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詩
7月10日—11日,廣東惠州三星電子有限公司(簡稱“惠州三星”)連續為公司員工舉辦兩場招聘宣講會,邀請伯恩光學、比亞迪、光弘科技、TCL通力、德賽電池等14家企業進場招聘,為自己的員工尋找下一個東家。
邀請競爭對手來挖自己的員工,這被外界解讀為三星進一步壓縮中國工廠產能并將手機工廠向東南亞轉移的信號。
惠州三星是三星電子在中國最大的手機生產基地。某種程度上說,正是借助這樣一個龍頭企業,惠州市仲愷高新區陳江街道實現了經濟指標的歷史突破。早在2013年,陳江GDP已突破20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突破1000億元。這其中,惠州三星做了過半的貢獻,陳江也成為惠州市第一個“千億街道”,在全國排名前列。
由于在中國手機市場節節敗退,加上勞動力成本不斷上漲,雖然三星電子官方尚未明言,但三星電子將手機產能向東南亞轉移幾乎已板上釘釘。
對于“千億街道”陳江來說,缺少了這樣一個龍頭企業,轉型已成必然。
事實上,最近兩三年,三星電子一直在調整惠州工廠的產量。
2013年,陳江街道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1000億元大關,達1402億元;2018年,陳江的工業總產值為1205億元,相比5年前甚至有所下滑。“能保持這個數據,已經是我們提前進行了轉型布局的結果。”陳江街道黨工委書記戴偉煥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說。
2018年4月,三星電子宣布撤銷深圳三星電子通信有限公司。2018年底,三星電子關閉天津手機工廠。如今,惠州工廠已是其在中國的最后一塊“領地”。
早在今年6月,韓國三星電子已發布聲明,“由于中國市場競爭加劇,我們正在調整三星電子惠州工廠的產量。”
市場調研機構IDC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三星電子在中國的手機銷量僅334萬部,排名第8,同比跌幅74%,市場占有率僅為0.8%。而同是2018年,在另一個手機大市場印度,三星高端手機的市場份額接近50%,銷量高居第一。
三星電子在中國市場的慘淡,更加凸顯東南亞和印度市場對于三星的重要性。有市場分析師認為,東南亞的越南等國離印度更近,手機運輸的物流成本更低,再加上用工成本等因素,都會促使三星電子將手機產能向東南亞轉移。
6月底,在接受韓國媒體采訪時,三星電子副會長李在镕表示,“三星尚未決定是否關閉中國惠州工廠。”
但在陳江當地,流言已在坊間四起。坐落于惠州三星周邊的上游供應廠商盛傳,惠州三星工廠將于今年9月徹底關閉。
雖然三星一直沒有官方通知,但當地政府對此早有準備。這種未雨綢繆是基于對現實的考量:龍頭企業產值占比過大,中小企業未跟上步伐,這種“月朗星稀”的現象背后,潛藏著很大的經濟風險——龍頭企業一“感冒”,整個街道的經濟會受到巨大影響。
“近幾年來,陳江一直在布局更多高成長性的項目,同時,通過創新創業培育更多科技型中小企業,力求擺脫‘月朗星稀的影響。”戴偉煥說。

“千億街道”陳江通過“三舊改造”盤活土地存量,為城市發展騰出空間。
2013年,陳江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千億大關,主要是借助國內電子信息產業崛起的東風,以惠州三星電子為首,一大批電子信息企業落戶陳江。
但市場變幻莫測,隨著國內經濟水平的提高,勞動力成本也快速上升,許多勞動密集型企業用工成本上漲。
陳江街道一名業內人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在惠州當地,一名普通工人的用工成本在4500元/月左右,而相同的工人,在越南只需1300元/月,成本不到惠州的三分之一。
“目前電子類產品同質化嚴重,材料、設備等成本基本不會有太大差別,人工成本就顯得非常重要。”這位業內人士說。
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僅是三星電子逐漸往東南亞轉移產能,其他同類企業也遇到了不少困難。
“剛剛保住了千億,且工業總產值占全區的45%左右,但是明年呢?幾年后呢?我們還能不能保住陳江產業重鎮的地位?”戴偉煥的疑問,也是逼迫陳江轉型的動力。
今年5月,總投資6.8億元的杰普特激光產業園項目在陳江動工,它將生產各類激光器和智能裝備,達產后預計年產值14億元。在仲愷高新區的產業體系中,激光產業正是其著重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
另外,中電北斗、億緯集能、華智新能源、萬盛興等26個重點產業項目正在陳江逐步推進,涉及智能終端、新型顯示、新能源、智能裝備、北斗、激光、大數據等新興產業以及供應鏈項目和重點研發項目。這些項目總投資約409.95億元,預計產值1593.43億元,預計可以實現稅收38.9億元。如果這些項目順利推進并實現達產,相當于再造了一個陳江。

在陳江,TCL模組整機一體化智能制造產業園已經部分投產。
“這方面我們做了很多的研究分析,我們的態度是謹慎偏樂觀。”戴偉煥說,謹慎是因為一些以前帶著陳江高速發展的龍頭企業受國際大環境的影響,不可避免地在走下坡路,而新型、高成長性的企業完成“接檔”還需要一段時間,所以近兩三年是陳江產業發展的“陣痛期”。
“樂觀,是因為我們現在也有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這一國家戰略的實施,為陳江的發展打開了一扇新大門。
戴偉煥表示,陳江毗鄰深圳、東莞、大亞灣,交通便利,區位優勢突出。“而且,陳江的產業基礎好,產業集群效益凸顯,必定能夠承接好港澳廣深的產業溢出。此外,惠州要打造兩個萬億級產業集群,其中電子信息產業的主戰場在仲愷,陳江更是要承擔其中大部分的任務,可以預見未來三五年,陳江的新興產業發展會迎來一個集中‘井噴期。”高端產業項目不僅科技含量高,而且產能較大,能夠較快地形成可觀的工業產值。與此同時,陳江也在構建孵化育成體系,以培育更多科技型的中小企業。從長遠來看,這將進一步打造當地的創新創業生態,為街道經濟發展注入更多活力,并有望形成科技企業群的后備梯隊。
今年4月,陳江街道投資建設的陳江創業大廈開始招商,作為一個孵化器,它除了有孵化器辦公區域,還有青年公寓、商業綜合體等功能場所,將為創業群體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便利。該孵化器可以容納30家科技服務機構、90家企業、1000名創業者,陳江將借此培育更多科技創新型企業。
陳江正通過實施“三舊改造”和“村企共建”盤活土地存量,為城市發展和產業落地騰出更大的空間。去年4月,陳江成立了城市更新機構,今年出臺了實施城市更新工作的配套性文件,引導村集體規范開展舊村莊更新改造和征地留用地村企合作行為。
“2016年以來,街道辦已推動建成多個‘三舊改造典范項目。”戴偉煥說。
“陳江以工業著稱,此前其他產業難免有被忽視的現象。現在能融入城市發展的洪流,對于我們這種當地民營企業來說,不僅解決了生存問題,還有一種特別的存在感。”當地“三舊改造”項目華庭悅府負責人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戴偉煥介紹道,目前,陳江“三舊改造”項目有68個,面積約250萬平方米,其中13個正在實施改造。
戴偉煥說,盤活土地存量,不但可以增加城市體量、規模和效益,也能為市民打造一個新的“城市中心”。“陳江人口集中、產業密集、商業氛圍濃,但在城市建設方面還有很多短板,達不到現代城市治理范本的要求。通過‘騰籠換鳥加快城市更新,同時強化基礎設施建設,三五年后,陳江將會徹底擺脫城鄉接合部的形象,徹底融入惠州半小時城市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