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嘉祺
摘要:本文結合個人兒童劇演出經歷,以舞臺表演為依據,總結兒童劇表演所應具備的特殊能力,全文以三個部分為主體,一是通過研究演員對劇本的大體理解即“初體驗”,闡述了角色把握對兒童劇演繹的重要性;其次是演員的張弛力在兒童劇表演中的特殊運用;最后是互動,對兒童劇有獨特的加持效果,有著獨一無二的錦上添花的作用。
關鍵詞:兒童劇;初體驗;張弛力;互動
中圖分類號:J8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11-0074-01
筆者并非是擁有十幾年戲齡的老戲骨,也不是經常出去拍戲的“明星”。我只是在我僅有的四年表演生涯中總結出對兒童劇的啟示。當然,我作為《荒草鎮的小狐貍》這部兒童劇的主演,來談一談對兒童劇的感觸。給大家簡單介紹下這部劇:森林里有一只愛捉弄人的小狐貍,忍無可忍的小動物們追打小狐貍的同時,被獵人抓去,在小狐貍解救自己的同時又結識憨厚的土狗和愛唱歌的小母雞,通過小狐貍的聰明和土狗小母雞的配合而成功保護大森林的故事。
演員要想演好話劇,首先要具備這幾點:
一、演員拿到劇本的“初體驗”
什么是“初體驗”,就“小狐貍,這個角色而言,我認為演員需要找準這個形象。首先要通讀劇本,把“小狐貍”性格摸清。可能小狐貍需要長相圓溜溜的大眼睛,尖尖的下巴這樣古靈精怪的演員。如果我們不具備,那就需要“初體驗”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說表演是演員在劇作家創造出的文學基礎上,再創造出有血有肉活生生的舞臺人物形象。“有血有肉”代表演員融入進角色真正做到生活在舞臺而不是存在于舞臺。比如小狐貍在捉弄同伴的時候,它的“爪子”是不是要以動物形象向觀眾展示呢?壓低身軀,爪子在前,縮起肩膀,腿彎曲,這就是體驗動物,體驗角色。那小狐貍在跟同伴說話時,如何表達出它的古靈精怪呢?眼神,語氣和面部表情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二、演員舞臺動作的“張馳力”
影視表演和話劇表演是不一樣的。電影和電視劇表演是導演的藝術,話劇是演員的藝術。話劇非常考驗演員的舞臺功底。比如臺詞。演員需要在最后一排觀眾聽得到聲音的同時要盡情發揮自己對所說臺詞的情感。比如舞臺動作,話劇是比影視劇夸張的因為我們要保證讓最后一排觀眾都看見還要確保自己的舞臺動作合理。所以,那些在話劇中可以展現舞臺魅力的老戲骨,他們肯定可以良好的駕馭影視劇。說到演員在演兒童劇的“張馳力”,我覺得取決于三個方面。
一是自己對規定情境所創造的人物性格,包括他的言語行動、形體行動和內心事項。在《演員的自我修養》中提出,演員的創作任務是創造出具有審美價值的人物形象。這就要考慮到動作的合理性和外部美態。如果說兒童劇“獵人”這個角色,既要表現出他的“壞”的特點,又要考慮到不嚇到臺下的孩子們。這就考驗演員的舞臺功底了。
二是導演對劇本某個人物設定的舞臺調度和動作。當然導演在接了劇本后也會想象人物的性格、特點,此為“二次創作”。舞臺的每個動作,每一步都必須要有原因,“為什么要往前邁一步”“為什么要舉起手”“為什么要轉身',做到這種張弛有度,整部戲才算完美。
三是觀眾對演員表演的反應,如果臺下觀眾反響非常大,跟著演員緊張地帶進角色,可想而知,演員會像打了雞血一樣在臺上散發出自己的光芒。
三、演員與觀眾的互動
互動,能激發孩子們觀看劇的樂趣,能夠挖掘出孩子們的想象力,讓孩子們真正的參與進來。兒童劇針對的是十四歲以下的孩子。所以,演員不僅要在聲音、動作、眼神達到孩子們心理預想的角色,還要真的模擬出他們可以接受的聲音和動作。當然,這對演員的局限也放大不少。在《荒草鎮的小狐貍》中有臺詞“小朋友們,你們說對不對啊”又或“我應不應該帶它們回大森林呢?”這就是與觀眾的互動。當然,這也是兒童劇應有的特色。孩子們的強烈呼應能瞬間激起演員的熱情,會使他們在緊張中慢慢放下,這就是最直接的對演員的認可。
四、演員對突發情況的解決
在兒童劇中,孩子們的呼應如果沒有預想的答案怎么辦。在《荒草鎮的小狐貍》有一段是在結識了土狗和小母雞后,發現它們笨笨的想甩掉它們。就和觀眾互動“我們應不應該把它們帶回大森林呀?”我們的預想是孩子們回答“應該,可是在現場中仍有孩子回答“不應該”,這時候就需要演員的隨機應變能力了。在斯氏體系中,演員的四感中有一感明確了這一點:演員應該具有適應行動,發展所需要的節奏感。所以,在出現以上情況時,可以加一句“那我怕他們在大森林迷路怎么辦呀,我再考慮考慮吧”,既體現了小狐貍重視友情又巧妙地解決了這一難題。所以應對突發狀況也能考驗出該演員是否具備演員必備的素質。
在孩子們的世界里,生活是多姿多彩充滿好奇的。一部好的完整的兒童劇就好像給孩子們帶來了一個美好的故事。這個故事不僅有美好的劇情,好聽的音樂,絢麗的舞蹈還有熱情的演員。我相信肯定能給孩子們帶來不一樣的一天。在這個兒童劇蓬勃發展的時代,我們更要努力帶來一部又一部美好的充滿正能量的兒童劇,踏實進步,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