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
摘 要 PPP是“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的簡稱,即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是公共基礎設施中的一種項目運作模式。隨著上述模式的深入推進,越來越多的建筑企業將會成為PPP項目的直接參與者以及實踐者。PPP模式下,如何抓住市場發展機遇以及預測企業存在的潛在的風險點,然后據此采取強有效措施對風險進行防控,是每個建筑企業必須考慮的問題。本文首先介紹了PPP模式的起源以及實際發展歷程,剖析了PPP模式下建筑企業面臨的相關風險,然后提出了具體的風險管控對策,旨在為建筑企業在PPP模式下更好地開展風險防范與管控提供有效的依據以及參考。
關鍵詞 PPP模式 建筑企業 風險 管控對策
一、引言
現階段,隨著社會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的逐漸加大,國家用于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公共財政資金略顯不足,在這樣的發展背景下,產生了PPP模式這樣一種全新的公私合營模式。該模式屬于一種對項目融資以及實施過程進行優化的模式,其本質主要是政府通過將經營權以及收益權授予私營企業,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進程。通過不斷拓寬社會資本的投資方式以及融資渠道,保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的社會資金更加充分,從而有效推動了基礎設施建設進程與發展速度加快。本文在充分分析PPP模式下的建筑企業風險的基礎上,提出了相關風險的管控對策。
二、PPP模式的發展歷程概述
最早確立PPP模式要追溯到19世紀70年代初期,法國政府正式授權給佩里公司,允許其開展水設施相關內容的建設。而我國的PPP模式是在近年來發展起來的。最先應用PPP模式的是交通領域的高速公路,此時主要采取的是BOT工程模式,結合國內社會資本與國外資本,合作形式為地方政府與中外合資企業之間開展合作。隨著PPP模式在高速公路領域的全面廣泛應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PPP模式逐漸被應用于其他很多領域中。雖然PPP模式的應用范圍比較廣,然而現狀就是我國在PPP模式這個方面并未制定一套專門的法律法規,在這方面的經驗也非常欠缺,因此,實踐中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如:在同私企簽訂合同時,政府應變水平較低,有時很難將臨時問題進行有效處理;難以有效調節公共利益與PPP項目利益的平衡。
三、PPP模式下建筑企業風險分析
(一)政府參與產生的風險
政府在對PPP項目融資以及選擇具體的建設方案方面,具有一定的監督職責。然而,政府在履行簽約合同時,未能完全按照或者根本不按照簽訂的合同來開展相關合作。此外,政府作為國家公共部門,也會在某種程度上對PPP建設項目的正常運轉產生干涉作用。政府的干涉,直接對建筑施工項目的實施產生影響,建筑企業會因此面臨很大的壓力。
(二)融資過程中產生的風險
建筑企業在開展PPP項目的過程中,要參與項目的融資。首先,建筑項目融資方案以及融資結構存在不合理性等問題,將直接導致融資成本水平升高;同時,隨著通貨膨脹,以及市場利率如出現較大變動,也會使建筑項目融資成本風險水平提高。其次,若資金籌措力度不夠,將會對建筑企業后期建設產生直接影響,最終會造成建筑項目停滯,甚至會導致建筑項目合約被締結。此外,融資擔保的落實直接關系到建筑施工企業作為項目公司的主體是否要為項目公司貸款提供相應的擔保。因此,確定擔保公司,能夠促進整個建筑項目融資的順利實施以及開展。
(三)采購過程中產生的風險
對于PPP建筑項目而言,一般采取的采購方式,包括公開招標、邀標、競爭性談判、競爭性磋商以及單一采購等,在這個過程中建筑企業就會衡量其合適性;PPP項目對投資者的經濟吸引力不足,加上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意識水平不高,會導致招標不成功或者標的無效;招標文件不齊全,會導致內容在深度方面嚴重不足,甚至是錯誤變更范圍,權利義務不確切等;招投標程序復雜,市場上低價中標、圍標等方面的情況常常出現,未形成強有力的招投標競爭力;公共部門信用度缺失,評標方法不合適,評標過程也有失規范。
(四)合同文件中存在的風險
建筑項目簽訂的合同有很多,包括投資、融資、采購、項目建設以及后期運營情況等方面的關系,合同的簽訂、履行以及變更等環節均可能引起各類風險的產生。比如合同內容不完善、存在霸王條款、甲乙雙方權責未明確、合同履行不合理以及文件歸檔不規范等,這些合同文件中存在的問題,均會導致各種風險產生。
四、PPP模式下建筑企業風險管控對策
只有政府與社會資本之間密切地配合與協作,才能確保PPP模式正常運行,這就對政府與社會資本提出了全新的、更高的要求。對于建筑企業來說,需要制定有針對性的管控對策來防范風險,此外,還應明確自身的職責,構建一支素質水平過硬的人才隊伍,積極構建一整套完善的風險管控體系。具體而言,可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構建一支素質水平過硬的人才隊伍
對于一個建筑企業而言,擁有諸多人才才會具備更大、更多的優勢,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因此,建筑企業應強化對人才的培養。如果建筑企業在當前時期仍是傳統單一地承包建筑項目,是難以擁有全新的發展空間的。建筑企業要善于抓住機遇,在政府大力支持PPP合作模式的機遇下,積極提升自身業務水平以及綜合競爭力,從而增加獲取PPP項目的機會,并深入開展PPP建筑工程項目。因此,建筑企業應該不斷強化內部結構改革,積極培養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人才隊伍,提高建筑企業管理運作水平。
(二)構建一套完善的全過程風險管控體系
PPP發展模式下,建筑企業如何取得可持續穩步發展,是現階段建筑企業需要考慮的一個問題,這要求建筑企業開展全過程管控。眾所周知,PPP模式持續時間較長,需要大量資金來維護建筑項目的設計及運營,然后政府按照資金的實際使用狀況,支付相應的費用。因此政府部門的職責就顯得十分重要,需要對PPP項目開展全過程管控,從而實現公共利益與社會資本之間的協調平衡。然而由于政府自身還存在一些體制方面的問題,如管理層級長,這會導致PPP項目在實際運行過程中,決策效率下降或者與政府產生爭議性問題。此外,縱觀PPP項目運行的全過程情況,還能發現很多潛在的不確定性因素,如政府政策和市場的不確定性等,都會對PPP建筑項目產生影響,同時也對PPP項目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各方在PPP項目實施之前就應該積極地進行規劃,對于項目實施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應該積極構建風險管控體系,將風險水平降至最低。
(三)牢牢樹立風險管控意識
PPP建筑工程項目在實際實施過程中,建筑企業應牢樹風險管控意識,對潛在的風險進行研究判斷與預測,做到提前防范。在建筑工程項目簽約之前,建筑企業需對項目的經濟以及政策環境等進行深入分析,合同簽訂前應認真研讀合同條款,通過合同談判等途徑,有效規避潛在的合同風險,為企業爭取正當權利。此外,建筑企業在融資以及項目經營管理中,應對市場經濟以及企業所處環境的改變情況予以關注,從而提前預防風險,制定相應的措施,盡快實現建筑企業的目標。
五、結語
PPP模式不僅為建筑企業的發展帶來了機遇,而且還使建筑企業面臨眾多風險,如政府參與產生的風險、融資過程中產生的風險、采購過程中產生的風險、合同文件中存在的風險等。對此,建筑企業應該采取有效措施,切實將上述風險降至最低水平,從而促進建筑企業在PPP模式下的可持續發展與進步。
(作者單位為重慶建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 楊超.對PPP模式功能與項目風險的思考[J].中國財政,2015(09):42-43.
[2] 馮小強. PPP投資項目的運營風險因素分析[J].中國商論,2016(12):121-123.
[3] 高健,郝佳瑩.私營資本參與基礎設施PPP項目的風險管理研究[J].工程經濟,2016,26(2):72-74.
[4] 李晨宇,李學軍,胡振.公私合作(PPP)項目契約前中斷的影響因素研究[J].建筑經濟,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