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英
摘 要:以葉圣陶先生的“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教育思想為切入點,從學生的“學”出發,簡述在初中生物課堂中,通過開展行之有效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自主學習,達到真正的“不需要教”。
關鍵詞:課堂學習活動;因地制宜;突出主體;注重評價
“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是葉圣陶先生對自己70多年教育教學實踐經驗的高度總結。葉圣陶先生認為,要想達到“不需要教”,教師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和創新思維的培養。筆者在葉圣陶先生“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嘗試著一種新的教學方式——變“課堂教學活動”為“課堂學習活動”。
課堂學習活動,是指課堂上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為實現特定的課程學習目標采取一定的形式,采用相關的內容所進行的學生實踐活動。本文結合學情、生物學科特點和教學實際,簡單總結自課堂學習活動開展以來實際運用的相關策略。
一、因地制宜,合理使用學習資源
課堂45分鐘,受時間、空間的局限,要求教師必須充分挖掘并合理使用校園內的學習資源。如:校園內的植物、動物等,生物實驗室里的掛圖、模型、實驗儀器等,教室里的多媒體設備等都是學習資源。
1.善于尋找身邊的資源
“我們的農場”是校園里一道獨特的風景,農場里的各種植物由學生和老師共同種植、養護。每當做“制作并觀察葉片下表皮的臨時裝片”時,學生都會來此親手摘取一些植物的葉片;待植物結出種子并成熟時,學生會保存好種子,為初二“觀察種子的結構”做準備。“我們的農場”為生物課堂學習活動提供了實驗材料的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的興趣。
2.恰當運用多媒體資源
生物課堂學習活動中,恰當運用多媒體資源,把原本抽象、難以理解或無法觀察到的內容,通過動畫、視頻等方式形象、生動、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可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如:觀察細菌的形態和結構、細菌的分裂繁殖。
細菌個體十分微小,學生無法使用普通的光學顯微鏡進行觀察。教師可提前讓學生尋找細菌的相關圖片和視頻,再選出最恰當的作為學習資源,在課堂上展示給全班同學觀察。學生通過比較、分析,尋找恰當的資源,是一個學習的過程。課堂上,資源的再現,是學生再次深入學習的過程,既豐富了課堂學習內容,又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葉圣陶先生認為,教師要讓學生走進生活,在趣味的生活中尋找到知識的源泉;教師應努力使學生學會在任何環境里都能自學,都能學到切實有用的知識。采集實驗材料,尋找學習資源等,都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一種體現,也是生活的一種體驗。學生在體驗中學會學習,在體驗中不斷成長。
二、突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能動性
生物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生物實驗既是重要的學科內容,又是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重要手段,更是開展課堂學習活動的主要形式。實驗活動中,教師應堅持“以生為本”的理念,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1.自制實驗裝置
教師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取材,結合生物知識和原理,發揮想象,親自動手制作實驗裝置,并當場演示,既滿足學習的需要,使生物更貼近生活,又讓學生更有成就感,增強自信。如:自制“模擬呼吸運動”裝置。
(1)學生課前準備
實驗材料和用具:(每組至少準備一份)1個透明寬口塑料瓶、1根吸管、2個小氣球、1個大氣球、1卷透明膠、1把剪刀和多根橡皮筋等;
初步完成材料處理:塑料瓶底部鉆一小孔,孔的大小使吸管正好能通過;吸管做成Y型,三管必須相通且不漏氣。
(2)課堂活動
師:展示已完成的“裝置”;
生:分組完成組裝;
師:引導學生操作;
生:用手指將橡皮膜往上頂和往下拉,分別觀察并記錄兩個小氣球的變化;
師:邀請個別同學上臺重復該動作;
教師結合現象,讓學生明白為什么橡皮膜(膈)上升,小氣球(肺)內的氣體減少;橡皮膜(膈)下降,小氣球(肺)內的氣體增加。
教師也要向學生解釋清楚,人體在吸氣或呼氣時,除膈的位置發生變化外,肋骨也會上升或下降,胸廓的容積也會變大或變小。但這些變化無法在裝置中展現,引導學生將兩手放在胸部兩側的肋骨上,做吸氣和呼氣的動作,感受肋骨的上升和下降。同時教師也應向學生說明,人體內的膈也不像裝置中的橡皮膜那樣是平的,而是略微向上拱起。
原本抽象的知識,讓學生通過努力直觀地觀察到,既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動手能力,又在無形中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2.自主科學探究
科學探究是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倡導探究性學習的課程理念。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開展學生自主科學探究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以“肉湯里的細菌從哪里來”為例,在學習了科學探究基本步驟的基礎上,讓學生嘗試自主科學探究——探究水溫的變化對金魚呼吸的影響。
教師提供材料:玻璃水槽、金魚、魚網、秒表、溫度計、燒杯、冰塊和熱水等;數據:淡水魚類最適合生活的水溫范圍20℃~28℃。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科學探究基本步驟,通過組內討論、分工合作等方式,依次展開科學探究。
(1)明確探究的問題;
(2)通過討論,作出假設并制訂探究方案;
(3)按照探究方案,分工合作并記錄實驗數據和現象;
(4)整理分析實驗數據和現象,得出實驗結論;
(5)分享實驗結論。
整個探究實驗,教師只提供探究材料,以及魚類生活最適溫度的數據,除此之外,都是學生自己動手動腦設計、操作、總結和交流,讓學生最大限度地自主參與探究。
“以學生為主體”鮮明地體現了葉圣陶先生的“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教育思想,突出學生的主體性,是這一思想的重要內容。要達到“不需要教”,教師必須時刻站在學生角度思考問題,把學生真正地帶入學習活動中,讓學生通過獨立或小組合作的方式,設計方案、操作實驗、觀察記錄等,使學生經歷和科學工作者進行科學研究時相近或相似的過程,既能加強對學生的探索設計能力、動手能力和表達交流能力的培養,又能讓學生從中獲得巨大的滿足感、興奮感和自信心,煥發出內在的生命活力。
三、注重評價,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
課堂評價是課堂學習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有效手段。學生是學習活動的參與者,也最有資格成為評價者。不同的學生在認知程度和能力水平等方面存在著差異,教師作為引導者,需以尊重學生為前提,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根本目的,制定合理的學生評價標準;學生作為評價者,必須明確:評價是一種民主、平等的對話,這種“對話”要客觀、中肯,以體現對被評價者的尊重。
1.學生自評
學生自評是指學生對自己各方面表現的自我鑒定。鼓勵學生自評,能讓學生發現自己的不足,促使學生對自己的表現進行反思、調整。教師應提供一些方式,讓學生記錄評價。如:準備“學生自評表”,發給每一個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在學習活動中的表現,客觀地進行自我評價。設計“學生自評表”時,可在最后添上一欄——努力的方向,讓學生在自我認識、自我分析后,思考接下來準備做什么、怎么做,以此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明確前進的方向,從而完善自己、發展自己。
2.學生互評
學生互評是指學生兼顧雙重身份,作為評價者,根據評價標準給他人作出相應的評價,作為被評價者,接受他人對自己的評價。為了讓學生能主動參與評價,樂于接受評價以及促進學生的良性發展,教師需引導學生關注他人在學習活動中各方面的表現,如:努力的程度、端正的學習態度、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等。教師可創設條件,設立獎項,盡可能讓每個學生通過努力都有獲獎的機會。如:創新之星,思維活躍,點子最多,具有一定的創新精神的學生;進取之星,相較于以前的學習活動,這次表現突出的學生;裁判之星,客觀、公正地給他人評價的學生;合作之星,全體組員合作愉快,任務完成最好的小組等。通過評價使學生如沐春風,讓課堂充滿勃勃生機。
葉圣陶先生認為:“在教學的時候,內容方法固然不容忽視,而方法方面尤其應當注重。”葉圣陶先生鼓勵教師尋找多種多樣的方法,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更好地成長。筆者認為,課堂學習活動中充分運用學生評價,有利于學生客觀地認識自己和同學,使同學間形成坦誠、關懷和相互尊重的關系;有利于學生提高自我反省能力,發自內心地關注自己的進步和發展,促進個性發展和人格完善,使學生在自尊自信中健康、快樂成長。
達到“不需要教”的前提是學生已有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具備獨立的學習能力,在沒有老師教授的情況下也能獲得知識和技能,達到提升自我的效果,讓學習和發展能走得更遠。“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發展為中心,能力與素質培養為目標”的初中生物課堂學習活動,充分體現葉圣陶先生“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教育思想。學習活動中,將教師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參與實踐、討論和交流有機結合在一起,有助于形成和發展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思考、勤于探索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從而真正實現“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
參考文獻:
[1]葉至善,葉至美,葉至誠.葉圣陶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
[2]劉國正.葉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注:蘇州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基于葉圣陶“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教育思想下初中生物課堂學習活動設計的研究。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