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基礎教育一處
來自北京市育才學校的學生蘇芮瑩談起在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和同學們參加學農活動時很興奮:“在‘小小建筑師課程中,我們搬磚、和泥、砌磚……團隊合作讓我們很快就完成了老師布置的任務,收獲了成功的喜悅。從一個優越的生活環境換到一個要靠自己努力來解決生活問題的環境,雖然過程很辛勞,但是我們從中體會到了勞動的樂趣,磨練了意志品質,激發了我們的勞動創造力。”
“學院為學生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學農課程,我都能感受到學生們的興奮和濃厚的興趣,特別喜歡上這類課程。”北京市第四十四中學化學教師高苧說道,“比如主食制作,學生不僅學到了生活中的知識,還學會了相關化學知識,更能體會到食物來之不易。
這是師生參加北京市學農學工教育實踐活動的切身感受和真實體驗,這項教育活動使學生有了更多的實際獲得,深受師生和家長的歡迎。
為貫徹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少工委《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在2015年10月啟動了初中學生學農教育實踐活動。堅持以育人為目標,以課程為核心,以實踐為重點,推動建立了勞動教育基地,初步構建了學農學工特色課程體系,開發了學農學工教育課程平臺,實現了學生在網上自主選課,形成了北京市中小學勞動教育的創新成果。
經過三年多的實踐探索,北京市中小學勞動教育特色初顯。
一是突出育人導向,強化自主管理。學生學農學工一周,生活自理,自帶鋪蓋、自主選課、自主產生班干部,極大鍛煉了學生獨立生活和自主管理的能力。每個學生都要參加田間和車間勞動,都要學配餐做飯,都要打水挑擔,都有勞動成果。
二是網上自主選課,實行走班上課。開通北京市學生學農學工選課平臺,提供學農學工課程套餐,讓學生提前選課,一周安排一目了然。打亂原有班級建制,通過選課產生新的班集體、班主任、班干部,以新班級為單位,全程開展實踐活動。
三是課程體系更加完善,突顯實踐特色。目前,三個市級學農基地,開發了200多門接地氣、接課本、接生活的學農課程,涉及農業與生產、生活、創意、生態、文化等多個領域。北京市自動化工程學校也開發了14門學工課程,課程中60%以上為勞動體驗課程。
四是發揮勞動基地資源優勢,豐富學生實踐體驗。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加大基地資源的改造和修繕,新修繕了農家小院、青年農場等,還原了原汁原味的勞動生活場景。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北京農機試驗站規劃建設專業教室、食品深加工廠房和操作間,添置各類農業機械化裝備,充分利用1500畝的種植養殖試驗田開拓學農場地。北京農學院利用6個實訓基地、9個實驗室承接學農教育實踐活動。北京市自動化工程學校專門安排出16個專業教室和實訓場所、8間學生自習教室,用于學工實踐活動。
五是拓展勞動教育內容和載體,探索構建實踐育人新體系。2018年,北京市教委在組織城區學生到勞動教育基地學農的基礎上,拓展勞動教育新途徑,組織郊區學生到北京市自動化工程學校開展學工實踐活動。初步構建了市、區教育行政部門統籌協調,勞動教育基地專業支撐保障,學校學生、教師主體參與的勞動教育新體系。
學農學工教育實踐活動是北京市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的重要舉措,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載體,也是轉變育人方式和人才培養模式的有效途徑,其目的是進一步加強勞動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勞動意識、磨練意志品質、激發創造能力,使學生感悟“生活靠勞動創造,人生也靠勞動創造”的道理,為學生終身發展和幸福人生奠定基礎。
加強頂層設計,明確目標定位,北京市教委從政策指導、資源統籌、課程開發、組織實施、經費保障等方面,統籌推進全市中小學勞動教育工作。
一是抓好政策指導。根據教育部加強勞動教育的文件精神,北京市教委制定下發了《關于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實施意見》和《關于依托社會大課堂完善中小學實踐育人體系的指導意見》,引導中小學進一步加強勞動教育,強化實踐育人。
二是抓好資源統籌。依托北京市中小學生社會大課堂,統籌市級勞動教育資源,開發拓展勞動教育基地。通過調研、評審、論證,以及向社會公開招標等方式,先后確定北京農業職業學院、中國農機院北京試驗站、北京農學院以及北京市自動化工程學校作為市級學農學工基地。充分發揮市級勞動教育基地的示范作用,輻射帶動各區開發建設具有區域特色的勞動教育基地。
三是抓好課程開發。北京市教委協調教研部門、課程部門、實驗學校和勞動教育基地的專業人員組成課程研發小組,組織研發了“菜單式”學農學工實踐課程,使學農學工實踐課程與學校學科課程有機銜接、充分整合,探索構建接地氣、接課本、接生活的勞動教育實踐課程體系。同時,搭建學農學工選課平臺,服務學生網上自主選課。
四是抓好組織實施。注重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北京市教委將學農學工實踐活動納入基礎教育綜合改革重點項目,研究制定實施方案,組織指導學校和勞動教育基地開展實踐活動。加強實地調研、工作培訓和過程跟進,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工作流程、保障措施。加強部門溝通,及時反饋問題,定期組織召開學生學農學工成果展示交流會和階段工作總結推進會,宣傳學農學工典型經驗和育人成果。學生參加學農學工實踐活動情況,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
五是抓好經費保障。市級學農學工實踐活動經費每年由市級財政予以保障。市教委會同市財政等有關部門,研究確定學農學工實踐活動生均標準,并為每位參加學農學工實踐活動的學生投保校方責任險和附加無過失責任保險。
學農學工教育實踐活動啟動以來,市、區教委,勞動教育基地和項目學校密切配合,各項工作順利推進,得到中央領導的批示肯定,得到學校師生和家長的好評,形成育人特色,彰顯育人成效。
一是促進了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融合。打破資源壁壘,將社會資源轉化成教育資源,促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與基礎教育的貫通和融通,服務學校教育和學生發展。勞動教育基地的軟硬件資源得到優化、共享,其資源優勢和教育功能得到更好發揮。二是促進了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無論是郊區學生到城區學工,還是城區學生到郊區學農,都是加快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讓學生共享優質教育資源的實際舉措。三是促進了學生更多的實際獲得。參與市級學農學工活動的學生,大部分是第一次體驗寄宿生活,第一次走到田間地頭和車間廠房勞動,他們不僅體悟到了勞動的艱辛和快樂,更增強了獨立生活和自主管理能力。學生在活動結束后,更懂得體諒父母,更自覺地承擔家務。許多家長都切實感受到了孩子身上的積極變化,并表示“有時間還會讓孩子們多體驗一下學農學工生活”。
目前,參與市級學農學工實踐活動的人數累計達7萬人。今后,北京市將進一步擴大市級學農學工學生規模,惠及更多區域、學校和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