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標改革以來,思想品德課程進行了巨大的改革,書本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原來的《思想品德》改成了《道德與法治》,課本的內容體系重新得到構建,與之相對應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也發生了一系列的轉變,在此過程中,如何根據初中生的自身特點,從指導思想及原則方法上逐漸完善思想教育體系,已然成為現階段完善道德與法治課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有效性;教學
一、 引言
新課標改革以來,思想品德課程進行了巨大的改革,書本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原來的《思想品德》改成了《道德與法治》,課本的內容體系重新得到構建,與之相對應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也發生了一系列的轉變,在此過程中,如何根據初中生的自身特點,從指導思想及原則方法上逐漸完善思想教育體系,已然成為現階段完善道德與法治課的關鍵所在。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是為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發展奠定基礎的一門綜合性學科,以學生的生活為出發點,重視在活動中培養中學生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因此如何讓道德與法治課發揮真正的功能和價值,提升現代中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逐漸成為當今社會人們共同關注的話題。
二、 提高教師綜合素養
(一) 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新課標改革之后,對于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要求越來越明顯,但在此基礎上,應該強化教師的責任意識,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使道德與法治教育更加有效。人工智能技術出現后,教師真的會被取代嗎?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有諸多實證和理論的假設,“學生提問多,虛擬助教幫回答;教學個性化,學習系統做決策;考試評分成本高,人工智能先挑錯”。大數據專家周濤認為,考試作為對學生的學業發展的一種評估手段,是靜態和滯后的,并不能適時發現學生學習行為的異常,他提到的應該從數據行為中預測學生考試成績,通過數據分析、早期發現學生學業發展中的異常情況,并進行預警;通過對學生行為的數據的適時分析,抓住學生當前的異常問題,避免“亡羊補牢,為時已晚”的悲劇。
(二) 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
新教材《道德與法治》內容的難度加大,涉及更多的文學知識、倫理道德、心理健康和課外內容,對教師的文化素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努力提高師德修養,增強教師的人格魅力,認真學習教育理論,積極適應新的教育觀念,鉆研專業知識,完善知識結構,提高教學教育能力,以及加強教法研究,努力實現教師專業化發展。為不斷適應新的變化努力提升。
(三) 打造良好的教學功底
教師只具備良好的知識儲備是遠遠不夠,還需要能夠將這些知識素材靈活地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這就需要教師具有良好的教學功底。首先,需要做好充分的教學設計,一個好的教學設計,它能精心安排教學步驟,巧妙設計教學內容,適當使用教學手段,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合理分配教學時間,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相得益彰、和諧融洽。
三、 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一) 創設氛圍,讓課堂教學充滿活力
課堂應著眼現實,貼近實際,增加學生的參與度,調動內在的積極性,創設師生情感交流的氣氛。只有情思橫溢,以情動人,才能撥動學生的心弦,點燃智慧的火花,使學生產生求知的欲望。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目標并不是單純地將一些道德理論灌輸于學生,而是將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價值觀念內化于心,讓學生從內心深處能夠肯定它、認同它。
(二) 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除了創設情景外,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重要要求。良好的學習習慣能提高學生接受知識的效果,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也使學生能夠很容易地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學生更大的學習熱情,使教學產生良性循環。
四、 充分發揮網絡的作用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網絡已經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教育教學方面更是如此。利用網絡我們能夠很方便地找到教學需要用的材料,通過將資源與課堂教學相結合,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真實情感,還可以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課堂教學會更加生動形象。
信息技術助力教師職業技能的發展,是一個客觀的趨勢。在思想品德學科執教的過程中,曾經有一節《情趣的雅與俗》課程,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筆者設計了一個《情趣果樹,你來摘一摘》的超鏈接環節,在每個水果鏈接的背后,是需要學生去辨別和分析的情趣類型,學生在這種互動和好奇心的驅動下,積極愉快地參與進來并達成了教學目標。而這其中對學生善意的提醒“要培養高雅情趣,遠離庸俗情趣,否則不得好果子吃”的提醒隱而不彰,寓于活動和圖片之中。信息技術助力的不僅僅是教師的教學設計活動,更是對教材運用以及教學資源整合能力的鍛煉。更為重要的是它使得學生學習的互動性,課程學習的樂趣得到了提升。
五、 綜述
總之,在教育改革發展過程中,如何實現高效課堂,提升教學質量及教學效果是教師共同關注的話題。對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來說,更是體現以人為本教育理念,培養全體學生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健康的價值取向。不僅需要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更對教師的自身素質和品行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此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應該不斷地提高教師綜合素質,并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和網絡的作用,在和諧的教學環境中幫助學生塑造良好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同時作為一名新時代的道德與法治教師,我們要不斷學習新的教學理論、教學理念,探索更多更好的教學模式,以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丁紫俊.初中《道德與法治》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整合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8.
[2]孫培培.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8.
[3]李照粉.探究新課改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新思路[J].中國校外教育,2017(32):92+94.
作者簡介:
劉磊,河北省任丘市,華北油田鉆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