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勸軍
【關鍵詞】 新課標;語文教師;角色;轉換
【中圖分類號】 G6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2—0027—01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可見,教師是推動教育發展的關鍵力量。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應以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為主要目標。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而且他還強調教師要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學習資源、環境和氛圍。所以,隨著素質教育的推行和教育改革的發展,教師應該認識到自己的責任不僅僅是一般的“傳道授業解惑”,而且要“啟智、陶情、冶性、錘志”。在新課標下,中學語文教師也要緊跟時代發展,樹立正確的角色意識,積極進行角色轉變。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教師要努力學習,不斷充實提高自己
常言道:教師要想給學生一杯水,不但自己要有一桶水,而且還應有源源不斷的鮮活水源。所以,教師不能滿足于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要有一種“為學不已,終生進取”的精神,要不斷學習,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了解最新的教學教研動態,研究教材編寫的思想,爭取做一名品德高尚、知識淵博、教學技藝精湛的語文教師,而不是傳統意義的教書匠。這樣的一個教師,必定在課堂上從容自信,妙語連珠,贏得滿堂彩。不僅對學生的學業有著深遠的影響,對學生的人格成長和精神發展更是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所以,新時代下的語文教師一定要善于轉化“姜還是老的辣”的思想,放低自己,放空自己,抓住一切機會學習,提高充實自己。
二、教師要轉變角色,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
1. 變“灌輸”知識者為“啟迪”智慧者。傳統教學中,教師“滿堂灌”,把學生作為一個被動的“待灌容器”進行“填鴨式”的知識傳授。其實,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喜好和自主能力,是有待“點燃”的“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所以,在新課程教學中,教師要進行最明顯、最直接的轉換就是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為“啟智式”教學。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性特征,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易于接受。同時,要把學生作為主體,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和價值觀”方面去開發學生的智力,發展學生的能力,讓學生在知識和人格上和諧健康成長。
2. 變“權威授課者”為“平等交流者”。傳統教學中,教師具有絕對的權威,學生沒有發言權。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是一種對立的關系。而新課程標準認為語文教學是教師和學生一起探討新的知識、進行平等對話的過程,教師應該以“對話者”的身份尊重同樣作為“對話人”的學生個體。同時,也要尊重學生對自己學習方式的選擇,切不可讓學生千篇一律地接受自己認為好的學習方式。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提醒自己放棄以往教學中“話語霸權”的意識,要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勇敢發表自己的心聲、傳達自己的真情實感。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和理解,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鼓勵學生探究新知、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用激勵和賞識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例如,在七年級上冊《在山的那邊》一課的教學中,針對本首詩歌的主題,不同的學生可能會有不同的想法。關于文中山與海的象征意義,學生也會有不同的解讀。這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同時,在課堂教學的總結中,教師也要給出自己的想法,讓學生對這首詩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在這種開放式的教學中,師生之間實現了平等的對話和交流,對學生來說是有非凡意義的,他們可以學到比書本上更多的知識。
3. 變“知識傳授者”為“人文構建者”。語文教師和其他學科的教師還是有所不同,不僅僅是學科知識的傳授者,還擔負著人文素質的培養重任。語文教師處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一線,在培養學生的興趣、美好情操方面扮演著獨一無二的角色。新課標中強調人文性的普及,語文教師責無旁貸地應該成為主力軍。教師平時看似無心的教育,能起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的人文素質。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從單純的學科教學中解放出來,置身于更廣闊的天地,普及人文素質教育,營造優良的人文教育環境。語文教師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提倡多閱讀古詩、名著,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使學生浸染其中,得到心靈的凈化和熏陶。此外,還可以舉辦演講比賽、辯論賽、知識競賽等活動,鍛煉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和思維能力,促使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