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從“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提出以來,我國高校大學生創業發展迅猛,國家亦出臺相應政策提供支持。但是,目前現有的政策對大學生創業的可持續發展起不到根本性的推動作用,本文從大學生創業的根本需求出發,探究高校大學生創業政策支持的發展與創新。
關鍵詞:創業;政策;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7.3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17-0264-02
作者簡介:趙麓然(1999-),女,漢族,內蒙古赤峰人,四川農業大學法學院,法學專業本科在讀。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2014年9月李克強總理在參加夏季達沃斯論壇時提出的新概念,標示了我國進入創新強國新時代。在國家政策的大力鼓舞下,許多高校都紛紛建立大學生創業,為在校大學生創業提供各方面幫助與支持。國家針對在校大學生創業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其中最主要包括稅收優惠,成立程序等方面,以盡可能地提高大學生創業項目的存活率,維持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國家制定一系列大學生創業扶持政策,其最直接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在校大學生創業。激起創業欲望、增加創業需求、降低創業難度、提升企業存活率是創業扶持政策的最主要目標。然而在促進大學生創業的背后,國家就業、科技、經濟方面的可持續發展是國家制定大學生創業扶持政策的深層次原因。
(一)直接目的
1.為大學生創業提供資金支持
大學生創業的最主要困難是缺乏資金支持,盡管近些年來天使投資平臺發展迅速,但仍有很多有創意、有可行性的創業項目得不到天使投資人的關注與青睞。同時,創業者在沒有得到投資的把握之前,不敢貿然創業。這就導致很多優秀的知識創業項目與技術創業項目止步于計劃階段,不利于發展大學生創業。而政策的出臺,能夠使各省市響應國家號召,制定與完善保障大學生融資成功的地方法規,為大學生創業提供資金支持。
2.為大學生創業提供理論指導
大學生創業多半是結合本專業的科學知識與技術理論,僅有少部分大學生具備專業的創業知識和發展理論,導致大學生的科學技術與創業能力不能集中。國家政策是盡可能是大學生具備創業的科學技術的同時,具備相應的創業知識與發展理論,從而使自身走得更遠。
3.為大學生創業積累實踐經驗
大學生由于缺乏實踐經驗,在創業過程中通常會顯得手忙腳亂,在遇到問題時不知所措,進而放棄進一步打拼的念頭。國家鼓勵大學生創業政策的作用之一是使初創大學生在一個相對容易的保護體系中逐漸成長,慢慢能夠獨自解決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提高企業成活率。
(二)深層目的
1.就業方面的可持續發展
由于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人口生育率總體上呈降低趨勢,雖然近些年來國家放開二胎政策,仍不能挽回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的現狀。嚴重的人口老齡化導致我國畢業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一方面,隨著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大學生的就業壓力也在不斷增加,而大多數企業更愿意錄用有工作經驗的老員工,這就導致很大一部分剛畢業沒有工作經驗的大學生找不到工作;[1]另一方面,過大的供養壓力導致我國新一代對薪資的要求普遍偏高,與自身能力不符,導致大學生找工作難上加難。大學生在創業的過程中,不僅可以解決自身就業問題,而且可以增加社會就業崗位,促進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可持續發展。
2.科技創新方面的可持續發展
在實踐中,大學生創業項目更多會摒棄傳統創業模式,通過知識創業和技術創業兩種途徑促進自身的發展。而通過知識企業和技術企業之間競爭,勢必會促進我國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同時,在行業競爭過程中,會形成“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發展環境與意識形態,進一步鞏固我國科學技術的可持續發展形勢。
3.經濟方面的可持續發展
大學生是經濟社會中最有活力也最具創新性的群體,大學生創業形勢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國家經濟發展的速度與方向。近些年來,我國經濟市場的企業經營模式和營銷手段都有很大的變化,而年輕群體是更能產生變化也更能適應變化的群體。所以,激發大學生創業熱情可以向經濟領域注入更多的新鮮血液,從而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
自從“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提出以來,各部門紛紛完善大學生創業支持體系,全國各地紛紛制定地方性法規,其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減免稅收及財政補貼
減免稅收和財政補貼等直接資金支持是各省市支持大學生創業的主要手段。在減免稅收方面,《江西省高校畢業生創業優惠政策》第一條規定:“畢業2年內的普通高校畢業生從事個體經營(除國家限制的行業外)的,自其在工商部門首次注冊登記之日起3年內,免收管理類、登記類和證照類等有關行政事業性收費。”;在財政補貼方面,《黑龍江省人民政府關于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若干意見》用一個板塊三個條文規定了對大學生創業的財政支持。
(二)推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
以四川省為代表,全國多個地區掀起了創新創業教育進校園的教改浪潮。推進教育改革的當時主要有以下幾種:
1.加強“創青春”、“挑戰杯”、“互聯網+”等創業比賽在評優評獎、考研保研成績評定中所占比重。現如今,很多高校都將這三項比賽納入綜合測評成績考核,讓學生加強對創業的重視。
2.推行學分制教學改革,使創業教育進入高校教學學分系統。
3.鼓勵各高校建立創業孵化園,由學校選擇創新性、實踐性強的項目入園孵化,并給予相應支持。
(三)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公共服務
《黑龍江省人民政府關于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若干意見》第二十六條規定:各地人才服務機構、就業創業服務指導中心、法律援助中心(工作站)等專業公共服務機構,將創業大學生的人事代理、檔案保管、職稱評定、社會保險辦理和接續、權益保障、法務咨詢和法律援助等納入服務范圍。還有部分省市通過取消落戶限制的方式為大學生創業提供社會資源。
在目前的大學生創業支持政策的實施過程中,存在如下幾點問題:
(一)資金支持方面
縱觀各個省市對大學生創業政策的資金支持部分,絕大多數文件都規定了政府專項補貼以及一系列減免稅收政策。這種直接給錢的方式并不利于企業的健康成長,原因有二:一是直接資金支持并不能提高大學生的融資能力。在創業過程中,融資過程是企業能否發展壯大的關鍵一環,而政府采取直接給予資金支持的方式,削弱了大學生提高融資能力的外部環境與客觀條件,不利于企業的成員發展;二是減免稅收政策容易導致創業大學生產生依賴心理和僥幸心理,在減免稅收期間,創業大學生習慣政府的少征稅甚至不征稅之后,可能在發展企業的過程中會做出偷稅漏稅的舉動,不利于企業自身發展。總而言之,政策補貼和減免稅收都是以直接輸入資金的方式支持企業發展,會導致企業產生依賴性,不利于企業發展。
(二)教育指導方面
開展創業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不僅要具有創新精神,還需要具有扎實的專業理論功底做支撐。[2]通過比賽和推進學分制教學改革的方式固然會使大學生更加注重創業的重要性,但是在實施過程中,原本沒有創業精力和創業思維的同學由于比賽和學分要求不得不參加創業。創業競賽方面,現如今國內高校的創業大賽更多的是策劃書大賽,比賽中難以看出參賽選手的創業能力。這就導致在全民參賽的洪流中,真正好的項目反而有更大的可能性被淘汰;而在教學改革方面,如果學校將創業學分劃入學生畢業必須學分項下,迫使學生必須接受創業教育,會導致學生產生逆反心理,不利于激發其創業欲望。
(三)實踐經驗方面
雖然各省市出臺了相應法規規定政府部門和服務機構應當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便利,以保障他們能夠在實踐中得到經驗。但由于缺乏相應的體系予以規制,在日常工作中通常得不到很好地執行,導致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經驗沒有得到高效地積累。
針對以上幾點問題,有如下解決方案:
(一)資金支持方面
政策的支持對大學生創業更重要的作用應當是保障企業在未來能夠走得更遠,所以在資金支持創業階段,有效提高企業的融資能力是保障其長久發展的必要條件。政策在促使政府和組織適度地給予經濟幫扶的同時,可以創建促進企業與投資人接觸的投資平臺,增加企業獲得融資的客觀條件,同時限定經濟支持的階段性條件,促進企業在獲取經濟支持的同時努力提高自身。
(二)教育指導方面
在創業過程中,企業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比如金融人才、法律人才等。所以并不是每個人都需要掌握創業知識,高校也不需要過分強調創業比賽和創業教育的重要性。相反的,高校可以建立相關機構,促使分屬不同專業并不具備創業需要的各方面知識的學生組成小組,在小組內發揮其特長,為企業貢獻自身力量。在這種情況下,學校創業教育則不需要全體同學共同參與,只需要具有創業興趣和創業思維的同學參加即可。
(三)實踐經驗方面
政府各部門和社會服務機構可以依據政策建立大學生創業辦公室,為大學生提供“一站式”服務,并為大學生創業者普及程序知識,幫助其更高效地積累實踐經驗。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促使大學生積極創業的最根本目標是實現我國經濟的快速可持續發展。所以,促進大學生創業從根本上講是促進大學生長期、協調地加入創業隊伍,而不是爆發式增長而后衰落。政策應考慮企業可持續發展對資金支持、教育支持、實踐經驗支持的要求,盡可能使大學生創業過程中穩扎穩打、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向成功。
[ 參 考 文 獻 ]
[1]寇譽元.“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研究[J/OL].品牌研究,2018(S2):203-204[2019-03-05].
[2]史晶,石茶.“四維一體”模式下大學生創業教育專業教育的有效融合[J].高教學刊,2019(03):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