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玲玲
摘 ?要: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我國人民群眾的壓力變大,心理問題成為影響身體健康的第二大殺手。因此,相關部門針對我國高校大學生的心理情況進行了研究與調查,并高度關注我國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相較于傳統教育中對大學生素質的培養,目前學校更加關注于學生的科技文化教育與學生知識素質,從而忽略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因此,該文針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進行了分析,并詳細地說明如何應對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以實現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關鍵詞:高校學生 ?心理健康 ?現狀
中圖分類號:G641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6(a)-0204-02
近幾年以來,由于國家最新推出大學教育普及化的要求,各大高校為實現培育人才的目標,積極進行擴招,很多學生由于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出現心理問題。因此,各大高校應結合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積極地為學生展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以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引導學生積極、向上地面對生活,享受生命的喜悅與美妙,并預防各種心理問題的發生。
1 ?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當代大學生沒有過于嚴重的就業壓力、家庭壓力和人際壓力,學生擁有積極的生活態度,樂觀自信地生活,并對未來充滿積極的向往[1]。但是,仍有部分學生存在嚴重的心理問題。
有關專家指出: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就存在少部分患有心理疾病的學生,到了21世紀,據統計我國有5%以上的學生患有輕微的強迫癥、抑郁癥以及焦慮癥,從而影響大學生正常的生活與交流。另外,患有心理疾病的學生,失眠幾乎夜不能寐、不愿意與外人進行交流,封閉自我的內心,不能敞開心扉,在學習與生活中面臨著多種挑戰,阻礙學生的進步與發展。
通過對大學生心理特點的調查發現,大學生心理特點包括幾個方面:第一,保持充足的求知欲;第二,擁有正確的自我認知與評價;第三,保持積極樂觀的生活情緒;第四,能夠合理地調節與控制情緒;第五,能夠處理人際關系;第六,具有符合年齡特征的行為。因此,需要針對于大學生的心理特點采取針對性的教育策略,以實現大學生更為長遠的發展。
2 ?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態出現的原因
2.1 學習引起
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發展不平衡,與社會大環境息息相關[2]。大學生處于青春期結束時期,面臨成為成年人,是一生中心理活動作為明顯的時期,結合當前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大學生處于嚴酷的社會競爭中,現代都市快速的生活節湊,致使學生難以適應,感到焦慮。
此外,由于學生無法樹立正確的意識,導致學生產生一系列的生活問題,便對學生的心理產生較大的沖擊。在大學階段,大多數學生注重學習,在實際學習過程中無法正確的樹立目標也影響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許多高校向優秀學校學習,借鑒發展經驗,實行獎學金制度、淘汰學習制度,在促進學生取得學習成績進步的同時,導致學生學習壓力的增加,進而影響學生的心理狀態,出現較大的學習壓力。
2.2 學習環境
在大學時期,學校強調學生的自我管理,很多活動要求學生自己組織完成,由于學生剛成為大學生,存在不適現象,對于學習環境充滿陌生感,對班級的學生或者社團缺乏主動參與的熱情,導致學生在新環境難以適應,進而出現心理健康問題。
2.3 人際關系
由于大部分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在進入到大學之后,其對于新環境的人際關系難以接受,與其他學生生活在一起,對群體生活也非常不適應,學生來自于不同的地區,來自不同的城市,必然產生不同的性格,而學生之間的性格沖突也是誘發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
此外,學生之間需要磨合,在生活中必然會產生更多的摩擦,尤其是現大多數學生是90后的獨生子女,缺乏群體生長環境導致學生出現人際關系困擾。
2.4 就業壓力
每一名學生都要面臨著就業的壓力,即將步入社會的學生,多數感到迷茫與困惑。理想與現實、就業與愛好、職業與地區等,到底該何去何從,學生面臨著眾多的挑戰,學生的壓力無從宣泄,日積月累導致學生采用極端的手段改變心理憂慮,從而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
2.5 情感問題
處于大學時期的學生會產生戀愛的想法。學生渴望交友的心情值得體諒,但是由于學生存在心理不成熟的現象,無法實際地預想事情的后果,通常將事情思考得簡單化、理想化。例如,在某大學因為女友單方面宣稱與男子分手,男子難以接受打擊,出現跳樓的想法,采用偏激的方法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這條新聞令人震撼。因此,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是刻不容緩要解決的問題,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因此,以下將詳細地分析對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策略,以推動學生的長遠發展。
3 ?高校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3.1 樹立積極的人生觀
面對學生存在著的各種心理問題,學校應選擇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教育方式,并積極開展心理課程,為學生宣傳積極的心理觀念,采用課堂講解的方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奠定學生健康發展的基礎。
由于大學生處于青春期成長的最后時期,為保障學生正常的學習與生活,應加強對學生心理狀態的關注,并使學生樹立樂觀的人生觀。同時,科學地為學生制定作息時間表,保障學生正常的調節日常規律,確保學生心理狀態的穩定。
3.2 主動參與課外活動
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外活動,并擴展人脈,能夠開拓學生的學習視野。學校可以為學生專門制定心理社團,并呼吁學生積極參加,在心理社團中為學生科普心理知識,并運用游戲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心理發展能力,促進學生在社團與活動中增強學生的心理素養,保障學生更好地生活在社會群體中,從而展開幸福的學習生活。
3.3 加強心理調節管理
面對學生的學習生活,教師以及指導人員應主動地采用心理交流的方式對學生加強心理調節管理,并倡導采用科學的方法為學生講解應如何應對心理挫折,加強對學生的管理。另外,教師應注重促進學生形成積極的心態,使學生勇敢地克服生活中的消極因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改造學生周圍的環境,循序漸進地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4 出現問題及時治理
不少學生出現情感問題或者人際關系問題,礙于面子,學生無法與室友或者其他學生交流,進而嚴重地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學校應針對學生出現的此種情況,及時地開設心理交流室,并與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展開交流,關心學生的心理情況。另外,應組織學生會干部進行心理聊天室的宣傳,關注學生心理健康,并實際地幫助學生解決問題,防止學生出現心理困擾與精神苦惱。
此外,學校要招聘知識豐富的教師,其具備雄厚的專業素質以及充足的社會經驗,進而結合咨詢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行專門性的交流,采用專業的語言以及溫和的態度為學生紓解心結,并向學生傳授良好的心理情緒宣泄法,以為學生建立良好的社會環境為目標,充分地協助學生,并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實際保障學生的心理健康。
4 ?結語
綜上所述,只有在大學校園中充分地把握學生基本情況,結合學生的實際狀態進行研究與了解,并采取先進的方法找準學生的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才能更好地提升學生心理素質,為社會發展貢獻人才,積極地促進社會的進步。
參考文獻
[1] 劉海玲,陰山燕,李海英,等.天津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及對策研究——基于學生的視角[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29(1):50-52.
[2] 趙紅偉,徐海燕.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現狀與心理咨詢趨勢的調查研究[J].內蒙古教育:職教版,2015(1):2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