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滿堂
摘 要:以課例研究為載體,推動“互動探究課堂”建設,進一步優化“互動探究課堂”的課堂教學,成為今后我校課堂教學改革的重點工作。通過“課例研究”,可以搭起教師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相聯系的橋梁,作為一名化學教師,要根據課標的具體要求,以提高課堂效率為中心,努力優化課堂教學;有針對性、創新性、實效性地開展課例研究,歸納總結有效開展課堂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課例研究;互動探究;優化;課堂教學
以課例研究為手段,抓住“互動探究課堂”中“削枝強干,核心定位,先學后導,當堂訓練”的指導思想,優化課堂教學,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將作為我校新一輪教學改革的目標。初中化學是學生學習化學的啟蒙階段,如何讓學生熱愛化學,學好化學,提高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課堂中主動地學習,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具有重要的意義。抓好課堂教學是最關鍵的環節。本文將從化學學科特點出發,結合實際課例進行分析,談一談如何優化初中化學課堂教學。
一、基本概念的理解
(一)課例研究
課例是關于一堂課的教與學的實例,也就是課堂教學實錄,重在對課本身的改進、優化和提高,主要目的是:回答“做什么”(教學目標和教學設計),“怎么做”(教學策略)。課例是教師研究課堂、改進教學、促進專業發展的最佳載體之一。課例研究以某一具體的課為研究對象,“以問題為中心”展開研究,以課例研究為載體,以優化教學為目的,以提高教學質量為目標,開展本學科的同課同構、同課異構、同課多輪和隨堂聽課等形式的教學教研活動,發揮“互動探究課堂”教學潛力,促進教學質量的新一輪發展。
(二)“互動探究課堂”
“互動探究課堂”是指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小組合作探究,“四動”開展教學,促進課堂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互動”就是指“四動”,即師動、生動、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探究”指小組合作學習。推動“互動探究課堂”建設,包括優化課前導學案的設計,優化課中課堂的實施,優化課后的評價反思。以課例為研究載體,進行實踐研究,歸納總結課堂教學有效實施的策略,可以有效推動“互動探究課堂”的建設。
二、優化初中化學課堂教學的一般策略
(一)精心設計課堂導入,創設教學情境
俗話說得好:“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有效的課堂導入能夠在短時間內安定學生上課前的情緒,同時還起到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習興趣、明確教學目的、啟迪學生思維等作用,為學生進入新的學習狀態和教師有效開展教學做好準備。所以,精心設計好課堂導入,創設有意義的教學情境,對于有效的課堂教學來說顯得十分重要。
課例一:利用化學方程式的簡單計算
“利用化學方程式的簡單計算”是學生學習了化學方程式后,具體感受到它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和作用的重要一課。本節課的設計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從學生熟悉的事件入手,創設了具體的真實情境并提出問題,增強了學生利用化學方程式解決計算問題的欲望。
教師:展示圖片。長征五號火箭于2016年11月3日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首飛成功,成為中國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同學們,你們知道火箭發射時是什么提供的動力嗎?
學生:液氫和液氧反應提供能量。
教師:展示正確答案并提出新問題:已知長征五號火箭升空時裝載了200kg液氫,假如你是火箭推進器的設計師,你應該在火箭助燃倉中填充多少千克的液氧才能滿足這些液氫的完全燃燒,從而獲得足夠的助推能量?
評析:
1.以長征五號火箭所用的燃料設疑,并讓學生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說出它們的意義,“假如你是火箭推進器設計師,200kg的液氫,那應放多少質量的液氧?”讓學生設疑,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2.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的例1、例2,然后再讓學生根據例題解題步驟,試解導學案中的相應題目。
3.該課堂導入通過創設有效的情境創設,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感覺、記憶、思維、想象等多種心理活動,激發了學生崇尚科學、探索宇宙、敢于創新的熱情。
(二)依托實驗,激發興趣
新課標指出: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初中學生剛剛接觸化學,對化學實驗非常好奇,化學課堂的每一個實驗都能引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按照義務教育新大綱規定,教材中安排的實驗,其原理和操作步驟并不復雜,但在體現化學變化及其現象方面是典型的,通過這些實驗,不僅可以增加學生對物質變化的認識機會,也可以鞏固和提高他們對化學學習的興趣。課堂教學中的演示實驗,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情緒,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而學生親自動手操作的探究實驗更有助于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的學習方法,也能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
課例二:碳酸根離子的檢驗方法
回顧:在學習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取時,我們知道碳酸鈣能與鹽酸反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如下:CaCO3+2HCl=CaCl2+H2O+CO2↑
提問:比較碳酸鈣與碳酸鈉、碳酸氫鈉的組成,推斷碳酸鈉和碳酸氫鈉是否也能與酸反應?我們將以碳酸鈣為參照物來學習它們的化學性質。
學生分組實驗:向盛有1g碳酸鈉和1g碳酸氫鈉粉末的試管中,分別加入2mL稀鹽酸,并迅速用帶導管的橡膠塞塞緊試管口,并將導管另一端放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試管中,觀察現象。
學生探究實驗:將少許雞蛋殼放入試管中,然后加入2mL稀鹽酸,迅速用帶導管的膠塞塞緊試管口,并將生成的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評析:
通過問題的提出,讓學生進行小組實驗證明碳酸鈉和碳酸氫鈉都能與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通過與碳酸鈣比較認識碳酸鹽組成的相似性和不同點,從而總結歸納出碳酸根離子的檢驗方法。然后,再通過對雞蛋殼的組成是否含有碳酸鈣離子進行實驗探究,從而加深對碳酸鹽檢驗方法的理解和運用。通過實驗探究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充分培養他們的實驗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培養學生間的合作精神。
(三)加強小組建設,促進小組合作
加強小組建設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參與度,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果;能夠形成良好的小組文化,營造良好的班風、學風。本著均衡分組的原則,通常四人為一組,其中一人為小組組長,組內成員學習能力有高有低,各有特點,這樣搭配可以做到取長補短,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同時還可以促進小組間的競爭,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課例三:探究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藥品選擇
引導:列舉你已學過的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反應,能用化學方程式表示的,寫出其化學方程式,小組討論這些反應能否用于在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然后各個小組推選一位同學解釋說明理由。
小組合作交流,得出結論:各小組成員積極展開討論,交流各自的意見,最終達成共識,各小組發言的同學舉手匯報討論結果。
展示:以下反應能夠生成二氧化碳:1.蠟燭燃燒;2.木炭燃燒;3.人的呼吸;4.木炭還原氧化銅;5.高溫煅燒石灰石。
引導:根據收集氣體的難易程度,是否純凈,實驗操作難易程度,反應條件難易程度和成本等因素考慮,選擇哪些藥品?
學生代表繼續解釋,這些反應為什么不能用于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教師總結、補充,從而引出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藥品是大理石和稀鹽酸,為接下來的實驗探究做好鋪墊。
評析: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提倡學生積極參與,提出問題,學生思考,促進學習小組成員之間相互幫助、相互交流,使學生學會合作、學會分享,感受合作帶來的成功與喜悅。對于學生在討論回答過程中得出的答案,教師進行適當指正,從而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結論。學生經歷了小組討論、合作交流、表達展示等環節,學會從各個角度分析問題,同時學會傾聽、接納他人意見,學會與他人溝通、分享,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知識上達到預期的目標,教學效果更加明顯。
(四)當堂檢測,及時反饋
有位教育學者曾說過:“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就是要在一定時間內進行檢測反饋。”當堂檢測是課堂教學中重要且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是優化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及時直觀地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情況,能夠反映教師的教學效果。當堂檢測要緊扣課堂教學內容,題型要多樣,難易要適中,具有針對性、典型性。教師要針對學生的檢測,及時反饋,及時矯正,掌握好學生的學習情況,這樣才有利于自我的教學改進。
課例四:溶解度(第二課時)檢測練習
1.下列有關氯化鈉溶解度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在20℃時,18.0g氯化鈉溶解在50g水中達到飽和狀態,2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為18.0g
B.36.0g氯化鈉溶解在100g水中達到飽和狀態,氯化鈉的溶解度為36.0g
C.在20℃時,36.0g氯化鈉溶解在100g水中,2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為36.0g
D.在20℃時,100g水里最多能溶解36.0g氯化鈉,20時,氯化鈉的溶解度為36.0g
2.要增大硝酸鉀的溶解度,可采用的措施是( )
A.增加溶劑量B.充分振蕩C.降低溫度D.升高溫度
3.20℃時,KNO3的溶解度為______,60g KNO3飽和溶液中,溶質與溶劑的質量比為________。
4.(1)多數固體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_______,如______、_______等;
(2)少數固體物質的溶解度受溫度影響較小,如_______等;
(3)極少數固體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減小,如_______等。
5.(運用提升)夏天把一盆冷水放在太陽底下曬一段時間,盆邊會出現一些小氣泡,這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當汽水瓶打開瓶蓋時,有大量氣泡從瓶中逸出,這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評析:
根據學習內容有針對性地設計當堂檢測題,學生限時獨立完成,小組內交換改分,互相評價,教師公布正確答案,所以當堂檢測也是學習的一個過程,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運用和消化了新知識。學生從解題方法、解題思路、錯因分析等方面小組研討后匯報展示,這樣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知識分析和運用能力。
三、結論
“互動探究課堂”教學模式的實施,是以教學方式的改進來促進老師教學觀念的轉變,增強老師學習、反思意識,促進學科組的建設,提高老師業務水平,打造我校教學特色,有效整合教學、教研、培訓、科研工作,提高教學質量。課堂教學是整個教學工作的核心,要優化課堂教學就應該抓好課堂形成,“互動探究課堂”的教學模式,改變了以教師講授為中心的課堂局面,它倡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尤其是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參與度,學生學習主動性空前高漲。在老師的引導、點撥下,各小組主動參與,樂于探究,積極交流與合作。小組成員各負其責,小組之間形成有力競爭,其效果大大優于教師單純的講授。教師在課堂上組織號召學生集思廣益,學生在討論交流中學會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問題,培養了他們的責任感、自信心、表達能力和合作精神。同時學校多組織安排老師多上研討課、示范課,科組成員多上同課異構、同課同構課,以課例研究為手段,教師之間多交流、多探討,從而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開發更多優質的教學資源。
參考文獻:
[1]趙彥美.化學課程有效教學策略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5.
[2]黃旭文.中學化學課堂探究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3.
[3]孫亞玲.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
注:本文系增城區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互動探究課堂”模式下課堂調動學生化學學習主動性的研究”(課題編號:ZC201839)的研究成果。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