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興
摘 要: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上下五千年的發展歷程中,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為人們留下了優良傳統美德。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有利于學生綜合人文素養的提升。基于此,立足情景教學,以語文教學為研究視角,針對節日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展開分析討論。期待為進一步提高語文教學時效性貢獻綿薄之力。
關鍵詞:語文教學;情景教育;節日文化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語文教學中,只有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提高教學時效性。情景教學通過為學生營造形象、趣味、聯系生活的教學氛圍,進而激活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最終達到構建高效課堂的目標。在情景教學視域下,將節日文化滲透到語文教學中,不僅有利于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同時利于學生的情感價值教育,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利于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一、創設情境,豐富情感體驗
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的歷史,形成了底蘊深厚的民族文化。節日文化通過特定的形式將古往今來的節慶習俗延續和傳承至今,如中秋節要賞月吃月餅,端午節要賽龍舟、吃粽子,清明節要掃墓祭祀,春節要放鞭炮、吃餃子,重陽節要插茱萸、登高等。從古至今的文人騷客在參與節日的過程中,將特定的民俗風情利用文字的形式記載下來,使其成為民族文化傳承的載體。因此,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從文學作品出發,為學生創設節日情境,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展開豐富的想象,感受民族文化,體悟作者的心理感受與情感歷程,豐富情感體驗。
例如,在今日已經衰落了的上巳節,在古代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很多文學作品中都可以找尋上巳節的身影,發覺上巳節的習俗。如范曄的《后漢書·禮儀志》中記載:“三月上巳,官民皆挈于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為大挈。”而在《論語》中也有關于上巳節的記載。我們最熟悉的屬《蘭亭集序》,也就是三月三的蘭亭集會,在東晉永和九年的上巳節,王羲之、謝安、孫綽等四十余人在蘭亭集聚,列坐在溪流旁,把酒言歡,之后形成文字記載,形成了萬古流芳的《蘭亭集》,留下了千古佳話[1]。針對《蘭亭集序》一文的教學中,我們可以結合傳統節日文化為學生設置學習情境,例如,在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蘭亭集序》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一些舒緩的音樂,也可以模擬古人的“流觴曲水”之雅趣,引導學生全身心投入到作品的藝術情境中,充分感受把酒言歡、吟詩作畫的悠然自得,體悟上巳節中文人墨客的感傷情懷,進而深層次釋懷闊達深遠的宇宙境界,感知人生境界,形成對生命的敬畏之情,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二、深入挖掘,點燃學習熱情
傳統節日文化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經千百年的洗禮和沉淀,形成了豐富的文化底蘊與人文情懷,如喜氣洋洋的春節、張燈結彩的元宵節、憂思親人的清明節、通古思今的端午節、團圓祥和的中秋節等,其中的民俗與內涵集中凸顯與詮釋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勤勞質樸的傳統美德與優良傳統。在民族節日中蘊含著故事典故,屈原投江的傲骨凜然、牛郎織女凄美愛情,基于這些歷史典故,文人騷客形成了無數千古名篇,為語文教學奠定了豐富的基礎,為情景教學的展開提供了諸多資源。
現階段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節日文化資源,如李煜的《虞美人》和秦觀的《鵲橋仙·纖云弄巧》中描述的是七夕節,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中記錄的是上巳節,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闡釋的是中秋節,而晏殊的《破陣子》和陸游的《游山西村》描述的是春社日的景象,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和李清照的《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等講述的是重陽節的情思等。不僅古詩文中包含了豐富的節日文化,很多現代文學作品中同樣包含了很多節日文化素材,如魯迅先生筆下的《祝福》《社戲》、郁達夫的《江南冬景》、沈從文的《邊城》等都以不同的視角解讀了中華傳統節日文化。所以語文教育工作者要深刻認識到,民俗民風只是一種素材和表象,而蘊含在文字中的文化與情懷才是根本所在,在將節日文化滲透到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要從文化的高度出發[2]。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節日背景,深入挖掘傳統節日中蘊含的是人文情懷,為學生系統的講述節日文化和隱藏在節日背后的文化元素,進而為學生構建系統性、趣味性的傳統文化內容體系,引導學生深入體會中華優良傳統美德,傳承與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使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豐富學生的情感認知。
綜上所述,將節日文化滲透到語文教學中是營造高效教學情景的需要,是全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需要,也是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需要。希望通過文章的闡述,可以使得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認識到節日文化在教學實踐中的重要作用,積極轉變傳統教育教學理念深入挖掘節日文化的內涵,為學生營造高效的教學氛圍,實現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實現是“三維一體”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楊芳芳.中國傳統節日教學與小學生傳統文化素養的培育[J].教育文化論壇,2018,10(6):85-88.
[2]葉青欽.中國傳統節日與小學語文教育整合淺思考[J].文教資料,2018(19):45-46.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