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園
摘 要:在體校初中英語教學的過程中,發現學生普遍存在對英語學習不感興趣的現象,而且他們的英語基礎差異較大,并缺乏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傳統的英語課堂教學方法不利于激發體校初中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不利于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以初中英語新課程標準為依據,結合課程活動在體校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首先分析了傳統英語教學模式在體校初中英語教學中運用的弊端,并分享了在體校初中生英語教學中運用活動教學法提高學生英語學習能力的策略:一是趣味引導活動,提升英語自主學習能力;二是競賽化活動,提升學生綜合學習能力;三是小故事表演活動,提升英語語言表達能力。
關鍵詞:課程活動;體校;趣味引導;競賽化;故事表演
體校初中生的英語基礎參差不齊,對英語的學習興趣不高。針對這些問題,作為英語教師,我曾經進行了大量的實踐探索與研究。我認真分析初中英語新課程標準的內容,發現課程標準中建議我們采用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來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運用能力,開拓他們的學習視野,提升他們的英語核心素養。在英語活動教學法的使用過程中,我發現這是一種調動學生參與英語課堂教學主動性的有效方法。本文以初中英語新課程標準為依據,結合課程活動在體校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闡述了活動教學法在體校初中生英語教學中運用的策略:一是趣味引導活動,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二是競賽化活動,提升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三是小故事表演活動,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一、在體校初中生英語教學中運用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
在傳統的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主要以知識的傳遞為主,因此主要的教學模式就是“灌輸式”,導致學生的學習比較被動,這種教學模式下教與學的效果都不理想,而且還嚴重挫傷了教與學雙方的興趣。下面我們來簡單闡述傳統英語教學模式的弊端。
首先,作為一門語言類課程,英語學科的基本功能是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傳統的英語課堂教學關注音標、語法,強調要大量記憶單詞和詞組,必須把某些篇章背誦下來,教與學的方法簡單枯燥。即使教給學生學習英語的方法,也是說教式的,無法激起學生學習的熱情。而學生學習音標、語法、單詞等也主要是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這種學習方式很容易讓學生產生枯燥乏味之感。
其次,在傳統英語課堂教學模式下,教師為主導,成了教學的“主角”,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卻成了“配角”。在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下,學生接受了過多過強的知識訓練,接受了過多過強的規范化教學,結果導致他們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不利于他們的終身可持續發展。
第三,忽視對學生進行英語學習興趣的培養。大教育家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币虼宋覀儜摪鸭ぐl學生的學習興趣放在首位。然而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下,教師滿堂灌、滿堂問的教學模式,無法使學生真正感受到學習英語的樂趣,從而使很多學生都產生了厭學情緒。
對于體校的初中學生來說,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無法調動他們主動學習英語的愿望,使英語課堂教學“寂靜無聲”,真正成了“啞巴英語”。學生進行英語實踐的機會少,因此在表達交流方面幾乎成了低能兒。最終導致體校初中生英語學習成績不理想,英語核心素養的培養無法真正得到落實。因此我們有必要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在研究過體校學生的身心發育特點和學習規律之后,在眾多的教學方法中,活動教學法脫穎而出。我對活動教學法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運用進行了大量的實踐探索,下面我將與大家分享活動教學法在體校英語課堂教學中運用的策略。
二、課程活動教學法在體校初中英語教學中運用的策略
(一)趣味引導活動,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走上講臺會直接宣布新課內容,這種“開場白”有一種“知識橫空出世”的感覺,沒能起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參與課堂教學積極性的作用。新課程改革以來,我利用活動教學法進行課堂導入,從而有效發揮了這一教學環節在教學活動中應有的重要作用。
如在教授人教版初中英語九年級Unit 5 What are the shirts made of中的相關內容時,我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了動畫片《造紙術》的部分內容。對于體校的學生來說,這種集聲光影于一體的課堂導入有效激發了他們參與課堂教學的興趣。在學生觀看完視頻以后,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Who invented paper first?”并要求學生結合動畫片內容來作答。有的學生說:“Cai Lun invented it in Han Dynasty.”當學生已經把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來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順勢將新課內容植入到教學當中來,這時我拋出了本課的教學重點:“What is it made of/from?”學生則沉浸在了師生一次次的互動問答當中,從而很快就掌握了基本的詞句內容。接下來教師還可以組織“Guessing Game”的英語“猜一猜”的小游戲,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一個學生用英語說:“He is wearing a red and white coat.His coat is made of cotton.”然后讓小組成員猜猜這是在描述誰。這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游戲活動,因此一個個都興味盎然。由于學生都對猜的結果充滿了期待,因此小組合作中學生的積極性都很高。在反復使用“It is made of...”等句型練習的過程中,提升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聽力。
因此,教師要根據體校初中學生的身心發育特點設計導入活動,設計出的導入活動要具有趣味性,要選擇貼近他們日常生活的話題,要與他們的實際英語水平相結合,使他們在能力范圍內盡量完成,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有興趣參與活動。此外,采用活動教學法不能只追求形式上的熱鬧,而要關注學生言語能力的提升,否則僅僅圖個熱鬧而沒有實效性的活動是不足取的。如在教授現在進行時態時,為了活躍氣氛,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設計了一個“猜猜猜”的互動游戲。活動中一個學生做出投籃、射門等動作,然后另一個學生用上節課學到的現在進行時態的句子來做出回答。學生只顧著觀看同學的“表演”,忘記了使用英語來回答,有的雖然用了英文,卻錯誤百出。雖然如此,教師還是不斷地讓學生繼續做出各種動作,雖然課堂氣氛很好,學生學習的熱情也很高。但學生卻沒能通過這個活動很好地鞏固所學知識。因此在使用活動教學法時,要以是否提升了學生自主學習英語的能力為基準開展趣味引導活動,而不是為了熱鬧而變成形式化的活動教學。
(二)競賽化活動,提升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
體校的初中學生相對于普通初中的學生而言,更富有競爭意識。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他們爭強好勝這一心理特點,根據英語教學內容組織競賽化的活動。在競賽過程中,通過營造緊張的氛圍來影響學生,使他們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從而培養他們積極思維、勤于動手動腦動口的良好英語學習習慣。
如對于人教版初中英語有關語法知識方面的重點難點,如果只是像傳統英語課堂教學那樣進行“灌輸”,學生一定會感到索然無味,從而使教與學的效率下降。為此我們可以研究不同語法知識的要點,設計一些考查語法的試題,然后把全班分成幾個小組,通過小組競賽的方式來鞏固語法知識。由于采取的是小組團隊競賽的形式,在競爭的氛圍中,每組的組員都會為了集體榮譽而加倍努力,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語法的學習和訓練當中來。在比賽結束時,教師可以邀請英語成績比較好的學生為其他同學講解常見的語法類錯誤題。這種在活動中學習的方式比教師灌輸性的知識講解效果要好。這樣的活動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還增強了他們的競爭意識。又如在教授了與職業有關的內容后,在復習單詞時,教師可以組織單詞接力比賽。教師可以把全班同學分成幾個小組,每組人數相等,大概四名學生一組。接力規則是:每組同時派一名同學同時在黑板上寫出與職業有關的單詞,如果這個學生寫不下去了,接下來就由第二個學生接力,以此類推,然后是第三、四名同學接力。最后以哪組寫的單詞最多、正確率最高為衡量輸贏的標準。
(三)小故事表演活動,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體校的學生大都活潑好動,因此英語教師可以根據這一特點,組織一些表演活動,從而激發他們參與英語課堂教學活動的興趣。為此,英語教師可以讓學生將文章內容改編成一個個有趣的小故事,再進行分角色表演,以此來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語言綜合能力。
如在教授人教版初中英語八年級Unit 9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的相關內容時,我就讓學生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了一個小故事表演的活動。在故事表演中,學生走進了日常生活,通過對日常生活中感興趣的內容運用談話交流的方式,反復練習與“Can you come to my party?”相關的問答語句。在對話表演的過程中,學生的回答豐富多樣,從而有效培養了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熟練使用英語進行口語交際的能力。
近年來,我將課程活動教學法運用于體校初中英語教學中,體現了學生作為英語學習者的主體地位,極大地激發了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對于學生來說,英語學習已由一種負擔,變成了一種快樂的學習生活。課程活動教學法還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語言學習習慣、培養了他們的交際能力,增強了英語知識鞏固的效果,等等。在體校初中生英語教學中運用傳統英語教學模式存在諸多弊端。因此,我們應該大力提倡活動教學法在體校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本文以初中英語新課程標準為依據,結合活動在體校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闡述了活動教學法在體校初中生英語教學中運用的策略:一是趣味引導活動,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二是競賽化活動,提升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三是小故事表演活動,提升學生的英語語言表達能力。希望本文能給相關研究提供一點有益的啟示。
參考文獻:
[1]施卓婷.提升初中體校生英語閱讀核心素養的策略探究[J].英語教師2018,18(7):67-70.
[2]劉美玲.淺談體校英語詞匯教學的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8(40):93.
[3]施卓婷.體校英語課堂應從“心”出發[J].文教資料,2017(6):225-226.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