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現階段,高校審計機構學習貫徹全國審計工作會議精神,落實黨中央對審計工作的部署要求,拓展審計監督廣度和深度,實現審計“全覆蓋”,對當前高校內部審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關鍵詞 高校 審計全覆蓋 方法
審計“全覆蓋”的首次提出是在《國務院關于加強審計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提出了審計監督“全覆蓋”的總體要求,對公共資金、國有資產、國有資源和領導干部履行經濟責任情況實行審計“全覆蓋”。隨后于2015年1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行審計全覆蓋的實施意見》,特別是現在,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要求加強黨對審計的領導,健全審計監督體系,改革審計管理體制,因此實現審計“全覆蓋”成為現階段各級審計機關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實現審計“全覆蓋”,勢在必行。
一、實現高校審計“全覆蓋”的要求分析
(一)高校審計范圍全覆蓋
高校審計范圍涵蓋財政資金、校內資金、國有資源和領導干部履行經濟責任情況等,要求審計機構既要對公共資金的使用和管理監查到位,不留盲區,也要對國有資產的購置管理和使用監督到位,嚴格監督資產部門按規定和程序采購和處置國有資產,更要將二級學院及部門的黨政負責人任期和離任經濟責任納入審計范圍。
(二)審計項目類型全覆蓋
高校內部審計機構除了目前普遍開展的如預算執行情況審計、財務收支審計、工程修繕審計、工程結算審計、專項審計、領導干部經濟責任等審計項目類型外,內部控制審計和績效審計,在今后的工作計劃安排中也是需要考慮的審計項目類型。
二、高校實施審計全覆蓋的重點和難點
目前各高校審計部門實現“全覆蓋”的現狀堪憂,主要原因是受制于機構內部審計人員較少,審計力量和審計內容不成正比。依據教育部《關于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17號令)要求,做好應審盡審、不留監督“死角”的全覆蓋,不單要求業務全覆蓋,還要求全面考慮單位的二級部門,按學校要求需要幾年輪審一遍,實現整體意義上的全覆蓋。
(一)實現審計全覆蓋的重點
從年初制訂年度審計項目計劃開始,內部審計機構和審計人員開展審計業務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財務收支及有關經濟活動合法合規;預算執行和決算剛性執行情況;預算內、預算外資金的管理和使用規范;專項教育資金的籌措、撥付、管理和使用規范;固定資產的采購和處置管理規范;建設、修繕工程項目真實準確;對外投資項目監管;內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有效及風險管理;校辦院辦企業實體的經濟管理和效益情況;有關領導人員的任期經濟責任等重點難點工作。
(二)實現審計全覆蓋的難點
1.固化的組織結構不適應審計“全覆蓋”的要求。目前高校內部審計機構組織結構都是按學校發展要求設置相應科室,各自完成項目業務,一般業務不交叉。這種科層制的結構模式以及項目化的審計工作組織方式,形成了穩定的布局安排,造成了人員和資源的浪費,已經不能適應新形勢下審計“全覆蓋”的要求。
2.現有審計技術達不到高校審計“全覆蓋”的要求。目前很多高校內部審計工作方式落后,依然較多依賴傳統手工查賬的方法,沒有有效利用現代電子化技術,工作效率較低,面對大量的審計數據不能快速及時發現問題、尋找審計突破口。
在大數據時代,大部分財務管理工作都已經可以依靠軟件、計算機操作系統完成,審計部門出于各種原因未建立數據平臺,在開展審計業務時,信息化技術的運用不足,與財務部門的數據系統不能很好地銜接,資源不能共享,或者審計部門根本沒有使用審計軟件。
在審計“全覆蓋”的要求下,審計客體數量繁多、審計數據海量化、審計對象復雜化,落后的審計技術無法達到其要求。
3.高校對審計結果的重視程度不能達到審計“全覆蓋”的要求。目前高校對審計結果重視不夠,導致審計“全覆蓋”存在空白和“死角”。比如學校管理層面沒有建立績效考評制度、輪審制度等,導致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流于形式,甚至沒有開展。審計單位不重視審計查出的問題,審計整改沒有到位,沒有獎懲的制度約束,降低了審計工作的成效,影響了審計人員實現審計“全覆蓋”目標的信心。
可以看到,對審計范圍內的全部審計對象都覆蓋到、都包含在內的所有的經濟活動實施事無巨細的審計“全覆蓋”,在短期內想要實現存在較大困難,不斷探索改進傳統的管理理念,是高校審計機構的必然趨勢。
三、探索創新管理模式,運用審計“六統一”模式
高校審計機構人少任務重的現狀,影響了審計“全覆蓋”的實現。我們在實踐工作中,摸索創新出審計“六統一”模式,這種工作管理模式能夠全面整合資源,做到事半功倍,全面提高審計工作的效率,較大力度保證了審計“全覆蓋”要求的實現。
(一)建立協調高效的審計業務隊伍,加強綜合科的“協調統一”職能
有效運作的“綜合科”能夠統籌協調安排落實各項工作,使各個環節運轉順暢,工作系統化、規范化,從而形成一套涵蓋了起草打印審計通知書、安排進點會議籌備組織、文件傳遞處理、工作資料整理等工作的辦公室工作體系,使參與項目審計的人員,即使是第一次做,按照規范要求也能做得很好。
(二)建立輪審制度,實現“規劃統一”
根據學校發展要求,處理好重點審計和審計“全覆蓋”的關系,需要建立輪審制度,實現“規劃統一”的審計模式。由于內部審計資源的限制,在審計工作實施過程中,一方面要突出重點,對于“三重一大”、上級機關、學校領導和教職工關心的熱點問題,要優先安排,對于關鍵節點,要重點關注。另一方面,要統籌兼顧,對于一些不太重要的審計項目,要安排適量的審計資源,在一定的審計期間內完成。
(三)綜合考慮科室人員配合,業務“實施統一”
一是綜合科辦公室統一制訂好各個項目的實施方案,安排進點,組織計劃實施;二是數據中心在由各個業務科室分頭進行數據的收集融合處理的同時,做好項目計劃和審計成果的互通共享,避免重復審計和交叉審計,提高審計效率;三是組織數據分析團隊集中分析數據,生成問題清單;四是業務科室根據問題清單逐一核實問題、形成取證材料和工作底稿;五是向審計報告問題涉及的單位分頭征求意見;六是分頭發送審計報告,按照統一標準口徑落實整改。
(四)充分利用大數據分析等工具,達到“信息統一”
要加強審計信息數據庫等基礎設施建設,高校可以借助學校的數字化校園建設工程,結合本單位經濟業務特點,建立從管理層到業務層,信息傳遞通暢的信息平臺;結合財務、資產、教務、人事等業務部門,利用各部門的數據資源建設數據平臺,實現相互兼容、數據共享;把內部控制的各個關鍵控制點設置其中,讓經濟活動從預算到審批、從執行到控制監督都能在平臺上實現,加大對學校各項活動成果的反饋和監督。
(五)完善審計整改協作聯動機制,加強審計工作“效果統一”
審計“全覆蓋”更注重審計結果的運用。“效果統一”要求建立、完善單位內部審計整改工作機制,從制度上確保審計整改工作的落實;提高學校內部審計工作的權威性,將審計和組織部門、紀檢監察的監督職能整合,加大審計意見的整改力度,確保高校能夠正常運行、穩定發展。
(六)合理利用社會資源,實現“資源統一”
實現“資源統一”指整合校內資源,加強財務、人事、監察、組織等相關部門的聯動。第一,可以利用高校的資源優勢,通過從專業院系聘請兼職審計人員等方式,調配和利用兼職審計人力資源;第二,利用注冊會計師獨立性強、專業水平高的特點,購買社會審計組織服務,提高審計質量。一些高校已經開展了這項工作,效果較好,是解決審計任務繁重和審計力量不足等問題的補充手段。
四、結語
高校審計工作想要實現“全覆蓋”,可以通過運用審計“六統一”創新管理模式,科學制定審計“全覆蓋”的規劃,安排年度審計項目計劃,健全審計制度建設,加強審計信息數據庫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審計對象數據庫信息,做到應審盡審,不留監督“死角”,積極推進審計“全覆蓋”。
(作者單位為河南農業大學)
[作者簡介:盧秀霞(1970—),女,河南鄭州人,本科,審計師,就職于河南農業大學審計處,主要研究方向:高校內部審計理論與實踐。]
參考文獻
[1] 劉紅英,黃勇軍.論高校實現審計全覆蓋的路徑[J].時代金融,2018(11):292-293.
[2] 李濤.高校實施審計全覆蓋的路徑[J].勞動保障世界,2017(21):61.
[3] 王欽,畢瀠.美國審計署科技成果轉化績效審計的經驗及啟示[J].中國審計,2019(03):62-63.
[4] 楊建明.依托大數據技術,推進審計全覆蓋[J].中國審計,2019(03):48-49.
[5] 祝青.高校內部審計全覆蓋思考[J].教育財會研究,2018,29(04):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