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玲君
目前,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存在兩個主要問題:一是嚴重的碎片化。在課堂上,教師對每一篇文章都解釋得非常詳盡,課文被分解成具體的小問題,使文章非常零碎。二是過度的訓練化。教師對課文內容的“肢解”,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回答方法和技巧,而忽視了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這兩方面的問題直接導致語文學習內容單薄,思維強度不大、深度不夠。《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將課程內容分為18個“學習任務群”,它涵蓋了高中生的各種語言實踐活動,包括語言學習、日常生活、未來工作和文學活動等。“學習任務群”概念的提出和應用,對語文學習回歸綜合性、實踐性的本質意義重大。
18個學習任務群的設置,充分考慮了問題導向、跨文化、自主合作、個性化、創造性等方方面面的因素,而且還關注語言文字運用的新現象和跨媒介應用的新特點。作為一種新的課程組織形式,如何理解和把握“學習任務群”,如何在這一理論支持下設計和發展高中語文課堂,以及它與以往教學方法的關系,本文試圖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一、學習任務群的本質核心是整合
語文學習任務群以學習項目為載體,以任務為導向,整合學習情境、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學習資源,引導學生在語言的運用中不斷提升語文整體素養。在課程內容上,要求對積累的語言資料和所獲得的語言知識進行結構化,通過梳理和整合,逐步將語言活動的經驗轉化為具體的學習方法和策略。在教材編寫建議上,要求融入課程整合的理念,根據學習任務群的特點和組合等整體設計學習活動。例如《漁父》和《報任安書》兩篇文言文,可以圍繞“生存與毀滅”這個主題進行整合學習,這一主題分別展現了屈原和司馬遷的人生抉擇,鮮明地表達了他們的生死觀,既有語言學習的豐富內容,又有探討問題的巨大空間。可以說,這正是學生渴望了解和探討的話題,在學習課文的基礎上進行探討,有助于加快學生的成長,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
語文是一門具有高度綜合性的課程,整合不僅是語文學習的目標,也是語文學習的方法和途徑。整合學習,既緊扣文體的特點,又超越文體本身,走向基于語文素養的問題解決,同時也豐富了學生語文學習的體驗。
二、任務群可以采用多種方式融入現行語文教科書體系
構成教科書的核心單元是專題,我們可以把教科書的整體編撰思想定義為:教材的主體是由任務群組成的教材的主要單元內容是圍繞任務群展開專題研究。具體而言就是,對任務群有機安排,形成必修和選修課程教科書的主線;在任務群下面設置專題,包括閱讀和鑒賞、表達和交流、梳理和探索三種語言實踐活動;運用語言材料和實踐活動構建三種學習情境:學科認知、個人經驗和社會生活,并安排具體的學習任務。
1.內容選取突出開放性
課本內容不再是單一的研究的材料,而是其相關內容的延伸。研究的問題也不再是特定的知識體系,沒有固定的標準答案,教師的關注點是學生發現問題、查找資料、展開論證、形成自己見解的過程。
2.方法選擇突出自主性、合作性
整個教學過程基本上是由學生自己完成,由此可以培養學生主動發現、獲取信息的能力,鍛煉獨立搜集、分析信息的能力,以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學習形式從個體轉為小組合作、班級集體研究;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展開研究、討論、交流,協作完成課題,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人際交往能力。
3.手段利用突出交互性
通過課堂和網絡的形式和手段進行師生集體交流探討,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思考,從而實現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補。
在“學習任務群”教學中,強調語文教師要“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任務是教學的起點,通過情境、目標、活動等啟發學生的學習行為。同時它又是教學的終點,通過過程、結果、評價等檢驗學生是否完成學習目標。所以,“學習任務群”支撐下的語文學習,是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創設特定的學習情境。通過指向性任務,促使學生使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運用有效的工具、方法和手段,通過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的自主合作學習,進行意義建構的過程。
編輯 李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