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我校立足于打造優質的高效課堂,初步建立了以學習小組為載體的課改體系,通過教師改變角色,改進教學方法,構建新型師生關系實現“以學為主”“為學而教”的課程理念。在先進理念指導下,探索出的“一案六環節”,從小組到微小組的教法和學法,在高效課堂中具有十分重要價值。如何使小組建設更科學,評價更有效,是值得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學習小組建設;高效課堂;效果;反思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年~2020年)》提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學思結合,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營造獨自思考,勇于創新的良好環境……注重因材施教,關注學生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優勢潛能。”順應時代發展要求,我校于2011年開始學習山東杜郎口中學,昌樂二中等教改比較成功的學校,“一案六環節”課堂教學模式是我校依據自身特點在技術上的進一步細化。幾所課改比較成功的學校都采用了小組學習形式。實踐證明,學習小組建設有其存在的重要價值。
一、 學習型小組建設的主要做法
(一) 學習小組的建立
我校班級最初分為8組,考慮性別、性格,班干部分配等因素微調,采用ABC三個層次的6人組合,制定了ABC
6人學習共同體在課堂上操作規范,A負責監督管理B和C,A幫助B,B幫助C。
(二) 小組文化建設
學習小組文化建設對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合作意識至關重要,可以分為有形文化和無形文化。
有形文化,小組目標制定:作為小組成員的奮斗目標,比如,做勇敢自信的我。組名:組內自定,比如,第一組叫“一飛沖天”。組訓:組內自定,比如“做最好的自己”。組標:各組設計。還有組規,小組量化評比欄,小組宣傳欄等。無形文化是小組在合作學習中出現的個人行為習慣,思想觀念,學習狀態,人際關系等,這時出現的邊緣性人物,教師要及時深入小組和班級了解,調整。
(三) 小組機制建設
班內建立評價機制和激勵機制。評價組由常務班長,生活部,衛生部,紀律部等部門組成,實行堂堂評,日日評,周周評和月月評。評價機制實行多元化,既包括學生間的評價也有教師和學生間的評價。把學生課堂表現,導學案完成情況,主動回答問題,課后檢測等采用積分方法,把個人得分與小組得分聯系在一起。
激勵機制可設置(1)獎品激勵;(2)設金、銀、銅獎杯;(3)實行士兵—將軍的晉級制度等。各班可創新開展獎勵制度,組織組內進行定期合作學習情況的交流,保證高效、有效學習。
二、 學習型小組建設的主要效果
(一) 學習成績提高效果顯著
筆者在2015年我校高一年級新生選了幾個實驗班(選取每班學生基礎情況相同),對班主任、科任老師和學生都做了班級學習小組建設的培訓,使班級小組合作學習常態化,規范化,這種學習方式對學生成長是明顯的,具體變化見表1。
(二) 獲得了快樂,擁有了自信,課堂真正“高效”起來
小組合作學習是對班級授課制的革新與補充,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比如,在介紹“蛋白質的結構”一節時,如果教師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講解氨基酸的脫水縮合過程,既枯燥無味又難以理解,而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自制氨基酸模塊進行模擬比拼,同時以人體模型“手拉手”活動體驗氨基酸脫水縮合過程,這種體驗式教學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小組合作意識,突出了生物學科的核心素養之——生命觀念,理性思維。
(三) 增強了班集體的凝聚力
我校為寄宿制學校,學校德育處對在校學生行為量化管理。比如宿舍的紀律,衛生,一天一量化,一周一總結,一月一評比,由于班級有生活部,紀律部,每天都有量化,從個人到小組。經測試的實驗班的量化都處于年級前列,說明實施班級小組建設對增強學生集體意識,集體榮譽感有明顯促進作用,對班級團結和諧發展有很大助推作用。
三、 學習型小組建設在高效課堂中的反思
在小組建設中,科學合理的過程設計,教師的靈活協調是很重要的。學習型小組建設在課堂教學中高效發揮作用,主要手段之一是“記分”考核組與個人,有的學生還專門從事記錄工作,這就需要學生投入很多精力,勢必影響學習,而同學們好勝心,集體榮譽感比較強,利用評比無疑能激發他們學習欲望,競爭意識,但如何避免因記錄干擾學習,防止“記錄員”的“職業”倦怠和因人情關系記錄分數的不公平,如何保持持久的斗志等是一些值得深入討論的問題。另外,課堂內對分數的過度關注是否會影響后進生,后進組的情緒及自尊?
從我校的課改中得到啟發,課改是一項良心工程,一項精細的工程,教育猶如農業,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一些環節的設置必須做到盡善盡美,持之以恒,盡管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光明,課改一直在路上。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EB/OL].(2010-07-29)[2014-05-20].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re/more_177/2010
08/93785.html.
[2]約瑟夫·博洛廷·帕梅拉,等.課程文化[M].余強,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5.
作者簡介:
馮婭,河北省秦皇島市,河北省秦皇島市新世紀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