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晶
摘 要: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強化學生寫作意識的基石。通過小學階段寫作意識的培養,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拓展學生的寫作視野,并幫助學生建立適宜的寫作觀念,掌握基本寫作技巧及方法。在閱讀教學中不斷打磨、鍛煉學生的寫作水平,使學生從被動寫作變為主動寫作,從要我寫作變為我要寫作,對于未來的學業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寫作意識
小學階段是一個學生學習生涯中的基礎教育階段,對于學生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主要是通過閱讀的方式,將一些基礎性的語文知識進行滲透講解,從多維度增強學生聽、說、讀、寫各項能力。通過深化閱讀教學,可以使學生積累詞匯量,形成初步的寫作意識。閱讀與寫作在語文教學中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因此,加強小學閱讀教學中的寫作意識,對于提高學生寫作水平影響深遠。
一、激發興趣,培養寫作意識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寫作產生興趣時,會更容易進入寫作的狀態,提高寫作的水平,也更能以積極、陽光的情緒寫作。因此,在日常教學中,老師應當采用不同的閱讀形式,將教材上的閱讀內容作為寫作的資源,充分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提升其寫作能力。
二、知行合一,鍛煉寫作思維
語文注重閱讀與寫作的深度結合,在閱讀過程中的思考更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學生必須在閱讀時培養自己邊讀邊想的能力,遇到不懂的遣詞造句,要保持高度的求知欲,聯系實際展開思考。結合上下文內容對一些重點難點的詞語、句子領會吃透,并逐步學習如何應用到具體的語境中。此外,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要學會記錄觀察,用心體驗生活,在日常活動中耳濡目染,積累素材。從一點一滴中不斷鍛煉學生的寫作思維。
三、科學引導,掌握寫作方法
實際教學中,老師的科學引導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需要沉下心來,指導學生寫好文章。可以從文章的開頭和結尾入手,多措并舉,采用仿寫、拓寫、續寫的方式,逐漸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寫作方法。語言技巧的掌握不在一朝一夕,如何使用更恰當的詞語,如何引申更精準的內容,就需要通過大量的閱讀來加以磨煉。通過大量優秀文學作品的耳濡目染,才能確保閱讀與寫作的有機結合,從根源處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四、拓展視野,形成寫作格局
寫作對于學生的視野要求是非常高的,寫作過程中的格局是影響文章水平和質量的關鍵所在。只有學會如何從現實生活中挖掘有意義的內容,才能寫出真正有價值的文章。因此教師需要研究如何拓寬學生的視野,形成各具特色的寫作格局。這樣才能夠打造出高質量的文章,切實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不過,閱讀視野的培養并不是短時間內就可以快速完成的,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非常需要專業教師的科學引導,有針對性地開展閱讀教學。比如,在學習音樂類題材的寫作時,教師就需要引導學生自行了解各類音樂器材的操作步驟、音色的調整、音調的高低等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涵,開拓學生閱讀視野,通過引導學生近距離觀察音樂制造的過程,可以讓學生積累到更多的關于音樂寫作的相關素材。下次再遇到描寫音樂或者藝術的作文類型時,就可以做到胸有丘壑,使寫作效率和質量大幅提升。
五、強化練說,提升寫作能力
在進行閱讀教學的實操過程中,應當讓學生充分體會課文的語境內涵、理解課文中詞語表達的含義,并結合上下文語境掌握了解用法,深入揣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的寫作方式和表達方式,領悟作者遣詞造句的技巧筆法。在此過程中,要遵循循序漸進原則,通過實際練說來逐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由詞成句,由段成篇,積少成多,聚沙成塔。在練習的過程中,要注重引導學生不要過多地對某一詞語進行頻繁的使用,而是要注重分門別類,根據詞語的不同用法加以分類,有針對性地開展練說訓練。素材可以取自日常生活,也可以取自閱讀過程,將素材中所涉及的內容用需要加以鍛煉的詞語串聯起來,形成段落,筑成文章。在練習說話時,要注意制訂一定的標準,過程中可以加入修辭、名言警句、美文佳句等等,一方面可以訓練遣詞造句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語感。具體說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練說。一是熟練掌握練說課教學內容:讓學生對課文中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進行概括總結,加以提煉,熟悉課文內容。二是鍛煉學生的段落、句式、詞語的理解運用能力:教師要科學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理解,特別對于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一定要結合作者的生平經歷、個人成長環境來進行精確把握。三是要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通過閱讀,讓學生將對課文的感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長此以往,學生不僅對于文章本身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會在表達的流暢性方面大有裨益。
寫作是學生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環,也是非常重要的關鍵能力。它是對自身情感進行表達的重要工具,而且寫作能力的高低可以看出一名學生的基本語文能力,在某種程度上也映射出學生的綜合素質。現階段,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如何培養學生的寫作意識,如何提高閱讀教學的實踐效果,獲得了社會上越來越多教育從業人員的高度關注。本文對強化學生寫作意識的方法進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討,希望能夠為教師的教學實踐活動提供更多的幫助。
編輯 李沂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