困問題,即有賴于其他之成員、組織。但亦有外言,緊張團體中,團體要干涉個人,二者之矛盾則是團體對個人幫助之“附加值”,亦可稱之為團體與個人關系之兩面性,個人在爭取利益與自由中搖擺取得平衡,在此為贅言。〔2〕70
因此社會貧困這一問題可稱為永恒之“自然”現象。因由甚多,有源于天災,亦有人禍之亂,譬如經濟欠發達、社會間缺乏公義理論、戰亂頻發等。因此,各種濟困之法因之而生。進而在人類演化進步之歷史上,各地區、各族種之人民,形成各種不同方式之社會保障。
二、思想根基 百家之類
若論中國之社會保障思想根源,實從夏商時便有其雛形。《禮記?卷第十五?月令》中記載,當時統治者亦“安萌牙,養幼少,存諸孤”,即對于孤兒有所照養,使其安然生存。然似乎在夏代末年荒廢,后商湯革命起,掌有天下,亦繼承夏初之政策,《管子?輕重甲》中記,“夷疏而積粟,饑者食之,寒者衣之,不資者振之,天下歸湯若流水”,對于社會失助人群之關懷看似范圍仍有所擴大。至于商末,其統治者又重蹈覆轍,后則周之先王得其道,《尚書·周書·無逸》中記載周公之言,“大王、王季......文王卑服......徽柔懿恭,懷保小民,惠鮮鰥寡......咸和萬民。”而到武王之時,在此基礎上加以“敬天保民”之思想,方以收服九州。此上可謂思想之古早者。
先秦諸子,百家爭鳴,乃是時代之驚喜,于是在春秋戰國,成其集大成時期。屆時星光璀璨,大師繁如璨星,故而產生眾多之思想流派。每派皆有其代表思想,私以為這些思想便是我國社會保障思想之歷史積淀。既有儒家之孔、孟、荀三位先賢,亦有道、墨、法等派眾,燦若星河。于是筆者謹選私以為之重要思想,列以分析。
首論儒家思想,亦必首推孔子。論其學說思想之核心內容,即在于“仁”,其言論收集之作《論語》即有“仁者,愛人也”之說,可謂繼承西周以來之樸素民本思想。〔3〕《周禮·司徒》中,有關“以保息六政養萬民”之說尤可體現此處,以慈幼、養老、賑窮、恤貧、寬疾、安富這六項,作為主要之工作對象,大體涵蓋社會保障之各方面。〔4〕孔子在繼承前人思想之基礎上,亦提倡“德惟善政,政在養民”、“養民也惠”,即要統治者實行惠民政策。后人亦根據孔子此番理論總結所謂“大同社會”之理想,語記見于《禮記·禮運》,所謂“共有共生”大抵如此。其文中言此社會中“天下為公”,一切政事之行,皆以為公共;并且“不獨親其親”,社會中人皆是親人,“不獨子其子”,即是對于社會新生力量,不出于血緣親近之心理而平等對待;最終社會中人都有歸宿,使得“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便可看作一種集體性之撫恤思維。〔5〕45真可謂是一個關愛弱勢群體之理想社會,后為歷代追求之典范。
孔子之后,儒家之兩位代表性人物則為孟子與荀子。孟子其代表思想為“仁政”與“民貴”論。其在《孟子·梁惠王上》中,對于“明君”如何“制民之產”之表述即可看作“仁政”之類,是則必須足以“事父母”、“畜妻子”,在豐年之時“終身飽”,年景不好時則“免于死亡”,這是強調對統治者應惠民、使民富足,亦強調“民貴”之重要。不僅如此,對于其他社會政策之制定,譬如對工商業之保護、對稅賦之平均分配,孟子亦有所言及,這也有別于孔子所言,以務農優劣評斷善民之政之方法。同時孟子對于“大同世界”理想,亦在《孟子·離婁下》中有所表述,所謂“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睦”,百姓之間互幫互助,以成睦鄰;《孟子·梁惠王下》中又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對于老幼人群,亦如上文言,不出于血緣親近之心理而平等對待。此處可看出孟子從對社會之關愛角度發端,漸而產生保障之思想。再者,說到荀子,他亦對于社會保障提出己思。其言記在《荀子·王制》,認為善政之統治者應“富民”,而非充實己庫,藏富于國、于貴,如果情況恰恰相反,則“傾復滅亡可立而待也”。使人民富足,方能到達最高境界,此處可以看作保障民眾思想來由之一。
其他諸家學派,如道家之學說,其中有許多勸善之言,宣揚天道。在具體之實踐中,倡導慈善行為,富者應施予、憐憫鰥寡孤獨,懷敬幼小衰老之人。墨家思想主要之理論基礎,在《墨子·兼愛》中亦有所言,“兼相愛,交相利”,要有一種普遍之愛存于人與人之間,則“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天下之人皆相愛”。而法家則提出一種實利思想,主張調節貧富懸殊,富民以富國,以管仲之思想為代表。《管子·牧民》有言,“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認為人物欲滿足后,方可誠心向善,從而使社會邁向“治道”,亦可見其惠民保障之關懷,此思想在其執政之中,即有所顯現。這些學說一定程度上亦為我國古代社保之建立提供直接之理論基礎。〔6〕45
三、政府主導 基本實踐
總而言之,許多思想在實踐中經歷考驗打磨,最終轉為具體措施。終于政府作為主導,民間勢力義成社會互助,宗教方面為輔助,宗族內亦依靠血緣關系,從民間自助以至于公用機構得以開辦,用以扶危濟困、防災救荒、養老育幼,寺廟亦貫徹“慈悲”思想,可作為施助之場地。這些行為,皆是社會保障之主體,自覺與不自覺地維護當時經濟與社會秩序,共同促進我國古代傳統社會保障體系的形成與發展。〔7〕于是可見,在我國古代,政府乃是作為社會保障之主體與主導,自上而下,舉辦相應之社會救助機構,為需要保障之民眾提供救助,維持其基本生存。
而論及實踐之始,上及先秦。周代為挽救自然災害造成之破壞而設司徒, 采取散利、薄征、緩刑、弛力、舍禁、去幾等十二條措施以解救災況,并于此時形成了后備倉之傳統。〔7〕所謂倉儲之制便從此興起,時稱“委積”,《周禮·地官·大司徒》有言,“大賓客令野脩道委積”,為司徒之職分。具體行動則是專門撥出一些糧食,在豐收之時積存一處,放置備倉,待到救荒、濟困、撫恤烈屬等之時,便取出用之。日后漢文帝時之常平倉、隋文帝時之義倉,便乃以周代后備倉為雛形。而略論賑災救濟之行為,乃包括賑濟(實物賑濟、貨幣賑濟、工賑等)、調粟(移民就食或移食就民、平糶或平糴和告糴)、賑貸、養恤等。于是,在此后中央政府之主導下,歷代各級官府還設立許多其他社會救濟機構,諸如福田院、居養院、居養院、育嬰堂、孤獨園、漏澤園等為救助、安置弱勢群體之所。
至于春秋時期,齊國管仲之舉措為典型。他行所謂“九惠之教”,使得“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首先在婚姻方面,專門設一官員解決喪夫、喪妻者之再婚問題;在孤兒贍養之方面,挑選該地區德高望重之知識分子擔任掌孤, 同時亦給予贍養者優待,即是在對于人丁征調方面,養孤者愈多,減免愈厚;針對病老之事,設掌病一職慰問病人,保障老人健康;針對障礙人士,即對于所謂廢疾者,收而養之,并助其處理后事……不僅如此,政府還免除老人家屬征役,給予實物補助;對于孩童,則“有三幼者無婦征,四幼者盡家無征,五幼又予之葆,受二人之食,能事而后止。此之謂慈幼”,處處體現對老人和孩童人之保護。這可謂是當代“從搖籃到墳墓”福利思想之早期雛形。〔7〕
誠如上言,似乎實際自先秦時,便有日后之社會保障制度之歷史淵源,以后之作為皆是在“巨人肩上”之發展,實際離不開其奠基之礎石。〔4〕 雖然私以為我國古代之社會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形類于現代社會保障,但其核心仍未擺脫傳統之統治觀念。最終之目的仍在于使得社會和順、人民信服,以穩定社會秩序,從而維護一己之統治。然而就其社會效果以及影響而言,此即可視為中國古代社會保障思想之歷史積淀,無法繞其而論。
四、結語
對于社會保障這一概念,雖在于現代之世有所發展,但亦經歷許多波折,至于如今仍在向前進發。國家對于社會保障之施行,存有迫切推進之愿景與壓力;人民對于社會保障之豐富,亦有殷切之期望與希冀。在這一期間過程中,大概動亂不多,迷惘不少,應厘清思路,結合本國之經驗,吸收別國之經驗共通處,以成就更加完善之社會保障制度。
我國自先秦時期便興起之“保民”思想,可謂保障民眾思想之初始階段。春秋戰國時期乃是社會保障思想之暴現期,大批之思想大哲各抒己見,為各種各類之社會保障,提供了思想基礎,有跡可循、有憑可依。而古代亦以政府為主導,人民互助、宗教救助等形式為輔助,開設各種制度,一定程度上推動中國古代社會保障思想之演進,甚至許多滲透至如今之制。雖然如今,學界對歷史上一些舉措仍抱有爭議,不能辨其是否為社會保障思想或與其有關,然而私以為,其地位不容辯駁,其作用已與如今之社會保障有很大之相似。
誠如上言,觀察古代社會保障思想,及其一些早期社保手段、制度,亦即是想探源此一思想。若想要了解一事物,大體要自其源流而始,對于社會保障制度來說,亦不于例外。那么想要在制度上有所創新,則更應該在于古人之思想基礎上,汲取靈感,以至于發展。閉門造車、憑借空想,乃是無所用處,實在應該在現有思想之奠基下,再加之以實踐之論,方才可有所得。
然而,上文所論述之古人之智慧結晶,雖然是歷史文化遺產中之精華所在,然而卻確實存在局限,于當世之時代背景下,亦不可能如今日之現代社會做法。因此,取其可取之處,亦即是我們需要詳做之工。我國之社會主義社會保障建設,正如火如荼之進行中,如何進一步開拓創新,仍以為“新”不離“舊”,以“舊”之取法,并不可笑。“新”與“舊”之辨與吸取,是為如今吾輩勠力之所在。
〔參 考 文 獻〕
〔1〕黃能建.社會保障理論與實務〔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5.
〔2〕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
〔3〕吳春明.淺析中國古代的社會保障思想〔J〕 .濰坊學院學報,2009,(06):50-53.
〔4〕姜守明.古代中西思想文化比較的若干問題〔J〕.歷史教學問題,2009,(05):101-103.
〔5〕曹德本.中國政治思想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王文素.中國古代社會保障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9.
〔7〕李昌寶,葉世昌.略論先秦時期的社會保障思想——中國古代社會保障思想的初步形成〔J〕.財經問題研究,2011,(02):90-94.
〔責任編輯:孫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