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數學成績不理想,大部分是因為閱讀能力較弱,看到題目較長就不知道怎么辦,信息一多就不知該如何取舍。因此,怎么樣進行“數學閱讀”已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閱讀;倍數關系;模型
閱讀對于學習來說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學習數學同樣也需要學生進行必要的閱讀。在解決有關倍數問題的時候,不能清晰地理解倍的含義,建立倍的模型,導致片面地見“倍”就乘。學生特別容易混淆“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和“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這兩個問題,學生對于這兩類題目審題不清,歸根結底還是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差。數學信息包括文字信息、符號信息、圖形信息。學生進行數學閱讀,不僅要會閱讀數學文字語言,還要學會閱讀數學圖形語言,并能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數學文字信息和圖形信息進行相互轉化,能更好地學習“倍”。學生可從以下3個部分,閱讀倍數問題的教材。
一、 認識“倍”的概念
教材是數學學習最好的閱讀材料,從教材的情境圖中,學生可以運用之前所學的知識從情境中提取數學信息,將數學圖形語言轉化為數學文字語言。學會發現新的問題,也是學生對所學知識進一步升華的開始。
例如:教學倍的定義的情境圖,圖中有不同顏色的蘿卜,學生在一年級下冊學習過“分類與整理”。在探究倍的含義前,出示情境圖,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數學信息的搜集:“圖中有幾種蘿卜,每種各有幾個,將其畫出來”;仔細閱讀數學圖形語言,對其進行分類整理后,學生根據所畫的分類結果,說說“紅蘿卜和胡蘿卜的根數關系、胡蘿卜和白蘿卜的根數關系”;學生已經會比較兩個數量的差,初步觀察后比較:紅蘿卜和胡蘿卜的根數差,胡蘿卜和白蘿卜的根數差,紅蘿卜和白蘿卜的根數差。
學生根據乘法的意義,在“幾個幾”的基礎上認識倍。學生通過看一看,比較胡蘿卜(2根)和紅蘿卜(6根)的數量關系:紅蘿卜:2根;胡蘿卜:6根有3個2根,引出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可以說紅蘿卜的根數是胡蘿卜的3倍。再引導學生以胡蘿卜2根一份為基礎,將白蘿卜每2根一份圈一圈,用“幾個2根”來形容胡蘿卜和白蘿卜兩個量的關系,思考并說一說:“紅蘿卜:2根;白蘿卜:10根,有幾個2根”。“有5個2根,可以用一句怎樣的話來描述。”體會幾個幾與倍的關系,進一步理解倍的概念。
學生初步建立起倍的概念后,進行變式練習:如果小兔子吃掉一根紅蘿卜,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擺一擺,思考剩下的紅蘿卜(5根)與白蘿卜(10根)的根數關系;再變換情境:小兔子又吃掉1根紅蘿卜,比較剩下的紅蘿卜(4根)胡蘿卜(2根)之間的根數關系。
根據情境圖,圈一圈,擺一擺,形象生動地展示了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系,引導學生理解“一個數里包含幾個另一個數”,也就是說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
二、 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問題
“幾何直觀”在《數學課程標準》被定義為:“主要是指利用圖形描述和分析問題。”借助幾何直觀可以把抽象的數學問題變得直觀、形象,有助于探索解決問題的思路。而倍是個抽象的概念,是兩個數量之間的關系,看不見摸不著,學生較難理解,在圖形的幫助下,學生能更好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教學例2:擦桌椅的有12人,掃地的有4人。擦桌椅的人數是掃地的幾倍?學生閱讀題目后,將搜集到的數學信息,歸納為兩個條件:擦桌椅的有12人和掃地的有4人,一個問題:擦桌椅的人數是掃地的幾倍?再引導學生畫出直觀形象圖:
掃地的人: ○○○○
--!>
擦桌椅的人:
掃地的人:
學生畫完形象圖后,借助直觀的形象圖分析數量。以掃地的人數(4人)為標準,畫一畫,看一看擦桌椅的人數(12人)里面有幾個標準(4人),問題:求擦桌椅的人數是掃地的幾倍?就是求12里面有幾個4,轉化為學生學習過“一個數里有幾個幾,用除法計算”。
借助形象圖,直觀形象地展示其數量,并分析其數量關系,學生能理解用“除法計算”的算理。建立起“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就是求一個數里面包含幾個另一個數,用除法計算。
三、 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問題”
數學家華羅庚曾經說過:“數缺形時少直覺,形少數時難入微。”除了借助畫圖的辦法,還可以數形結合,將數學的文字語言轉化為數學的圖形語言,化抽象為具體,幫助理解、分析題意。
教學例3:軍棋的價格是8元,象棋的價格是軍棋的4倍。象棋的價錢是多少元?學生已經知道,“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與“求幾個幾是多少”都可以用乘法計算。學生閱讀題目后,將會搜集到兩個信息:軍棋的價格,還有軍棋價格與象棋價格之間的關系;一個問題:要求象棋的價格。理解以軍棋的價格(8元)為1倍數,引導學生畫線段圖:
觀察線段圖,一眼可以看出,以軍棋的價格(8元)為標準即1倍數,象棋的價格是軍棋的4倍,也就是說有4個8元。將問題轉化為“求4個8是多少”或“求4個8相加是多少”的問題,學生自然就會選擇用乘法來解決。
學生通過數學閱讀圖形,從數學情境中,提取數學文字語言,抽象出倍的內涵,建立起倍的模型。在學習“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和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這兩個問題前,學生先認真閱讀教材,再借助幾何直觀,將其轉化為圖形語言,把題目提供的信息轉化為圖形之間的關系,再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問題的分析和解答,降低解決問題的難度。
參考文獻:
[1]沈如磊,胡廷香.“幾何直觀就在我們身邊”.吉林教育,2013.
作者簡介:
洪玉森,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