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 趙子墨
摘要:本文將新媒體技術融入城市公共空間設計作為研究背景。首先對新媒體及新媒體藝術的概念進行整理,以新媒體藝術所呈現出的交互性特征作為研究點。結合實際案例分析當前新媒體藝術于城市公共藝術領域中的實踐情況,最終探討當代公共藝術的未來發展趨勢。
關鍵詞:新媒體;新媒體藝術;城市公共藝術;交互性
中圖分類號:J05;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11-0013-01
一、新媒體與新媒體藝術
1.新媒體。新媒體(New Media)并不是一個絕對的概念,它是具有相對性與歷史性的。每個時代,都有當時的新媒體以及相對應的傳統媒體。現今,我們所論及的新媒體概念是有所特指的,是指在互聯網技術賦能之下,采用了全新的信息內容生產方式、分發模式和內容消費形式的一種新型的媒體。它帶有一種全新的、完全不同于之前的傳播形態與業態。其中,“交互性”為新媒體的主要特征之一。
2.新媒體藝術。新媒體藝術(New Media Art)是以新的技術媒介作為藝術傳達與表現方式的新興學科。現階段的新媒體藝術是指以數字控制技術為核心基礎,以光媒介和電子媒介為主要構成語言的現代藝術形式。
新媒體藝術起源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西方的觀念藝術思潮,并涉及早期的未來主義、達達主義和后表演藝術等。新媒體藝術的產生和發展順應了時代進步的必然趨勢,它可以被看作是當代藝術與前沿科技相結合的產物,是技術與觀念更深層次的表達模式。新媒體藝術在承繼固有藝術理念的同時,拓新了設計實踐的邊界,使得當代藝術的表現形式更加多元化。
3.交互性特征。新媒體藝術所呈現的交互性主要是指人與作品之間的交互行為。具體表現為兩種形式:視覺交互(用戶與圖像的互動行為)與行為交互(用戶與虛擬空間物體的互動行為)。新媒體顛覆了社會的審美秩序,從根本上改變了過去受眾與傳統媒體問的被動接受關系。人們由單純的觀賞者蛻變為與作品進行直接互動的參從者,甚至是發起者,藝術受眾成為構成作品的一部分。新媒體藝術可以被視為某種具有持續創造性的藝術,受眾根據自身不同的藝術感知條件與作品進行連結,進而不斷地重塑作品的外在形式與內在涵義。當前,我國城市公共空間的設計在追求實際功能意義的同時,關于作品與公眾之間情感交流這一層面的研究還較為欠缺,缺乏相應的空間感官活力和城市文化活力。新媒體融入城市公共空間,其交互性特征真正實現了受眾與作品間情感的雙向互動。
二、新媒體的公共藝術實踐
1.相互作用分析。新的媒介技術延伸了公共藝術自身的開放性、互動性、公共性的特征,拓展了公共藝術的表達方式。在我們以往的觀察及認知當中,公共藝術于受眾而言更多的是運用純藝術的表達方式,鑒于傳統創作形式與傳統創作材料的局限性,而針對公共藝術作品自身的創作觀念、功能訴求、技術革新的研究視野還較為狹窄。現今,新媒體藝術己在不經意間深入公共藝術領域之中,在新媒體視域下產生的當代公共藝術逐漸擺脫了純藝術性與獨立性,它與多項藝術形式、學科結合并進行綜合運用,這使得當代公共藝術從創作形式、創作材料、功能訴求和社會意義上的把握都更為先進。
與此同時,公共藝術其自身注視的公共話語空間與精神文化情勢也給予了新媒體良好的人文實踐載體。自此,新媒體與公共藝術相互作用,共同創造著城市公共藝術的當代意義。
2.實際案例分析:數字敦煌展覽。結合當前新媒體在公共藝術中的實踐情況來看,現代城市公共藝術作品所呈現出的開放性、交互性、動態性和虛擬性特征更加鮮明,更佳的作用于當代人文精神的建設。
今年一月份在河北博物院舉辦的數字敦煌展便是典型案例之一。數字敦煌是一項保護民族藝術的虛擬項目。此次展覽,基于敦煌研究院近三十年積累的數字化學術研究成果,利用現代化技術再現古老的敦煌藝術遺產。人們走進館內,便可“身臨',千里之外的敦煌文明之中。展覽借助三維掃描技術與高精度圖像數字技術復原洞窟建筑原貌與窟內壁畫、彩塑作品,并通過遠程傳輸技術將遺產地實景傳輸至展覽場地以形成與之相呼應的氛圍。展覽更設置了多媒體展演環節與虛擬交互體驗環節,配合多媒體與AR體驗設施,動靜結合,虛實相問,讓觀者獲得沉浸式的臨場體驗感。
由此可見,新媒體技術在文化傳播上具有的無可比擬的優勢,其傳播效率更高、覆蓋范圍更廣、服務人群更多。新媒體技術的應用是推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進行轉化、升級的切實舉措。
三、結語
作為一個時代的重要標志,新媒體具有全球性語言。它的應用前景廣闊,必將成為未來藝術的發展趨勢。當代公共藝術的創作應順應時代的變遷與社會的發展,運用新技術為我們提供的物質支持來構建當代城市文化的對話界面。未來我們要更積極地將新媒體引入公共藝術建設中,創造出能夠真正體現社會公共價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