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會斌
摘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的社會,是我們黨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化領域逐漸向多元化形式發展,在文化建設新的實踐中不斷豐富我黨關于文化發展戰略的思想,領導人民群眾共同進行文化建設。其過程需不斷創新,結合理論與實踐,創造出符合當代發展、適應群眾需求、推動國家繁榮的內容形式,以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基礎,將實現建設群眾文化、滿足多層次群眾需求作為行動方針。
關鍵詞:文化建設;人民群眾;多元化發展
中圖分類號:G24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17-0201-01
一、社會主義文化在全球一體化的影響下形成多元化文化融合的局面
全球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科技的加速發展更推動了這一趨勢的前進。國與國之間在政治、經濟貿易上相互依存,各國的文化也因此加深了交往,這都是受到了全球化的重大影響。經濟、政治的全球化帶來的是文化全球化的產生,各個種族、各個國家的不同文化紛紛登上了世界的舞臺,它們之間互相交流、學習乃至融會貫通,其內容也隨之變化更新,逐漸重組成為一種全新的文化形式。而在當今社會中,傳統的文化模式依然存在,新的文化體系正逐步形成,二者在互相碰撞交流中形成了多元化文化融合的局面。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是傳統文化受到當代文化的沖擊。回首我國近代史,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的沖突事件曾發生過三次。第一件是晚清洋務運動,第二件是發生在清政府統治集團內部的百日維新,第三件是由一些受過西方教育之人發起的新文化運動。當今社會經歷了改革開放,市場經濟逐步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開啟了民主化的發展,法治愈發健全,這些都逐一推動了現代化的腳步,我國開始了全新的建設現代化時期。在新時代開放的環境中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產生了無法避免的沖突,分別體現在物質領域、精神領域和制度領域,傳統的計劃經濟與現代的市場經濟產生沖突、古老的封建制度與當代的民主政治產生沖突、過去被人們所奉行的經驗主義與如今的理性主義產生沖突①。現代化社會進程加快了傳統文化體系的衰退和現代文化體系的構建,舊的文化在不斷發展中被新生文化所取代,但傳統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品質將會被現代文化吸納融合并一直傳承下去。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在我國鄉鎮也逐漸得到了推廣和應用,所以,可以利用互聯網來搭建各種群眾文化網絡平臺,讓居民們做到足不出戶就能夠互相交流和發表意見。比如,很多鄉下的農民朋友存在讀書難和上網難的問題,針對這種情況,可以以傳統的書店為基礎,建立一個網吧、書屋二合一的“農家文化基地”,同時建立一個具有本土特色的交流論壇,讓農民朋友能夠了解更多的外界信息,享受當代文明發展的成果,并且利用網絡論壇將本土文化傳播到外界。
其二是本土固有文化受到來自西方文化的沖擊。現如今各國科技飛速發展,在全球一體化的作用下各個民族的文化體系間互相開放并交流,規模逐漸擴張至全世界范圍,文化全球化勢如破竹。改革后的開放格局使來自西方的復雜文化進入中國,并與本土文化產生激烈碰撞,影響了我們的語言、思想、價值觀等多個方面,這種沖突有利有弊,十分復雜。西方文化在科技、經濟和教育方面有著多重優勢,并在與本土文化的融合中產生了“文化霸權”傾向,對傳統的思想與觀念造成了劇烈的沖擊,許多人民依然固守著本土的思維方式不愿接受外界文化,對此現象應采取適用于轉型期社會的“即中即西,,文化形式。
二、接納外界文化帶來的不同影響
如今文化發展走向多元化,對人民原有的思想與生活方式造成沖突,這一現象也影響了我國正在建設的新時代群眾文化,產生了有利有弊的兩方面影響。
(1)有利影響,外界文化的到來為群眾文化建設提供了更多的資源和發展空間,我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特征之一便是開放,這也奠定了群眾文化在發展自身的基礎上擁有較強的外界吸納能力和適應能力,通過融合世界各地先進的文化模式,從而拉近了我國人民與世界各地人民間的文化距離,發展成為獨具一格的現代化文化。(2)不利影響,外界文化帶來的沖突使本土固有文化思想失去了主導地位,改革開放徹底打破了我國封閉式的古老格局,接納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但由于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作尚未全面完成,社會中仍面臨著資產流失、貧富懸殊等多種問題,導致一部分人民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失去了傳統的信念,這將會弱化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群眾文化建設的成果。
群眾文化建設是指人民在自身職業之外的興趣愛好、自我娛樂、自我開發與參與的社會文化,以滿足人民精神生活為主要目的,以文化活動為主要形式的歷史現象。在全球一體化的環境下我們要將群眾文化建設引向正確的方向,在多元化趨勢下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中心指導思想,堅持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同時能夠容納具有新時代特色的多樣文化,不斷創新打造出適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群眾文化建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