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瑛
一、研究背景
2016年發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三個方面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審美情趣等十八個基本要點。
讓學生“學會做人”是歷史與社會課程理念追求的目標之一,標準解讀對此的解釋是:這是教育和學習的根本目的,它……涵蓋了適合個人和社會需要的知識、能力、審美、情趣、情感、精神、態度方面的相對全面而充分的發展。
二、理論支持
王建疆教授在《審美學教程》一書中說:美育是以美學理論為基礎,以各種審美現象為媒介和手段,通過觸動受教育者的情感來感動其心靈,從而內在地提高其審美感受力、審美鑒賞力、想象力、創造力及其精神品質,完善和健全和諧的人格,提升人生之境的教育活動。
關于審美的接受方式,提出了遞進型審美概念,即“從感官型審美的悅目悅耳經由內在的悅心悅意,到最后達到精神境界的悅神悅志的內審美”這樣一個過程。
三、案例設計及分析
本文以《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下冊的宋元文化中的宋詞這一教學內容為依托,通過對教材內容的深化、拓展,從歷史學科的角度出發,采用遞進型的美育方式,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以期提高學生的人生之境,健全學生的人格。
(一)悅目:形象感知,品味蘇詞之美
[品味蘇詞]學生聆聽、閱讀蘇詞——《念奴嬌·赤壁懷古》。
學生自主研討:
1.蘇詞涉及的歷史事件和人物分別是什么?
2.用形象的語言描繪蘇軾想象中的赤壁戰場和周瑜形象。
3.“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怎樣理解蘇軾的感嘆?
[審美蘇詞]悅目(耳),我的理解是通過閱讀或者聆聽,讓人感受到審美對象的美好。它需要審美對象是好看的或者是好聽的,能讓審美者產生美的感受。
赤壁之戰是學生熟悉的歷史事件,用對《赤壁懷古》一詞的聆聽、閱讀、描繪的方式將學生帶入古戰場的場景中,洶涌奔騰的長江、規模宏大的戰場、激烈萬分的戰役、豪氣干云的風流人物等等,學生立即感受到那豪邁的氣勢,感受蘇詞豪放之美,不知不覺中精神受其感染、為之振奮。
第三題則是一個轉折,蘇軾將自己與周瑜少年得志、指揮若定的儒將風范相比較,感嘆自己渴望報國卻又壯志難酬的情感。自然轉入到蘇軾的人格分析。
(二)悅心:情感體驗,感悟蘇軾之魅
[感悟蘇軾]學生查閱課外資料,以大事記的形式記錄蘇軾從政經歷中的重大事件。
蘇軾從政大事記:
1079年“烏臺詩案”。蘇軾寫詩揭露王安石新法執行中的問題,諷刺一些投機新法的新貴,被捕入獄,出獄后被貶黃州,并作名詞《念奴嬌·赤壁懷古》。
1086年守舊派司馬光任相,蘇軾被召回京,但蘇軾認為新法中行之有效的部分不應廢除,對其徹底廢除新法的做法當面爭辯。
1089年起蘇軾被迫外調先后任職杭州等地。杭州大旱,他興修水利,疏浚河道,修建水閘防潮,在西湖挖泥筑堤,組織滅蝗。
1093年新黨重新執政,蘇軾又連遭貶謫,任為寧遠軍(湖南寧遠)節度副使。安置惠州。途經廣州,蘇軾游遍羊城名勝,寫《廣州蒲澗寺詩》和《浴日亭》等等。
學生自主研討:
聯系材料,請用實例說明蘇軾具有的美德。
[審美蘇軾]悅心(意),我的理解是透過表象看到本質。透過審美對象的言行感受其具有的美德。
學生可以從蘇軾的經歷資料中歸納出如下的美德:
正直:蘇軾是不認宗派只認道理的人。
向上:面對挫折,他總是力求振作,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
愛民:雖然他一生多次被貶,在政治上的作為不算大,但他所到之處,一是盡己所能,為百姓做好事。
樂觀:被貶期間他寄情山水,堅持文學創作,為后人留下寶貴的文學財富等等。
(三)悅志:精神升華,提升人生之境
[神入蘇軾]學生查閱蘇軾傳記類資料,選擇蘇軾生活的某一階段作深入分析。
蘇軾在海南儋州生活記:1097年,蘇軾被貶至海南儋州,該地颶風凌厲,蝮蛇出沒,瘟疫流行。
蘇軾給弟弟蘇轍的詩《聞子由廋》:……土人頓頓食薯芋,薦以熏鼠燒蝙蝠。舊聞蜜唧嘗嘔吐,稍加蝦蟆緣習俗。
學生自主研討:
1.想象:假如你是蘇軾,被一貶再貶,最后被貶到天涯海角,遠離自己的親人,自然環境艱苦,飲食十分惡劣,政治抱負無法實現。你會怎樣做?
2.將你的做法與蘇軾進行比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
3.生活中,人人都會面對挫折。說說你遇到過的挫折,你認為應該怎樣面對?
[精神升華]悅志(神),我的理解是受到審美對象的啟迪、鼓舞后,效仿審美對象的行為,形成一種持久的價值觀念,對審美主體的一生產生積極影響。
“情感體驗的特點是主體與對象之間的會通融合、交互感應,這是指體驗須使主體對對象要‘入乎其內,要通過身份置換的方式進入對象之中,使自身能與對象互相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樣才能達到‘心有靈犀一點通。”根據這一特點,在這部分設計了“神入”環節,這一環節的重要節點在于尋找蘇軾和學生之間的共鳴點,我選擇了“挫折”,因為這是任一時代的人都會遭遇的問題,當學生將自己的身份置換成蘇軾后,就有了和蘇軾進行精神交流的體驗。
“情感體驗的主體也要能夠從對象中脫身而出,以適當的距離保持對對象的靜觀,使主體的特殊感受在一定理性意識的約束升華為某種思想理念,從而達到情理想通,這就是所謂體驗時的‘出乎其外。”根據這一特點,設計了自主研討部分的第二、三兩個問題,讓學生走出蘇軾的身份,重新回到現實之中,將蘇軾面對挫折積極、樂觀、豁達等美德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成為學生所具有的美好品質。
王建疆教授說:如果審美教育能使學生達到“對美的事物和美的言行,情喜愛之,心向往之,行效仿之,那么審美就實現了大用的效果了”。感知蘇詞之美、感悟蘇軾美德最終都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最終內化為學生的美德,提升其人生之境。
參考文獻:
[1]王建疆.審美學教程[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
[2]唐圭璋.唐宋詞鑒賞辭典[M].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
[3]陳澤泓.蘇軾[M].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
[4]宇慧.審美素質培養叢書:怎樣培養正確的審美觀[M].沈陽出版社,1998.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