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鑑
摘 要:跳繩是小學生應該掌握的一項運動知識和技能,通過讓學生對跳繩知識進行學習和實際的鍛煉,可以讓學生的四肢得到很好的運動,進而強化其心肺功能。但是傳統的體育教學不能讓小學生參與到知識學習中,很難幫助他們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也沒有讓他們通過跳繩運動得到身體素質的鍛煉,這樣就制約了整體教學的成效性。為此,結合之前的體育教學情況和當前課程改革提出的教學需求,以《跳繩》為例分析體育教師如何對小學生開展體操類的運動教學,促使學生在掌握基本運動技能的同時也可以有效鍛煉和提升身體素質。
關鍵詞:體育教師;體操運動;小學生;跳繩;身體素質
體育教師實施課堂教學時,應該思考當前素質教育所提出的培養需求,分析如何讓學生以較高的精神面貌參與到具體知識學習以及身體鍛煉中。對小學生開展體育教學,不單單要對學生開展理論知識的講解,更應該讓他們參與到體育知識的實踐探索中,促使學生可以通過課堂教學實現身體素質的鍛煉,強化整體學科教育的全面性和成效性。所以,體育教師需要根據教材內容以及班級學生呈現的身體素質情況進行教學流程等內容的設計,引發學生更好地參與到課程知識探索以及學科能力培養中,這樣可以提升學科教育的質量。
一、教學設計
跳繩是一項民間傳統體育運動項目,也是小學階段體育教師需開展的一項教學任務。跳繩是學生比較喜歡的一項運動項目,主要是以下肢運動為主,上身肢體進行配合[1]。通過對動作的繁簡程度進行控制,以及對速度快慢進行控制,可以實現運動量的調節目標。跳繩運動適合任何年齡段的人,同時所需設備比較簡單,也需要在較為寬廣的地方進行運動,所以該項運動很容易開展。通過對教學內容進行分析,可以更好地掌握對學生開展跳繩運動的主要內容以及會獲得的教育效果,讓學生能夠在體育教師的指導下對課程知識進行深度的學習和身體鍛煉,保障最終的體育教學質量。
二、教學內容分析
跳繩主要是以下肢運動為主,上身肢體進行配合。通過對動作的繁簡程度進行控制,以及對速度快慢進行控制,可以實現運動量的調節目標。跳繩運動可以讓學生的下肢肌肉、韌帶以及關節得到較好的鍛煉,也利于學生的內臟技能和彈跳能力、協調能力以及靈敏能力的養成。同時,學生通過參與跳繩運動也能幫助身體骨骼的發育,強化心肺功能以及智力的發育,有著較高的教學價值。
針對小學生的身體素質以及課程基礎,體育教師主要開展以下幾方面的教學內容:一是講解跳繩運動的概念。二是讓學生了解跳繩運動對健康成長起到的積極影響,促使他們能參與到跳繩學習以及運動中。三是讓學生掌握正搖并腳的跳繩方法,促使學生可以實現跳躍能力以及身體協調能力的養成[2]。四是讓學生可以體驗到跳繩的樂趣,在互助的教學環境中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更好地落實新課程標準提出的教學要求,促使班級學生可以實現全面發展。
三、教學對象以及方法的分析
教學對象是小學生,他們正處于身體發育時期,肌肉彈性比較差,肌肉骨骼以及內部器官的整體發育情況不是很好。一些學生參與過跳繩運動,但是未能對跳繩運動形成系統性的了解。在進行跳繩運動中,部分學生會出現手部搖繩或者是腳步跳躍的錯誤行為,甚至身體協調性比較差的學生也容易發生手腳配合錯誤的問題,容易對跳繩學習產生厭煩的情緒。
教學方法:進行本課程教育時,體育教師一方面要對學生實施理論層面的知識講解,促使學生可以對跳繩運動進行初步的了解。因為小學生對趣味性的事物有較強的探索興趣,所以要實施趣味性的課堂導入,提升學生參與知識探索與身體鍛煉的興趣。同時,立足合作探究讓學生掌握跳繩的基本技能,提升學生對跳繩運動基本技能的認知[3]。另一方面,體育教師需要讓班級學生參與到跳繩運動中,促使其身體機能得到更好的鍛煉。所以,要組織學生進行跳繩練習和小組比賽。
四、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分析
(一)教學目標
本課程的教學目標為以下幾方面:第一,運動參與。通過體育教師開展高質量的內容講解,班級學生可以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跳繩知識的學習,可以在跳繩運動中表現自己。
第二,運動技能。百分之八十的小學生可以初步掌握并腳跳短繩的具體方法,并將這些運動方法運用到其他體育活動中。
第三,身體與心理健康。通過讓學生參與跳短繩的運動可以實現腿部力量的鍛煉,上下肢可以得到有效的配合,以此實現協調能力的培養。同時,通過課堂教學可以讓班級學生形成敢于展示和挑戰自我的意識,在跳繩運動中收獲喜悅心情。
第四,社會適應。通過對學生開展集體教學,可以讓他們在知識學習以及運動觀察中得到不同觀點的交流,在增進友誼的基礎上實現團結協作等能力的培養。
(二)重難點
開展本課程教學時,重點內容是對雙手正搖并腳跳的講解,促使學生可以正確進行跳繩運動。難點內容是引導學生實現上下肢的協調配合。
五、具體教學流程
(一)實施趣味性的課堂導入,提升學生參與知識探索與身體鍛煉的興趣
體育教師通過讓學生對跳繩知識進行學習和實際的鍛煉,可以讓學生的四肢得到很好的運動,進而強化其心肺功能。但是,如果體育教師主要對學生開展“灌輸式”的體育課堂教學,直接告訴學生開展跳繩運動,則不能激發學生對課程知識進行能動性的學習,制約整體學科教育的成效性。為此,體育教師需要實施趣味性的課堂導入,提升學生參與知識探索與身體鍛煉的興趣。
體育教師可以搜集網絡上諸多跳繩運動的視頻和文字介紹內容,然后對這些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制作一個短小且具備趣味性的運動視頻。進行課堂教學時,體育教師先讓學生觀看這一教學視頻,分析該項運動的特點和人們的情感體驗。立足教學視頻向學生講解跳繩運動的起源以及發展過程,告訴學生跳繩運動的內涵和對人們身體健康帶來的積極影響[4]。通過實施這樣的課堂導入,體育教師能改變課程教育的導入思維與模式,進而提升班級學生參與跳繩學習的積極性,引導他們參與跳繩鍛煉。
(二)立足合作探究讓學生掌握跳繩的基本技能
因為小學生正處于身體發育時期,肌肉彈性比較差,肌肉骨骼以及內部器官的整體發育情況不是很好。同時,一些學生參與過跳繩運動,但是未能對跳繩運動形成系統性的了解。在進行跳繩運動中,部分學生會出現手部搖繩或者是腳步跳躍的錯誤行為,甚至身體協調性比較差的學生也容易發生手腳配合錯誤的問題,容易對跳繩學習產生厭煩的情緒。所以,體育教師應該立足合作探究讓學生掌握跳繩的基本技能。
體育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幾方面的探究問題,首先,進行跳繩運動之前需要做哪些準備工作。其次,單(雙)搖并腳跳的動作要點是什么。最后,如何在跳繩運動中保持自身的協調性。通過這些問題的提出,體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運動技巧進行思考,促使他們可以掌握正確的跳繩技能。同時,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可以實現觀點的交流,對跳繩運動進行多角度的思考和運動技能的分析,有利于學生通過跳繩學習實現運動技能的鍛煉。
(三)組織學生進行跳繩練習和小組比賽
體育教師在實施課程教育時,不僅要向學生開展體育理論知識的講解,也需要讓學生在體育活動中實現運動能力的培養,強化課程教育的科學性。但傳統的體育課程教育不能積極培養學生的運動能力,也未能讓學生都參與到體育鍛煉中。所以,體育教師應該組織學生進行跳繩練習和小組比賽。第一,體育教師需要帶領學生到跳繩運動場所,引導班級學生做好運動之前的身體準備練習。第二,體育教師在跳繩運動動作的講解之后,組織學生進行練習,更好地感受跳繩的樂趣。第三,組織班級學生實施“最強跳繩小組”比賽。體育教師需要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跳繩比賽,記錄每一名學生的跳繩數量,統計小組最終的跳繩數量,跳繩數量最多的小組則是“最強跳繩小組”。
(四)進行課堂教學總結
進行以上教學之后,體育教師需對教學過程進行詳細的評價,分析學生參與課堂學習以及動作訓練的情況。體育教師不單是從學生課程參與情況、掌握理論知識的能力以及運動能力等方面實施評價,更要從運動能力養成以及合作競爭意識培養情況方面開展課程評價。這樣能更好地評價體育教學的情況,也能關注到學生通過課程教育所收獲的能力培養情況,強化課程教育的科學性。
大部分學生在本課程教育中都可以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中,能在體育教師指導下參與到跳繩運動中,從而感受到跳繩運動的魅力。同時,百分之八十左右的班級學生掌握了雙搖并腳跳的動作要點,可以讓上下肢得到較好的協調,肢體協調能力得到較好的鍛煉。
六、教學反思
體育教師要合理納入創新性的教學資源,對自身的授課能力進行評價。這樣可以發現自身在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及時調整課堂教學的方針以及方式,給學生打造更優質的知識探索平臺。同時,體育教師也需將多種教學資源和方法納入課程教育中,更好地豐富體育教學內容,利于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強化知識教育的實效性。
總之,體育教師要基于創新角度提升課堂教學效果,需要根據教材內容以及班級學生呈現的身體素質情況進行教學流程等內容的設計,引導學生更好地參與到課程知識探索以及學科能力培養中。這樣可以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也能對跳繩運動進行充分認知,促使學生實現全面化的成長。
參考文獻:
[1]仇喜紅.核心素養視角下提升小學體育游戲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新校園(中旬刊),2018(22):122-123.
[2]連婭,覃愛軍.中小學體育教學中體操類項目的教學設計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16,6(7):153-154.
[3]石磊.小學體育課堂跳繩內容的應用與激勵教學方式分析[J].新課程(小學),2017(8):130-131.
[4]孟子權.精心設計,激趣生成:小學體育如何激發小學生的跳繩興趣[J].好家長,2017(57):213.
編輯 李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