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惠瑩
【摘 要】目的:評價人乳頭瘤病毒(HPV)檢測對于宮頸癌前病變及宮頸癌篩查的臨床意義,以及臨床對于宮頸癌的早期預防治療的意義。方法:選出我站在2017年10月-2018年10月篩查發現的10例宮頸癌患者作為A組,20例宮頸癌前病變患者作為B組,300例宮頸炎患者作為C組,另選出5000健康體檢者作為D組,對其施予HPV檢測、陰道鏡檢查、液基細胞學檢查,觀察比較其結果。結果:A組HPV檢測陽性率100%(10/10),B組HPV檢測陽性率85%(17/20);C組HPV檢測陽性率30%(90/300),D組HPV檢測陽性率10%(598/5000)。結論:HPV感染與宮頸病變的嚴重程度密切相關,在宮頸癌、宮頸癌前病變篩查過程中有非常重要的臨床價值,值得推廣。
【關鍵詞】人乳頭瘤病毒;宮頸癌前病變;宮頸癌;臨床意義
【中圖分類號】R24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5--01
宮頸癌是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病率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方式的改變及飲食結構的不健康化,造成宮頸癌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且愈加年輕化。其HPV的感染是造成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的關鍵因素。通過HPV的測定能夠及時對宮頸癌及其癌前病變的高風險患者進行分析[1]。近幾年,人們平日生活方法的持續轉變,加之女性所具有的壓力也持續提升,使得宮頸癌的患病率有所升高,且愈加年輕化。而在這其中,宮頸癌前病變指的就是有一定的癌變傾向,但是,又不可以診斷成原位癌的宮頸異常增殖性病變,其具有進展成惡性腫瘤的潛能,長時間存在極有可能轉變成宮頸癌。為了提升治療最終的效果,保障預后,要盡早對這類患者開展檢測與治療。本文主要就對比與分析了HPV檢測對于宮頸癌、宮頸癌前病變患者的作用與效果,并將結果進行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數據
選出我站在2017年10月-2018年10月篩查發現的10例宮頸癌患者作為A組,20例宮頸癌前病變患者作為B組,300例宮頸炎患者作為C組,另選出5000健康體檢者作為D組。對其均施予HPV檢測、陰道鏡檢查、液基細胞學檢查。年齡為40-60歲,平均年齡為48歲。
入組標準:
①所有患者與其親屬都全方位把握了此次試驗研究的內容,并簽訂了“知情同意書”;
②此次試驗研究通過了站醫理委員會的核實及批準;③所有患者都與宮頸癌相關的診斷規范相符。
排除標準:
①排除具有重型心臟、肝臟、腎臟、肺部、腦部等關鍵臟器功能型障礙的患者;
②排除中途退出此次試驗研究的患者;
③排除具有藥品過敏史的患者;
④排除具有重型傳染病癥、精神病癥、血液病癥的患者;④排除處于妊娠期與哺乳期中的女性患者。
1.2 方法
1.2.1 所有接收檢查的女性在采樣前的3天內都未使用陰道清洗藥物,在采樣前的1天內都未進行房事且不再月經期。在進行采樣時,要先清理宮頸口的異物與分泌物,然后,利用超薄液基制片采樣刷進行細胞采樣;采樣刷要緊貼在宮頸口黏膜,并順時針均勻地旋轉5周。所有檢查者均在宮頸鱗柱交接的位置選取,采取自動液基式薄層細胞學測定法,HPV-DNA測定,選取有杭州德同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所提供的人乳頭瘤病毒(HPV)核酸檢測試劑盒,方法為雜交捕獲-化學發光法;人乳頭瘤病毒(HPV)分型檢測試劑盒,方法為PCR+膜雜交法。
1.2.2 陰道鏡下病理檢查
對陰道鏡下有白色病變,腺體開口、鑲嵌、異性血管等可疑病變的部位進行定點活檢,對鏡下正常著色進行常規移行帶區3、6、9、12四點活檢,活檢組織送病檢。
1.2.3 液基細胞學檢查(TCT) 用宮頸拭子刷取宮頸表面及宮頸內約1.5cm范圍中的脫落細胞,并浸泡于“細胞保存液”中,在電鏡下進行分析。
1.2.4 試驗過程
1.2.4.1 變性
(1)在質控品與各個樣品管加進變性制劑,并運用清潔干凈的螺紋蓋蓋上,在擰上蓋子后,加以混勻,最后,各管體現為藍色。
(2)把如上各管放到水浴(溫度即為65攝氏度),共實施45min的孵育。
1.2..4.2 雜交
(1)把96-孔型微孔板當作雜交微孔板,每孔加進探針制劑25ul。
(2)將變性結束后的質控品與樣品從水浴中拿出,并放置直到回歸室溫。
(3)對各管共實施5s的振蕩,吸取75μl,以轉到雜交微孔板中。
(4)運用封板膜,蓋上雜交微孔板,放至微孔板加熱振蕩器中,速度設定為1100rpm,共實施2-3min的振蕩。各孔體現為淡黃色,暫停實施振蕩,處于65攝氏度的前提之下共實施一個小時的孵育。
1.2..4.3 捕獲
(1)在微孔板加熱振蕩器中,拿出雜交微孔板,放置直到回歸室溫。
(2)在鋁箔袋中,拿出捕獲微孔板。
(3)把雜交微孔板中的所有液體轉到捕獲微孔板相應的孔中。
(4)運用封板膜,蓋上捕獲微孔板,放到回歸室溫后的微孔板加熱振蕩器。速度設定為1100rpm,25攝氏度下,共實施一個小時的振蕩。
1.2.4.4 檢測
(1)把捕獲微孔板中的所有液體加以移除,并拍干。
(2)在捕獲微孔板中,加進檢測制劑(即為HPV核算檢測試劑盒),所有孔都要體現為粉紅色。
(3)運用封板膜,蓋上捕獲微孔板,處于室溫之下,共實施45min的孵育。
1.2.4.5 化學發光
(1)把捕獲微孔板中的檢測制劑移除。
(2)運用1×洗滌液,對捕獲微孔板共開展六次的清洗,并拍干。
(3)在捕獲微孔板中,加進底物制劑,所有孔都要體現為黃色。
(4)處于室溫之下,避光實施15min的孵育,并運用化學發光免廢分析儀(型號即為TZD_CL_200S)加以讀數。
1.3 統計學分析
將本研究所收集的數據錄入到SPSS17.0統計軟件中,并對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用()表示,計數資料用率(%)代表。P<0.05,則統計學意義存在。
2 結果
在本次研究的所有受檢對象中,A組HPV檢測的陽性率為100%(10/10),B組HPV檢測的陽性率為85%(17/20);C組HPV檢測的陽性率為30%(90/300),D組HPV檢測的陽性率為11.96%(598/5000)。HPV陽性率隨著病程程度的嚴重性呈上升的趨勢,詳情見表1。
3 討論
宮頸癌是臨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目前普遍認為,HPV的持續感染與宮頸病變有著密切的關系,可以引起宮頸癌前病變及宮頸癌,HPV檢出率隨著宮頸病變的加重而增加,若在此期間及時進行治療。可以有效阻斷癌變的發生。宮頸癌前病變與宮頸癌的產生同性生活十分繁雜、HPV感染、不夠健康的衛生習慣等許多因素間密切聯結,而在這其中,最為突出的因素就是HPV感染[2]。對于宮頸上皮而言,其就是宮頸陰道部鱗狀上皮、宮頸管柱狀上皮等構成的,在原始鱗柱、生理鱗柱間所具有的交匯位置就是轉化區[3]。對于轉化區而言,其還沒有成熟的化生鱗狀上皮所具有的代謝十分活躍,處于HPV所帶來的刺激之下,部分物質就會產生細胞核異常、有絲分裂有所增多等相關問題,最終,引發宮頸癌前病變,并逐步惡化成宮頸癌[4]。HPV指的就是雙鏈環狀DNA病毒,其能夠對上皮基底層細胞引發侵入型感染,并產生在染色體中。HPV在引發宮頸組織產生感染后,具有感染特性的分型基因就會進至細胞健康基因組的DNA中,并與其產生整合。對大多浸潤型宮頸癌患者來說,其機體中所具有的HPV病毒在與DNA加以整合后,就指出了病癥已經惡化成了癌變[5]。宮頸癌是一個不斷演變的過程,從感染HPV到病變,到演化成宮頸癌至少需要10年時間,因此通過HPV檢測及時發現和排查宮頸癌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及臨床意義。
本次研究的結果指出了,A組HPV檢測的陽性率為100%(10/10),B組HPV檢測的陽性率為85%(17/20);C組HPV檢測的陽性率為30%(90/300),D組HPV檢測的陽性率為10%(598/5000),由此證實了,HPV陽性率隨著病程程度的嚴重性呈上升的趨勢。
綜上所述,HPV的感染與宮頸癌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女性定期健康檢查,及時發現宮頸癌,在臨床中對HPV加以檢測,能夠及早發現宮頸癌、宮頸癌前病變,及時治療、干預,減低宮頸癌的死亡率,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李偉,韋桂喜,羅炫.人乳頭瘤病毒檢測在宮頸癌前病變及宮頸癌篩查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醫藥衛生,2017,25(2):257.
趙宇倩,趙方輝,胡尚英,等.中國女性人群宮頸人乳頭瘤病毒感染及型別分布的多中心橫斷面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5,36(12):1351-1356.
呂虹,康熙雄,張國軍.人乳頭瘤病毒基因分型檢測在30歲以下年輕婦女宮頸病變中的應用價值[J].首都醫科大學學報,2015,36(4):588-591.
熊翔鵬,彭冬先,郭鵬,等.液基細胞學、人乳頭瘤病毒聯合鱗狀細胞癌抗原檢測在宮頸癌治療后隨訪中的價值[J].實用醫學雜志,2016,32(8):1286-1288.
劉英俏,何鑫,劉軍,等.宮頸脫落細胞CA-IX的表達與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感染狀態的相關性研究[J].首都醫科大學學報,2015,36(2):226-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