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宜春
【摘 要】目的:觀察臨床護理路徑的實際應用效果。方法:120名研究對象均為2016年2月~2017年10月在我院被確診為高血壓的老年患者,并將患者均分為兩組,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觀察組采取臨床護理路徑。對兩組患者血壓數據及護理效果進行綜合比較分析。結果:護理前患者的舒張壓、收縮壓不具備可比性,經護理,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優于對照組患者,P<0.05。結論:臨床護理路徑能有效緩解患者身心痛苦,將患者血壓穩定在合理區間之內,具有較高推廣價值。。
【關鍵詞】臨床護理;老年;高血壓;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5--01
近年來,人口老齡化趨勢越來越明顯,而高血壓作為老年人的常見病癥,其臨床治療方案與效果也吸引了大量關注。高血壓在發病初期不易被察覺,但是對人體各項機能損傷極大,因此為保證高血壓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盡可能緩解患者身心痛苦,本文對現階段常采用的兩種護理路徑進行比較研究,判斷應用效果的優劣。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共選擇120名老年高血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基本都是2016年2月~2017年10月期間在我院被確診為高血壓。在兩組患者當中,觀察組包括男性31名,女性29名,年齡區間為59~76歲,平均年齡為(65.3±4.5)歲,另外,本組患者的血壓區間為收縮壓138.5~212.5mmHg、舒張壓91.6~119.8mmHg;而對照組則有32名男性患者和28名女性患者,年齡在62~7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4.6±4.8)歲,且舒張壓在91.3~120.0mmHg之間,收縮壓在139.2~212.7mmHg之間。兩組患者的年齡、血壓水平等一般資料之間的差異對研究結果沒有影響(P>0.05)。
1.2 臨床納入與排除標準 (1)觀察對象已根據診斷標準被確診為高血壓患者;(2)患者血常規、尿常規以及肝腎功能處于正常狀態;(3)患者自身沒有影響研究的并發癥;(4)患者自愿接受護理干預;(5)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及其家屬在自愿的前提下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3 護理方法
1.3.1 對照組 本組患者僅使用常規護理手段,包括對患者普及基本病理、叮囑患者積極預防保健、給藥治療等環節。
1.3.2 觀察組 本組患者使用臨床護理路徑。臨床護理路徑主要包括組建小組、設計制定針對性方案、具體實施三個環節。首先組建專業護理小組;小組成員在對患者基本情況及個人特點進行分析討論之后,本著以患者為本的原則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治療護理計劃,并嚴格遵循計劃循序漸進開展工作,不僅在患者住院期間給予人性化護理,同時還要關心患者出院以后的相關情況,及時回訪。
1.4 觀察指標 (1)治療前后血壓水平;(2)護理效果。
1.5 療效評價 顯效表示低壓降低幅度≥20mmHg或者降低幅度≥10mmHg到達正常范圍內;有效表示低壓降低10~19mmHg或降低幅度<10mmHg達到正常水平,另外如果高壓下降幅度≥30mmHg同樣表示有效;除此之外的所有情況均判定為無效。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數據用()表示,用t檢驗組間數據;%表示計數資料,X2進行檢驗,且當P<0.05實驗數據成立。
2 結果
2.1 治療前后血壓指標比較 經護理,同時觀察組指標優于對照組,P<0.05,具體數據見表1。
2.2 護理效果對比 經過護理之后,觀察組顯效36例,有效24例,總有效率100.00%(60/60);對照組患者顯效24例,有效30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90.00%(54/60)。觀察組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隨著老齡化趨勢日益明顯,老年人口數量急劇上升,如何確保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與生命安全成為現階段包括醫療健康行業在內多個行業共同研究的問題。就醫療行業來看,如何減輕老年患者的痛苦,使患者擁有更愉悅的護理感受是行業發展的關鍵問題[1]。
臨床護理路徑是一種新興護理模式,這種護理方式堅持以患者為本為原則,更具有人性化色彩,也更注重患者在實際臨床治療過程當中的身心感受,同時這種護理模式也為患者普及相關疾病理論知識,提高患者的認識水平,能夠對治療及用藥方案產生心理認同,從而主動配合治療,使醫患關系趨于和諧,不僅能夠減輕患者的痛苦、加快治愈速度,同時也推動了醫療行業的良性發展,創設更為安全舒心的治療環境[2]。
綜上所述,在對高血壓患者應用臨床護理的過程中,通過研究可以發現,應用這種路徑能有效穩定患者血壓指標,緩解患者身心痛苦,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患者了解血壓病癥相關知識,對自身病情有較為清楚地認識,因此這種護理方法具有較高推廣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杜千瓊.臨床護理路徑在老年高血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8,16(21):276-277.
李燕.淺談臨床護理路徑在老年高血壓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4,8(02):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