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維娜
摘 要:語文一直在教學中居于重要地位,語文學科之重要性,突出表現為兩個方面——綜合性和基礎性。而閱讀是語文教學的基礎,閱讀能力的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提升是語文教學的中心任務。就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方法問題,談幾點提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問題,與大家分享和交流。
關鍵詞: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閱讀;創新方法
新課改的背景下,創新閱讀教學的方法,改善和優化閱讀課堂,是一個有挑戰性的難題,是目前必須正視的問題。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不再是中小學的詩歌、記敘文、說明文等,而是以小說、散文、議論文等為主。顯然,閱讀的要求在提高,閱讀方法和技巧有待提升。新形勢下的語文閱讀教學,多數教師能創新和改變教學方法,但是效果仍然不夠顯著。文章探討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問題,仍然具有實踐意義。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對語文閱讀教學的方法創新、提高閱讀有效性等問題,談幾點體會。
一、借助于多媒體,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網絡技術的發展,以多媒體為主的現代媒體,被廣泛運用于課堂教學,以其獨特的優勢,為課堂教學帶來了生機和活力,也優化了閱讀課堂,讓語文閱讀教學得到全新的改革。多媒體的圖片、聲音、視頻等,讓知識具象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為此,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善于運用多媒體,讓閱讀課堂綻放魅力。
如《想北平》的閱讀教學伊始,教師可以先播放歌曲《橄欖樹》,讓優美的旋律、淳樸的歌詞,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教師再以言簡意賅的語言進行導讀,營造愉悅的閱讀氛圍,激發學生閱讀的欲望。如古代的詩詞“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等,還有現在聆聽的《橄欖樹》,展現的都是同一個主題——思鄉。偉大的作家老舍,又以什么方式表達對家鄉的思念呢?下面,我們一起閱讀老舍的《想北平》而感受一下吧。如此的導讀,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動聽的音樂,營造和諧、快樂的課堂氛圍,再以思念家鄉的古詩詞,引領學生初步感知《想北平》,再以巧妙的導讀,激發起學生閱讀的欲望,奠基了閱讀的有效性。
導入環節,運用多媒體,營造濃厚的課堂氣氛,閱讀教學中,多媒體運用的作用更不可忽視。如對于作者簡介,用制作的PPT展示老舍的生平以及本文的寫作背景。利用多媒體呈現給學生北京紫禁城、故宮、北京八達嶺長城、北京四合院、北京北海公園、天安門廣場、頤和園、圓明園、天壇等名勝圖片,以此吸引學生的眼球,在欣賞名勝的前提下提出問題:北平要寫的事很多,你認為,作者會寫什么?也可以換個角度提出問題:北平是故都,是大都市,作者并沒有寫這些名勝,而是寫了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畫面,并且寫得如此細膩、具體,為什么?……多媒體的運用,渲染了課堂氛圍,利于激發學生的探究閱讀的主動性,能將學生帶進文本的閱讀中,感受作者要表達的情感,提高閱讀理解力。
二、突出學生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參與主動性
新的課堂觀,要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而傳統閱讀教學,教師是主體,居于中心地位,學生處于被動地位,缺乏興趣,缺乏主動性,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為此,新課改的背景下,創新教學方法,首先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學生的主觀意識,發展自主學習能力,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參與閱讀的主動性。
如《想北平》的閱讀時,教師可以在課前讓學生反復閱讀文章,用自己的話概括出散文的特點,再在組內相互交流;再讓學生獨立閱讀文本,思考文本中有哪些個性化的內容,思考為什么會有這些個性化內容,并在組內交流和相互啟發,形成組內最佳答案;再次閱讀文本,思考文章抒發的情感是什么、讓學生思考和交流:課文運用什么樣的技巧達到內容、情感、語言的個性化以及彼此的統一;對于句段的賞析,同樣可以讓學生自主欣賞自己喜歡的句子和段落,鼓勵學生有問題可以隨時提出來……這些自主學習、合作探討的活動,讓學生充分依據自己的興趣學習,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真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將課堂的主動權、閱讀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成為閱讀的主人、課堂的主宰者,閱讀課堂也因學生的主動參與而高效。
三、注重閱讀方法的創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新課改下的閱讀教學,除了激發興趣,調動積極性,更關鍵的是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閱讀教學方法的創新,應從學生的閱讀方法的創新入手,改變學生被動聽、簡單瀏覽、了解文本內容的層面,從閱讀的方法和策略上進行優化,以期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如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改變“一刀切”的閱讀方法,設計不同任務,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而閱讀,促每一個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獲,促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從而凸顯以人為本、發展為本的原則。
如《前方》的閱讀教學時,應考慮到這篇文章是一種新興的文體——“攝影散文”,兼備“攝影”和“散文”的雙重特點,學生初次接觸這類文章,對于攝影散文知之甚少,閱讀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為此,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首先從攝影散文的特點入手,讓學生初步感知這類散文的特點,從而降低閱讀理解的難度。閱讀教學時,可以先從文本中的照片的展示入手,請學生說說對這些照片的理解、感悟和聯想,再為學生簡單介紹攝影散文的特點,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脈絡,從而有助于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和掌握。
對于閱讀教學,閱讀方法和閱讀技巧的滲透和培養是關鍵,在閱讀教學中,除了激發興趣、調動積極性之外,還應從方法和技巧上進行點撥和指導,如《前方》的閱讀時,教師引導學生抓住三個關鍵詞,領會三個核心觀點,多層次多角度地引導學生分析,生成課程的意義。如教師引導學生先從攝影畫起筆,指出問題:他們要去哪兒?歸家還是遠行?從而引出,引導學生對離家的思考;設計深入文本理解的問題:人為什么克制不住離家的欲望?人離家后,路途中會愉快嗎?離家和歸家到底有什么聯系?……這些問題,圍繞文本主題而展開,有助于學生思考、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
閱讀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一大難關,作為新時期的語文教師,應創新教學方法,也注重學習方式的創新,根據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的需要打造完美的課堂,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張鈺平.高考改革下語文課堂有效閱讀教學模式的研究[J].學周刊,2019(8):126.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