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葉
摘 要:“微信”作為一種新型的手機網絡交流平臺,將文字、視頻、音頻和圖片等多種功能集于一身,人與人之間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展開即時的交流互動。微信的這一特點不僅給每一個人帶來了希望與挑戰,也為教學改革帶來了機遇。由此想到了學生的家庭作業管理。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嘗試著利用學生(家長)與微信的親密接觸,創建一個嶄新的微教育平臺,嘗試遠程教學、作業反饋、佳作欣賞、課堂延伸等,將課堂搬上了網絡,實現了教師與學生校園外的零距離教學,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他們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更加優化了學生的作業質量,多方面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微信;語文教學;小學
一、遠程教學,助力學習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的建設應密切關注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微信科技提供的免費聊天環境、實時留言、消息推送等功能,可以實現教師和學生之間1對1的對話,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向教師提出個性化問題,老師也可以隨時答疑。更為方便的是,微信除了可以用文字交流,還支持語音交流,練讀拼音、朗讀課文等都可以在微信中展示。可以說,微信科技的運用使我們的教學更加靈活便捷,它拉近了教師和學生的距離,使教學時間和空間無限擴大,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效率。
以教學部編教材一年級上冊拼音單元ɑng、eng、ing、ong為例。ɑng、eng、ing、ong的教學是拼音教學中的重點難點,花費時間多,收效差,有的學生得經過反復訓練才行。可是學生在校學習時間有限,面對面輔導的機會更是不多。于是我巧妙地將課堂延伸到了微信中,跟家長、學生面對面個別輔導,克服了這一教學難點。
微信中,我將自己事先制作好的ɑng、eng、ing、ong的微課傳給學生,讓孩子跟著微課內容學習;然后讓學生將自己的ɑng、eng、ing、ong的拼讀錄音發送過來,我一一進行點評,糾正讀音,如果還有錯誤的再跟著我一遍一遍地讀;最后讓學生讀一讀帶有這幾個音節的詞語,再次正音,直到正確為止。
微信平臺給了我們師生互動的機會,有效地幫助我們突破了教學難點,使教師的教不再機械刻板,學生的學更加機動靈活,達到了“潤物無聲”的效果。
二、作業反饋,扎實訓練
小學低年級學生骨骼正處于快速發育期,彈性大硬度小,容易發生變形,寫字、畫畫的時間不宜太長,針對他們的這一特點,教育部提出了“小學一二年級孩子不布置書面家庭作業”的規定。那么如何更好地落實學生的口頭作業,使他們不折不扣地扎實完成呢?我想到了微信平臺。由于一年級學生識字不多,每天的家庭作業我便在微信中發布,由家長接收再按要求讓孩子完成。每天,學生把語音材料發布在微信群中等待我查收,我一一查收后再將問題及時反饋給家長,或表揚,或指出不足之處,由家長向學生傳達。這樣,盡管教師與學生的空間距離很遠,但是同樣達到了優質的教學效果。
三、佳作欣賞,發掘亮點
一年級孩子雖然年齡小,但是各方面表現卻是可圈可點,無論是行為習慣還是課堂表現,或是作業狀態,都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他們每天都有值得夸贊的地方。“班級展示臺”已無法全面展現他們的閃光點,于是,微信成了學生展現自我的舞臺。每星期,我們都會評選“誰是金嗓子”(課文朗讀最優秀的孩子),將他(她)的課文朗讀音頻材料發布在微信中,供孩子們欣賞借鑒。如,識字寫字是一年級學生學習的重要內容,每次寫字課,他們側耳聆聽、細細描摹,一筆一畫寫出最漂亮的字,當天晚上,微信群中會展示出優秀書寫作業。這樣通過欣賞、對比、模仿、練習,學生的書寫進步飛快。以下是他們的書寫作業展示:
孩子們在微信中欣賞著他人的優秀作品,也被他人欣賞著自己的學習成果,這里成了他們的揚長小舞臺,聚焦著他們的優點,他們在欣賞與被欣賞中不斷進步著。
四、課堂延伸,增長能力
部編教材根據每篇課文的不同特點,配有不同風格的插圖,這些色彩鮮麗、畫面唯美的插圖不但能較快地勾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幫助他們掌握知識,而且是提升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一塊沃土。課堂上,每一幅插圖都是學生的一次口語交際機會。可是,由于時間的限制,每次指導都如蜻蜓點水匆匆帶過。為了讓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得到長足發展,微信成了課堂延伸的最佳突破點。每次指導完學生,我便把他們的交際內容整理成一段話發送到微信平臺中,讓學生在家長的督促下繼續練習說話。
微信這一現代通信技術的介入使我們的教學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有效地拓寬了教學渠道,也使學生的學習更加高效,他們在不斷的語文實踐中豐富了語言積累,培養了良好的語感,發展了思維,全面提高了語文素養。相信在未來的教學中,微信會一如既往起著輔助作用,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助力。
編輯 高 瓊