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青 陸建芳 駱燕芳
【摘 要】目的:探討微課計劃在老年腦卒患者肢體功能鍛煉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擇2018年7月至2018年9月腦卒中患者8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對照組行腦卒中常規(guī)功能鍛煉,干預組采用微課計劃進行肢體功能鍛煉,分別于干預前、干預后1周、干預后2周應用自理能力評定量表(Barthel指數(shù))對比患者自理能力和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表(CSS)評價腦卒中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程度。結果:干預組腦卒中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評分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P<0.01)。結論:微課計劃應用于老年腦卒中患者肢體功能鍛煉效果顯著。
【關鍵詞】微課計劃;腦卒中;肢體功能鍛煉
【中圖分類號】R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5--01
偏癱是腦卒中患者最常見的功能障礙,其生存質量與癱瘓肢體功能恢復的程度有很大關系[1]。實際工作中發(fā)現(xiàn)腦卒中患者肢體功能鍛煉未得到重視,參與肢體功能鍛煉的現(xiàn)狀不容樂觀,主要原因分析如下:患者高齡本身學習能力下降,家庭支持差;肢體功能鍛煉依從性差,無法堅持;依賴康復治療師、醫(yī)生護士;缺乏有效的方法。微課作為近年在各種教育及培訓中逐漸普及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它是按照教學計劃及實踐需求,將重點、疑點、難點、實踐操作等抽象的知識形成若干個知識點,再通過信息化手段實施教與學完整結合的教學應用,具有明確的教學目標、短小精悍的教學內容、富有針對性等優(yōu)點,更適應現(xiàn)代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2-4]。以微課視頻為媒介,植入腦卒中肢體功能障礙的鍛煉的方法、流程等。神經內科醫(yī)護團隊從患者的年齡,學習能力、家庭支持,肢體功能障礙的部位、程度等多方面綜合考量,為患者制定個性化的功能鍛煉微課計劃。通過有效改善肢體功能鍛煉氛圍,提供自主學習的途徑,提高肢體功能鍛煉能動性,達到即興式學習、隨性式學習并行肢體功能鍛煉的目的,最終提高了肢體功能鍛煉的效率和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江南大學附屬醫(yī)院(無錫第四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2018年7月到2018年9月收治入院的患者80例。入組標準:①滿足1995年第4 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腦卒中診斷條件,并有科學依據證實患有腦卒中疾病。②意識清楚,生命體征平穩(wěn),夠配合,并遺留有不同程度的肢體功能障礙,患者及家屬知情配合。剔除標準:①并存心、肺、腎等其他嚴重疾病。②不配合。按入院順序分為干預組4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齡61~85歲,平均(74.5±3.7);對照組40例,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齡61~84歲,平均(73.1±4.2)。兩組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方法,干預組采用微課計劃進行老年患者進行肢體功能鍛煉。兩組分別由神經內科兩位高年資(工作≥15年)主管護士負責。
1.2.1 準備期 ①患者準備:篩選并分組,簽訂告知書。②微課準備:內容:互聯(lián)網搜索、查閱文獻、聯(lián)合康復科和神經內科醫(yī)生護士團隊制定。包括:良肢位擺放、更換體位、翻身、床一輪椅(便器)轉移、乘坐輪椅、Bobath 握手輔助運動、Bobath撐手訓練、Bobath球操訓練、滾筒訓練、木釘板訓練、穿脫衣服、行走等等肢體功能鍛煉的方法。要求:把每個功能鍛煉點制作成短小精悍的視頻,通俗易懂。制作:宣傳科專業(yè)人員制作,演示配音均由SP護士及SP患者完成,手機、平板、電視均可播放。
1.2.2 實施期 首先根據老年卒中患者發(fā)病部位差異導致腦卒中肢體功能障礙的程度和部位不一,結合患者的年齡、病情、神經功能損害程度、自理能力、家庭支持等篩選出患者需要學習的子項目微課打包為該患者的微課包。其次由負責干預組的護理組長進行床邊一對一講授、示范、指導,一日三次,10~15 min/次。然后老年患者自己或者在家屬的幫助下自主實現(xiàn)肢體功能鍛煉。最后逐步完成患者各自的微課計劃。
1.3 療效標準 干預前、干預后1 周、干預后2 周,分別用日常生活能力評定量表 Barthel 指數(shù)評價(總分0~100分,分數(shù)越低表明獨立性越差,越依 賴他人)和腦卒中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表(CSS)評分(顯效:各級神經功能缺損提高至上一級水平;有效:患者的CSS明顯改善,評分下降;無效:患者(CSS)改善不顯著,CSS分級無變化??傆行?顯效+有效。)
2 結果
統(tǒng)計學處理所得數(shù)據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分析,計量數(shù)據以省表示,兩組間均數(shù)的比較采用f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 結論
研究結果表明,與傳統(tǒng)肢體功能鍛煉方式相比,利用微課將圖片上抽象的內容形象化、生動化,情景真實,更有利于患者及家屬認識到肢體功能鍛煉的重要性,激發(fā)患者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微課計劃根據患者的肢體功能障礙的程度進行私人訂制,主題單一,針對性強,學習目標明確,內容淺顯易懂,使各個文化水平層次的患者樂于、易于接受及掌握其操作技能,并且微課可以下載在多媒體終端,如電腦、手機等,可重復播放,有利于患者及家屬持續(xù)學習和保持記憶。微課時間短,時間在10 min左右,不僅有利于患者在治療護理之余反復學習,隨時學習,還能使護理人員利用碎片時間進行宣教和反饋,能夠更好的滿足患 者及家屬的需求,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和護士工作效率,提高患者肢體功能鍛煉的有效性,最終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文棠. 臨床年輕護士對腦卒中肢體功能康復護理認知調查[J]. 廣西醫(yī)科大學學報, 2008, 25(1):76-77.
印嬡君,儲利勝.生理與生活、臨床的結合一生理學教學的 探討[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0(1):63—64.
許衛(wèi)中,寧玉文,許浩,等.醫(yī)學微型學習資源設計與應用 研究[J].中國醫(yī)學教育技術,2012,26(3):258—261.
郭海強,曲波,丁海龍,等.灰色系統(tǒng)GM(1,1)模型在我國梅毒發(fā)病預測研究中的應用[J].實用預防醫(yī)學,2010,17(12):2397—2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