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翠青
摘 要:問題是思維的開端。指向學生提問素養提升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師應當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生動具體的兒童生活場景,從提問意識、提問思維、提問方法和能力等方面加以引導、培養,讓學生問之有物,問之有意,問之有情,在問中進行道德體驗,產生情感共鳴,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提問素養。
關鍵詞:問題;提問素養;策略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指出,“問題解決素養”是我國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之一,其重點是:善于發現和提出問題,有解決問題的興趣和熱情;能依據特定情境和具體條件,選擇制訂合理的解決方案;具有在復雜環境中行動的能力等。其核心指向是“問題解決、批判性思維、開放性視野和創新能力”等國際公認的21世紀高階思維能力;問題教學的最高境界是引導、鼓勵學生提出高質量的問題,培養學生的提問素養。
核心素養離不開知識,但單純的知識不等于核心素養。只有將知識與技能用于解決復雜問題和處理不可預測情景所形成的能力和道德才是核心素養。隨著新編道德與法治教材的使用,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提問素養,已成為一線教師面臨的重要挑戰。筆者認為,小學生的提問素養培養必須與學生的現實生活中的需要相對接,運用各種策略幫助學生形成敏感的提問意識,批判、開放的提問思維,孜孜以求的追問能力。
一、鏈接生活經歷,啟蒙提問意識
《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于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的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孩子來講,家庭是其最熟悉也是最生動的生活場域。我們在教學中,應充分架起家庭生活與知識學習之間、具體問題與抽象概念之間的橋梁,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提問。教師只需巧妙地依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地提出現實生活中遭遇的道德問題。
筆者在教學《上學路上》(統編教材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四課)一課前,拍下了家長帶孩子上學時的情境。課堂上,在孩子們都明白了上學路上要注意交通安全,才能平平安安到達學校后,老師出示了家長帶著孩子違反交通規則的照片。這時,教室里一下子炸開了鍋,有的孩子說:“那天太趕時間了,媽媽就拉著我闖了紅燈,我說她也不聽。”有的孩子說:“爺爺說沒車,可以過馬路,我不肯過他就拉著我過,我也沒有辦法。”……老師說:“看來不僅自己要遵守交通規則,還要讓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知道要遵守交通規則。”此時,問題悄悄地在孩子們心里產生:怎樣能讓家長都自覺遵守交通規則呢?
一陣短暫的沉默過后,有同學提出:“平時媽媽不會闖紅燈的,但是一趕時間就會闖。我以后早點起床,早點整理好自己的用品,早點吃早餐,早點出門,媽媽就不會為了趕時間而闖紅燈了。”有同學說:“我回家多跟爸爸講,讓他記住不闖紅燈。”還有同學說:“就算沒有汽車,馬路上還有自行車,闖紅燈都是很危險的。”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再現學生的生活經歷,凸顯矛盾焦點所在,巧撥妙引,引導學生發現現實生活中遭遇的道德問題,從而培養勤觀察、善思考、多提問的意識,并讓學生通過討論、探究,自己嘗試解決問題。
二、設置對話情景,淬煉提問思維
學生提問意識的樹立,在現實中表現在面對情景的提問思維方式上。對學生而言,即提出的問題從單一走向綜合、從封閉走向開放、從“一對一”走向“一對多”、從知識的記憶鞏固走向問題探究、從“唯標準答案”走向“基于答案”的適度開放。學生要在一定的真實情景中形成問題思維;又將在前一個情景中學習的內容遷移應用于新的情景,即“質疑—解疑—再生疑”。
1.模擬故事情景,習得提問方法
低年級的孩子,由于年齡特點,抽象思維不完善,考慮問題不全面,雖然提問題的積極性很高,但往往問不到點子上,更有甚者,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只是現象的一種描述,根本就不能成為問題。因此,幫助學生掌握提問的方法尤為重要。學生的一切活動都是從模仿開始的,提問也是如此。教師應注意提問的“言傳身教”,教給學生提問的基本方法。為今后學生知識遷移,學會獨立提問做好鋪墊。
《拉拉手,交朋友》是統編教材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的內容。學習這一課時,孩子們剛入學不久,班里的同學大多都是不認識的,有些孩子比較活潑,交往能力較強,很快就認識了坐在自己周圍的同學,有個別比較內向的孩子不敢與同學交往,認識的朋友不多。教材提醒孩子們,要交到新朋友就要學會向別人介紹自己,學習與同學交往的方法,這樣才能交到更多的朋友。
在教學實踐中,老師給孩子們講了繪本故事《好朋友》,故事里的小貍貓很膽小,不敢加入小朋友的游戲里。這時,老師戴上小貍貓的頭飾,說:“我很想和大家一起玩,可我不知道怎么告訴他們,你能幫助我嗎?”
一位同學扮演小象,說:“你大膽一些,去介紹你自己,問問他們愿不愿意和你玩。”
“可我還是很害怕,不敢去,怎么辦呢?”小貍貓(老師)說。
“不怕,我陪你一起過去。”說著,小象(同學)就拉起小貍貓(老師)的手,一起加入游戲。
接著,老師又請另一位同學扮演小鼴鼠,自己繼續扮演小貍貓進行提問:“我怎樣才能和他們一起玩呢?”“要是他們不理我呢?你可以和我一起去嗎?”當兩位同學和我表演過后,老師請入學以來班里面交朋友比較困難的兩位同學來扮演小貍貓,由他們自己來提出交朋友時的疑問和擔心。由于老師之前的示范,同學們很自然地用上“怎樣、要是、可以、能……”這樣的詞語進行提問。
情景的設置不是單純讓孩子進入某種場域,而是指向問題的,是暗藏玄機的。高明的教育要將教育目的隱藏起來,將其蘊含于活動、游戲、故事或幽默的交談之中。看上去似在無意觸動了孩子的心靈,促其覺悟,矯正行為,這種無形的教育比說教更有力度。
2.聚焦親歷情景,挖掘提問深度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習者的主動性,指出學習是學習者記憶原有的知識經驗生成意義、建構理解的過程。指向提問素養的品德課堂學習必須促進學生深度參與思考過程,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在課堂中,根據教學內容設置對話情景,師生、生生之間的對話、交流越多,產生的問題也就會越多,由此便會生發出許多有價值的問題。
在教學統編教材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十課《家人的愛》時,學生剛剛了解了“家人的愛藏在哪里”,藏在家人給我們取的名字里,藏在家人為我們做的飯菜里,藏在家人給我們講的故事里,藏在家人接送我們上學放學的過程里……緊接著馬上看到放學時家人接送的情景:有的大人接過孩子的書包,把書包背在自己的肩上,和孩子一起回家;有的大人只是牽著孩子的手走,并沒有幫孩子背書包。看到這種情景,孩子們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么家人這么愛我,卻不幫我背書包呢?一年級的孩子都很聰明,這個說:“家長不幫我們背書包是愛我,是想讓我們學會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那個說:“爸爸媽媽下班已經很累了,爺爺奶奶也老了,我們也要愛他們,不應該讓他們那么辛苦。”七嘴八舌,講的都是標準的答案。但我并沒有因此而滿足,微笑著繼續播放視頻:有同學想自己背書包,反倒被家長數落,只能委屈地跟在后面走;有同學想自己背書包,家長同意了,但過了一陣子,又把書包拿過自己背上。學生感到困惑了:自己背書包不是愛家人的表現嗎?怎么反而被批評了?為什么讓我們自己背了一陣子又不讓背了?孩子們帶著這些問題,去詢問家長,與家長交談,明白了表達愛的方式因人而異,要互相尊重,互相體諒。
問題情景的設置是技術,更是藝術。問題之間不是支離破碎,互相分離的,而是形成一個問題鏈,讓孩子在學習中,在對問題的追尋中,慢慢形成一個知識、情感結構——從低結構到高結構,先是單個的、平行的問題,而后是復雜的、綜合的問題。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要讓學生做到樂問、善問,老師除了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問題外,重要的是還要教給學生思維方法,讓學生學會思考,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提問素養。
三、評析關鍵環節,提升追問能力
追問,顧名思義就是追根究底地查問,也就是針對某一問題或某一內容,為了能弄通弄懂,在一問后又再次提問,由表及里,層層推進,步步深入,窮追不舍,直到得到正確解答為止。學生在積極學習、認真思考中,當思維遇到障礙和矛盾,不能進行深層次的思考時,教師就要找準關鍵點,及時提供科學的思維方法,搭設思維跳板,幫助學生開拓思路,進一步激起學生的思維波瀾,使學生向更高層次上繼續思考。
“鈴聲告訴我”是統編教材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校園生活真快樂》第六課《校園里的號令》的內容之一。在上這個內容的時候,筆者除了和學生一起重溫各種不同的音樂鈴聲代表的含義外,還把學校里負責編輯音樂鈴聲的音樂老師谷老師請到課室里,讓孩子們與鈴聲的編輯者面對面進行交談。在谷老師給孩子們講完自己編輯鈴聲的原則后,孩子進行自由提問。一個孩子問:“谷老師,提醒我們上課的音樂叫什么名字?”“這首曲子叫《森林狂想曲》。”得到答案后,孩子就想坐下了,此時,我抓住這個話題:剛才谷老師說她當時選了二十多首曲子,她把這些曲子反復聽了好多遍,最終淘汰了其他的曲子,選出這首《森林狂想曲》作為我們的上課鈴聲,你還有需要問谷老師的問題嗎?這個孩子想了想,繼續問:“為什么你不選其他的曲子,要選這首呢?”孩子們通過追問,知道了音樂鈴聲背后的故事,明白了編者的用意,感受到學校對他們的期望。此時,冷冰冰的“號令”被賦予了暖心的溫度,孩子們在溫情的包圍中感受著老師對他們的關心。
追問不同于一般的提問,它不是事先準備好的,它能暴露學生內心的想法,挖掘思維的深度與廣度。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教師恰到好處地評析關鍵環節,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體驗,進而引起情感共鳴。
生活的多元性決定了課程設計與實施必須重視學生的現實生活,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多元矛盾和道德沖突中進行明智的判斷與抉擇,從而提高自身的道德判斷、選擇能力,完成道德的自主構建。在魯潔教授看來,道德與法治課是“最有魅力”的課程,當孩子把提問當成一種習慣,當老師和孩子的思維有積累碰撞的時候,課堂才會充滿迷人的魅力。
參考文獻:
朱開群.讓核心素養在道德與法治課堂落地生根[J].中小學德育,2017(9).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