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整合教材編寫教學文本,能更好地呈現歷史事物的全貌,幫助學生構建知識框架,全面了解相關歷史事物,理清事物之間的邏輯關系,建構整體知識概念,把原來碎片化的記憶進行有機整合,更好地對歷史事物進行解釋。
關鍵詞:整合教材;歷史解釋;高中歷史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歷史課程的目標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通過學習歷史幫助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其中對“歷史解釋”素養明確提出以下要求:通過學習,學會從歷史表象中發現問題,對歷史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作出解釋。教學中要求教師理清教材脈絡和章節之間的關系,把歷史事物(事件)構建整體框架,呈現事物發展的前因后果。
現行高中歷史教材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一綱多本”。以課程標準為綱,有人民、人教、岳麓、大象四個版本教材,這說明了課程標準是國家規定的要求,各種版本的教材只是課程標準實施的載體,教材只是“學本”,而不是教科書,教師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依據課程標準進行開發和整合教材,教師在教材處理上具有主動權。二是模塊和專題相結合。高中歷史教材分為必修和選修模塊,模塊內容依據“貫通古今,中外關聯”專題形式構建教學體系,這有利于教師進行教材的整合和開發,為教師創造性的教學留有余地。同時,根據現代認知心理學關于知識分類的理論,歷史學科大多是事實性的、有組織的整體知識,因此,對教材進行整合編寫教學文本,能更好地呈現歷史事物的全貌,幫助學生構建知識框架,全面了解相關歷史事物,把握事物演進的內外因素,更好地對歷史事物進行解釋。
人教版必修二第六單元《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調整》共有3課:《空前嚴重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羅斯福新政》和《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這3課的內容明顯是一個有組織的整體知識,以“羅斯福新政”為中心,《空前嚴重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陳述就是《羅斯福新政》的歷史背景,即“羅斯福新政”是“經濟危機”導致的“結果”,而《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圍繞二戰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和福利制度發展情況展開,這是傳承和發展了羅斯福新政開創的“國家干預”。可見,本單元安排的3課的內容前后關聯。筆者在高三復習課的教學設計時進行了教材整合,把《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調整》一章設計成一個教學文本,向學生呈現一個整體知識結構,以學生原有知識為基礎,指明學習方向,搭建學習通道,明確學習路徑,幫助學生達成學習目標。
《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調整》整合設計思路:
一、告知教學目標
基于“目標導教、導學、導測評”的原則,告知學生教學目標是為了讓學生明確學習方向,通過目標指導和監控自己的學習,最后通過目標的導測評功能,讓學生利用強化訓練檢測自己的學習效果。
二、激活原有知識
原有知識是新知識學習的基礎和前提,通過材料、表格等形式設計系列問題,激活學生大腦內的原有知識,打通學生原有知識的內部聯系,使新的知識網絡構建的內部條件得到充分滿足。
三、呈現核心問題
作為單元整體復習課,學生對知識的學習關鍵在回憶原有知識的基礎上,結合教材自主完成主題知識結構。經濟危機、羅斯福新政、戰后資本主義新變化的背景、內容、特點、影響等在教材中有比較具體的陳述,新授課時也有講述,此處主要是要求學生在文字表述上盡量精簡,對于學習內容利用關鍵詞進行提示,務求用最少的語言表達最豐富的歷史信息。設計時要緊扣教材,補充適量材料,圍繞主題讓學生自主完成“新知識圖式”的學習,部分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能根據目標要求和指引先行解決問題。
四、梳理知識結構
指導學生畫思維導圖,幫助學生理清知識之間的關系,促進知識的內化和理解,促進認識結構重組。復習課的目標之一就是使知識系統化,幫助學生形成完備的知識結構,學生的學習結果是獲得專題知識結構圖式,通過這一設計來不斷完善學生頭腦里的歷史學科有組織的整體知識體系。
填寫表格對資本主義經濟運行模式進行總結,設計的意圖主要是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總結和歸納的能力,以形成以主題形式進行系統整理的知識網絡,幫助學生在原有知識基礎上根據一定的主題生成新的知識體系,實現知識的內化與遷移。
五、練習促進遷移
組織綜合訓練是為學生提供技能運用的情境,促進知識遷移,讓學生通過訓練對照目標來檢測自己的學習結果,使目標的導測評功能得到充分發揮。
通過教材整合進行教學設計,使學生建構了整體知識概念,理清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把原來碎片化的記憶進行有機整合,從而更全面更客觀地把握歷史事物,有效地培養了學生“歷史解釋”素養,提升了備考的效益。
參考文獻:
[1]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第五版)[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05.
[2]林少媚.基于“知識分類理論”的歷史課堂教學設計[J].中學歷史教學,2018(7).
編輯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