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樂
摘 要:影視劇作為一種傳播媒介,在追求商業利益的同時,憑借其自身的獨特功能,以大眾喜聞樂見、圖文并茂的“娛樂”方式對傳播文化知識有重要作用。隨著《鬼吹燈》《盜墓筆記》《關中盜墓賊》等盜墓題材小說翻拍成影視劇,考古學這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學科,逐漸走進大眾的視野并逐步被大眾所認知。影視業對考古學的傳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的同時,其自身的商業特性也對考古學的有效傳播存在不利之處,仍需考古工作者及相關群體的不斷探索。
關鍵詞:考古學;影視業;媒介;娛樂;影響
中圖分類號:K8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9)05 — 0091 — 03
影視劇作為電子傳播媒介,集音、像、圖、文于一體,具有傳播范圍大、受眾廣、易接受等優勢。我國的電影已有100多年的發展歷史,對人們的生產、生活都產生了巨大的媒介價值。近年來,關于影視劇與考古學的關系問題學術界有較多關注,也產生了一系列研究成果①,學者較多關注的是影視劇在考古學傳播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本文擬以盜墓影視劇中對考古學傳播所帶來的影響為視角,探討盜墓題材影視劇對考古學傳播的雙功能效應。
一、盜墓題材影視劇中蘊含的考古學元素
近年來,許多盜墓題材小說翻拍成影視劇,取得了較好的收視效果,其中蘊含的考古學元素對考古學的傳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推動作用。盜墓題材小說一般以盜墓與反盜墓構成故事主線,融合風水秘術、靈異傳說、野史筆記、科技術語等元素,運用懸疑、奇幻、穿越、驚悚等方式,超越科學依據和世界觀、人生觀的束縛,通過自由詭異的想象,共同構成了一種以盜墓為主題的文字冒險故事。②盜墓題材小說豐富的元素構成與跌宕起伏的敘事結構深受讀者喜愛,在結合影視劇的優勢之后,盜墓題材影視劇一經播出便引發觀影熱潮并引發熱議。盜墓題材小說中蘊含的考古學元素在影視劇的推動下被更多觀眾所熟知,在推動人們對考古學的認知以及文物保護方面有重要作用。
考古學是一門以地下出土的實物資料為對象,研究過去人們的生活情況,探索未來人類發展規律的學科。考古學具有完整的理論架構、話語體系和研究方法,對專業素養的要求也較高,致使許多專業以外的人對考古學知之甚少,甚至產生諸多誤解,誤以為考古學就是盜墓題材小說和盜墓題材影視劇中所呈現的挖墓與盜寶,這種誤解也成為阻礙考古學學科發展的重要誘因。但隨著盜墓題材的小說和影視劇的熱播,這一現象有望得到扭轉,考古學開始受到更多人的關注。由李君紀實小說《關中盜墓賊》改編而成的《墓道》,以聲畫合一、圖文并茂、身臨其境且充滿刺激的視聽效應,吸引了眾多觀眾的眼球。它揭開了古老的盜墓行業的神秘面紗,帶領人們領略另一時空的景觀。它的播出使人們對考古學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和了解,觀眾不僅從中增加了一定的考古知識,同時也受到精美絕倫的古代藝術洗禮。劇中在楊家村發現的編鐘上繳后,北塬師大歷史系教授費清通過對編鐘的鑒定,講述了古代的隨葬禮儀以及成套編鐘出土時應該伴隨一只附有編鐘銘文的編鐘以說明該套編鐘的成因。費清教授通過已上繳的15只編鐘,隨葬品只有青銅樂器,且并沒有遵循三組一只制,推斷出了編鐘的數量其實應該為16只編鐘,墓主人的身份并不高,可能為樂師,且墓葬的年代為西周晚期。通過土的成分、土質來判斷墓葬的身份等級,對文物銘文、紋飾的鑒定器物的時代和真偽等。這部由導演王明軍指導的關于盜墓題材的影視劇,其效果可以說是相當不錯的,傳播了正確的考古學和文物保護知識,有利于改變以往人們認為考古就是挖墓、挖寶的誤解,對考古學的大眾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近年來翻拍的《盜墓筆記》《九層妖塔》《尋龍決》等電影為了能夠吸引更多的觀眾,贏得更高的票房,運用特效技術制作出各種各樣的鬼怪僵尸,完全忽略了盜墓題材對考古學知識傳播的真實性。劇中充滿守墓者和盜墓者的打斗場景,將盜墓題材影視劇拍攝成妖怪打斗的武俠劇。這不僅加劇了民眾對考古學的誤解,也不利于盜墓題材影視劇自身的發展。
二、盜墓題材影視劇對考古學傳播的積極影響
在社會大眾眼里,考古學近乎是一門浪漫而神秘的學科,或是象牙塔里的學問。羅伯特·阿斯謝爾分析了《生活》雜志上1946——1955年的所有文章,發現公眾對考古學的印象是:考古發現的機遇、考古學家的專家特性、技術知識和技巧的強調和神秘性。①任何一門學科的發展都離不開滋養它的土地即人類的需要,考古學也不例外。縱觀近年來各學科的發展狀況來看,相較于其他學科而言考古學的發展并不樂觀,甚至很多人對考古學的認知還存在諸多偏差。綜合而言,民眾對考古學存在誤解的主要原因是學科的社會需求弱、民眾認知程度低;學科專業化發展而產生的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加劇了人們認知考古學的難度;考古學研究者忙于對發掘資料、文物等的整理與研究,而忽視了對考古學文化知識向大眾的傳播。影視劇憑借其自身的優越特點,吸收考古學元素,拍制成各種類型的盜墓題材影視劇,在取得良好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推動了考古學的傳播。經過盜墓題材影視劇優秀導演的精心選材、認真構思、情景設置,人物表演等多方的努力,使考古學這個象牙塔里的“高冷”學問逐漸走進大眾的視野。
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使人們已經不僅僅滿足于自身物質生活的需要,對精神文明也有了更高的追求。影視劇作為人們喜聞樂見的大眾傳播媒介,自然成為人們獲取精神文化產品的有效途徑。歷史題材影視劇已然成為人們認識人類歷史發展歷程的有效途徑,借助影視業傳播考古學也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在眾多影視劇中充斥考古學元素正是這一趨勢的反映。1998年上映的《泰坦尼克號》,在影片的開端有將近10分鐘的水下考古片段,時間雖短但卻傳遞了科學的水下考古方法,對傳播考古學有重要意義。在這個片段里,我們看到負責人運用高超的設備對水下文物進行發掘整理并對出土的文物進行仔細的清洗、鑒定、記錄等類似真正考古的發掘過程。在由徐紀周導演的電視劇《永不磨滅的番號》開始也有一個幾分鐘長的考古發掘現場片段,考古人員用考古工具清除文物表面的塵土,小心翼翼地對遺址進行科學的發掘、對文物進行鑒定等過程。雖然關于考古現場的片段較短暫,但也是對專業考古的有效傳播。
對于考古宣傳,考古文博界稍顯落后,真正的“考古”聲音相當微弱,影視業在考古走進大眾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作用。盜墓題材影視劇多通過精彩的故事片段,設置引人入勝的懸念,向觀眾呈現既有較高文化品位又有很強觀賞性和娛樂性的影視節目,以此來滿足觀眾的興趣愛好。影視劇對考古片段的宣傳也為人們更多的了解考古提供了便利,使人們認識到考古不等于盜墓,盜墓和考古有著本質的區別。盜墓是基于利益驅動的違法行為,無論文物是否上繳給國家,都是對文物古跡的極大破壞;而考古則是在不損壞文物古跡的基礎上進行發掘整理,考究歷史遺存,還原歷史真相。在《墓道》的開場楊家村發現編鐘時作為北塬市歷史系的大學生楊秀就發出了考古學的真正的聲音——文物屬于國家,據為己有是違法行為。在將盜墓賊繩之以法之后,文物得以在博物館展出,供人們參觀、學習,領略兩千多年前的燦爛文明。
影視業傳播學術是自身優勢功能的進一步發揮,寓教于樂更是影視業發展壯大的有效途徑。學術與影視業相結合也是學術和學者走出象牙塔服務大眾的一種選擇。影視劇作為大眾獲取信息最便捷的渠道,借助影視劇有助于人們加深對考古學的認知、提升對文物保護的意識。影視業對考古學知識快速有效的傳播對考古學的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它使人們以更加“娛樂化”的方式走進高深的考古學領域,從而使人們對考古學的發展多一份支持與關注。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深厚的底蘊。古老而燦爛的中華文明需要大眾的熟知才能得到真正的傳承和保護,這不僅是學術界的重任,也是每一位文藝工作者的責任。影視劇所具有的文化傳承功能便是將優秀文化蘊含于影視作品之中,將優秀文化呈現在觀眾面前。盜墓題材影視劇對考古學文化的傳播對大眾認識考古學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但如何使大眾正確認知考古學,正是影視劇對考古學傳播的真正核心問題。盜墓題材影視劇作為大眾與考古進行交流的媒介橋梁,對歷史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和文物資源的合理性開發有著重要的意義。施拉姆認為“對于各種形式的教育、成人教育和技術培訓,大眾傳播媒介能有極大的幫助。而且,人們一旦學會了基本技能,媒介就能提供進一步學習的機會”,①影視劇作為大眾傳播的媒介之一,對知識傳播和大眾教育都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在信息時代的今天,我們更加渴望知識。影視劇作為人們接受新知的重要媒介,影視劇的制作水平直接影響著人們對新知的認識,因此影視業肩負著重要的社會責任,影視業的發展完善對提高人們的認知水平有重要作用。
三、盜墓題材影視劇對考古學傳播在認知上存在的偏差
影視業提供大眾化的知識和藝術,寓教于樂。盜墓題材影視劇也將“高冷”的考古學以“娛樂性”的形式呈現在大眾面前,讓觀眾在娛樂的同時領略考古的奧秘,對考古學的傳播有重要意義。同時,我們也要清晰地認識盜墓題材影視劇在傳播考古學過程中存在的偏差。
現如今人們在滿足物質生活需求之后,呈現出了解歷史文化知識的迫切心理。影視業追求商業效益的特性往往導致過度商業化和消費主義泛濫,影視劇也存在過度娛樂、刻意迎合大眾口味的傾向,影視作品良莠不齊。歷史題材的影視劇往往出現歷史文化被過度娛樂和消費的現象,使真正的歷史信息不能及時有效的傳播給大眾,甚至誤導大眾。一些盜墓題材影視劇一味追求收視率,迎合大眾的探寶心理,在制作場景和選材構思上出現嚴重偏頗,誤導大眾將考古看作挖寶、盜墓行業,利用各種各樣的特效技術制造出各種奇形怪狀的僵尸與盜墓賊之間的“妖怪打斗”場面,與真實的考古大相徑庭。在2016年由李仁港導演指導的《盜墓筆記》,在“蛇母陵”穴中出現各種打斗、驚險場面,甚至在蛇母幻化成形之后變成妖怪打斗的場面,幾乎沒有出現考古現場模擬的場景。《尋龍訣》《九層妖塔》《木乃伊2》等一系列影視劇劇中也多出現“妖怪打斗”、玄幻、探險的情節,與真實的考古南轅北轍,甚至在部分片段里出現歪曲事實的現象。影視作品高于現實,但卻不能脫離現實,尤其是與歷史文化密切相關的影視作品更不能任意捏造。雖然這些盜墓題材影視劇的票房都還相當的不錯,但究其作品的質量卻令人懷疑,出現票房與口碑不相稱的局面。高票房的部分原因可能源于恰當的利用明星效應、占據寒暑期檔、迎合觀眾喜好等,但觀眾冷靜思考之后則會發現作品的差強人意。影視作品的求勝之道歸根結底還在于情節的設置,使觀眾在感受宏大場面的同時也能夠體會影片故事情節和傳遞的價值信念,觀眾在貢獻票房的同時也會樂意給出不錯的口碑。市場上這種良莠不齊,缺乏精良的現象也阻礙了人們對考古學的認知,使人們回歸“考古學就是盜墓”的錯誤認知。
夏鼐在《什么是考古學》一文中指出:“考古學是根據古代人類的活動遺留下來的實物來研究人類古代情況的一門學科。……考古學可以通過物質遺存的研究以了解古代社會的結構和演化,即所謂的‘社會考古學”。②考古學的研究對象是實物,以地下出土的實物資料為依據研究人類的過去。但是,人們對考古學存在著眾多偏差,或認為考古就是研究古董,或認為考古就是盜墓,或認為考古研究的過去和現代沒有關系,或認為考古神秘而可望不可及等。歸根結底,種種誤解的出現是由于考古學還沒有大眾化、通俗化,考古學的宣傳、傳播力度還不夠。影視劇作為傳播考古學的媒介之一對考古學的傳播起到了積極地推動作用,使象牙塔里的學問逐漸走進了大眾的視野,即從學術化到趣味化,從教育到分享。可以預見,考古學在影視業的大量宣傳、傳播之下,考古學將一步步走進大眾的視域并為大眾所熟知。
〔參 考 文 獻〕
〔1〕俞偉超.考古學是什麼〔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2〕李明.也談考古學的大眾化發展〔J〕.法制與社會,2007,(10).
〔3〕胡小偉.淺談盜墓對考古工作的危害〔J〕.安徽文學,2008,(02).
〔4〕倪春野.淺談中國考古學的大眾化及其發展〔J〕.黑龍江史志,2010,(07).
〔5〕夏一博.論中國公眾考古學發展面臨的問題及發展建議〔J〕.黑龍江史志,2013,(13).
〔6〕鄭媛.公眾考古學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應用〔D〕.太原:山西大學碩士論文,2010.
〔責任編輯:張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