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培紅
【摘要】隨著營養支持研究的深入及對腸道在創傷應激中重要作用的認識,腸內營養在臨床上得應用相當廣泛。腸內營養應用過程中的并發癥也不容忽視,主要包括機械性、感染性、胃腸性及代謝性四個方面的并發癥,而誤吸屬于感染性并發癥,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誤吸是指來自胃、食管、口腔或鼻的物質從咽進入氣管的過程。這些物質可以是固體,如食物或異物;也可以是液體,如血液、唾液或胃腸內容物。嘔吐或返流是胃內容物誤吸的原因。據報道,一般發生率為1%左右;氣管切開或插管病人可高達3%;鼻飼管使用不當導致的吸入性肺炎為10-43%,誤吸導致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一旦形成ARDS,病死率為40-50%。因此,掌握誤吸發生的風險因素及護理對策,幫助患者做到安全喂養,可減少吸入性肺炎的發生,縮短病人的住院時間,節省病人的費用。
【關鍵詞】腸內營養;鼻飼;誤吸;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
1005-0019(2019)16-160-01
1誤吸的預防
研究發現,腸內營養患者胃管插入深度為60-70cm患者的誤吸率較常規插入45-55cm者明顯降低。對于意識障礙患者,尤其是神志不清或格拉斯哥昏迷評分表(GCS)評分低于9分者以及老年患者鼻飼時由于吞咽反射、咳嗽反射減弱,易發生反射減弱,易發生液體誤吸入氣管內,鼻飼錢翻身,并吸凈呼吸道分泌物能降低意識障礙患者的誤吸發生率[1]。
鼻飼時體位不當的引發誤吸的風險因素之一,對15例患者1263例次鼻飼采取不同床頭角度觀察發現,床頭角度<30°比床頭角度>30°-35°發生嗆咳顯著增高。美國疾病控制中心建議,鼻飼時最好抬高床頭30-40°,并且鼻飼中和鼻飼后30-60分鐘,盡可能保持病人體位相對穩定,避免翻身、扣背,以減少發生返流及誤吸的可能。如果必須放低床頭,應停止喂養30-60分鐘。所以腸內營養時主張把床頭抬高30-40°或取半坐臥位。灌注完畢后維持體位30-60分鐘,防止因體位過低食物逆流發生誤吸[2]。如發生誤吸、病人出現呼吸困難等,應立即停止鼻飼,取右側臥位,頭部放低,吸出氣道內吸入物,并抽吸胃內容物,防止進一步返流,造成嚴重后果。Herwaarden等研究報道,左側臥位時病人胃食管返流減少,因而建議鼻飼時應取左側臥位。
Ferrier M等學者的對照試驗納入了34名患者。試驗結果提示:胃管直徑越粗,對食管下端括約肌擴張開放作用越大,發生胃內容物返流的機會增加,誤吸也易發生,選擇適宜管徑大小的胃管進行鼻飼,成人可選擇14號胃管,相對于胃管管徑細,會降低營養液的流速和滴速,而且置于幽門以下的空腸內,因此大大降低了誤吸的發生率[3]。
Mizock B.A.提出,定期測量胃殘余容積測定可以降低誤吸風險。輸注營養液的溫度過冷,速度過快,量過多,可能導致胃痙攣造成嘔吐或胃內容物潴留,均可引起嘔吐導致誤吸;采取低流速,勻速喂養方式進行鼻飼能夠有效地預防返流及誤吸的發生通過加熱達到使營養制劑恒溫,可有效減少誤吸發生。及時評估胃內殘余量;在每次輸注腸內營養液前及期間,每隔4小時,抽吸并評估胃內殘余量,若殘余量每次>100-150ml,應延遲或暫停輸注,必要時加用胃動力藥物,以防胃潴留引起返流而致誤吸。
2機械通氣時的護理
(1)氣管切開48h后行聲門下吸引1次/4h。將聽診器置于氣管處,向氣囊內注氣直到聽不到漏氣聲為止(氣囊壓力為30-35kpa),先通過聲門下吸引導管抽盡聲門下方與氣囊上方的潴留物,再用無菌生理鹽水5ml自導管低壓注入,再抽出,如引流液粘稠或呈膿性需反復沖洗,直到引流液澄清為止,每次盡可能吸盡,使引流充分有效。
(2)聲門下吸引后采用最小漏氣技術行氣囊壓力檢測1次/4h,氣囊壓力保持25-30kpa。
(3)檢查檢查有無腹脹、聽診胃腸蠕動1次/4h。
(4)機械通氣采用壓力支持模式,采用小潮氣量6-8L/kg,根據肺順應性調節通氣支持壓力,氣道平臺呀控制在294kpa以下,以靜態P-V曲線低位轉折點壓力+02kpa來確定呼氣末正壓通氣的壓力,可明顯減少VAP的發生率[4]。
參考文獻
[1]秦環龍.管飼喂養管發生誤吸的危險因素及防治[j].腸外與場內營養,2003,10(4):244
[2]董春輝,馬蘭軍,張建華.臥床高齡鼻飼患者進餐體位與吸入性肺炎關系的探討[j].中華護理雜志,2001,36(1):21-22
[3]王艷芳,周紅波,夏貴桃.改良置管置入長度對常年營養患者返流誤吸的影響[j].護理學報.2010,17(6B):60-61
[4]葉向紅,彭南海,倪元紅,等,腹腔高壓行機械通氣患者腸內營養期間微誤吸的預防[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1,28(203):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